烏山頭水庫,舊稱烏山頭貯水池,是一座位於台灣台南市官田區的水庫,具有水力發電功能,與烏山頭水力發電廠和烏山頭風景區相併在一起。地理位置在海拔468公尺的烏山嶺。由於水庫完成後,官田溪谷遭淹沒。自空中往俯看,其型珊瑚,故有珊瑚潭之雅名。

烏山頭水庫於1920年興建,1930年完工,屬嘉南大圳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台灣早期的水庫系統之一,主由日本的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規劃興建完成,興建的主要目的為嘉南平原的農作灌溉。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游,利用台南市官田區、六甲區、大內區、東山區間的低窪谷地為集水區,水源取自曾文溪上游大埔溪,為一個離槽水庫,進水隧道穿越烏山嶺至官田溪上游,長三千多公尺,在曾文水庫完成後,取其下游水量合併運轉,兩者相輔相成。曾文水庫亦提供烏山頭水力發電廠水源。

在當時整個水庫工程可說是聞名東亞,其中最艱難的工程為堤防岸壁送水口,及埋通烏山嶺之地下引水隧道。國民政府遷台之後,興築曾文水庫,並築有隧道式下水道,將曾文溪的水流引入烏山頭水庫。烏山頭水庫的出水口稱為「西口」,曾文水庫之進水口則稱為「東口」。

在水庫中有一小島名為「辯天島」,面積約20公頃。1979年嘉南大旱時期,曾經水枯見底過。

1969年,烏山頭水庫開放觀光,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

目前被規劃為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的一部份,除了大壩外還有三角埤公園、櫻花大道、天壇、吊橋、溢洪道、中正公園、鳥園、八田與一銅像、及火車頭等景點。烏山頭風景區內最負盛名天壇,為規模宏偉之宮殿之建築,是仿北京天壇建造的小天壇,造型莊嚴古色古香,具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日本人所立的石燈籠,為日本石川縣人所贈, 石川縣即為八田與一的故鄉。

「烏山頭水庫之父」八田與一之銅像, 每年水利會也會定期在此舉行追思儀式此銅像為19307月,台灣總督府嘉南大圳組合員工為表彰八田與一之功勞所捐贈。

八田與一與妻子外代樹之墓

昭和五年(1930),八田創設「技術協會」,昭和12年(1937),在八田奔走下,成立了「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今台北縣瑞芳高工)。昭和14年(1939),被選為敕任官,授四等寶瑞章。昭和17年(1942),八田被選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赴菲律賓辦理棉作灌溉調查,在前往途中,其所搭乘的「大洋丸」遭擊沉,八田因而罹難,屍體後被山口縣漁民發現,就地火化,骨灰送回臺灣。昭和20年(1945),其妻外代樹就在烏山頭水庫放水口跳水殉情自殺。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1886-1942)是建造嘉南大圳的靈魂人物, 他是日本石川縣河北郡今町村人,明治43年(1910)從東京帝大工科大學畢業,8月即來臺灣任總督府土木科技手。八田除先後規劃桃園大圳與嘉南大圳外,並協助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

大正5年(1916),桃園大圳開工,當時的嘉義廳長相賀氏要求總督府土木局於嘉南地區仿照建造貯水池,總督府土木局於是派技師八田與一來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雖認定嘉南平原的地形與氣候異於桃園台地而無法仿照,但卻發現在官佃溪上游烏山頭地方有荷蘭和清朝時期建造的小型水利工程遺跡,接著在龜重溪亦發現適合興建水庫的地點,於是八田與一就構想在官佃溪與龜重溪建造兩大水庫供給灌溉用水,並順便在嘉南平原興建灌溉與排水工程,如此可以改良10萬甲的土地,並一舉解決洪水、乾旱、鹽害等問題。

大圳工程歷時近十年,在大圳即將完工之際,大圳組合員工為紀念大圳工程竣工,以及日後能相互連絡,因此組織了一個名叫「交友會」的團體,八田與一被推舉為該會會長。昭和五年(19307月,交友會、出張所職員與其他員工為表彰八田與一的功勞,乃於烏山頭水庫畔立了一座八田與一銅像作為紀念,銅像的八田與一身著一套工作短衫,腳穿膠套靴,蹲伏於堤上,作沉思工程進度狀。

這兒為了紀念嘉南大圳創始人八田與一所設置的。園區內一共有四棟日式建築,有赤堀宅、阿部宅、田中及市川宅和八田宅,每一棟建築都有它們不同之處,看著簡介資料,再實際步行在日式建築當中,更能感受到日式庭園之美及建築的特殊。

幸福常常就躲在我們身後,不必費心尋找,如果你想要,只要一轉身,就可以得到。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炫耀女兒的出國?炫耀女兒的官職?我要的只是女兒依舊常常陪在身邊、面帶微笑,幸福而祥和,這種感覺遠遠高於它的含義。

富翁賺到一大筆錢是一種幸福,乞丐討到一頓飯也是一種幸福。

一個母親不一定非得要自己的孩子大富大貴,能經常見到自己的孩子,並且看到孩子平安、健康、快樂,就會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感覺就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

屬於烏山頭水庫風景區一部份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位於烏山頭水庫風景區內,入內需先至風景區入口購買門票,全票200/半票120

交通 南二高 烏山頭交流道 烏山頭水庫

建議大家可以安排個一天或半天來烏山頭水庫玩,最後再來逛逛八田與一紀念園區,這裡擁有完整的日式建築群,還蠻有參觀的價值。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介:位於和平鄉海拔2,000公尺至2,996公尺之間,約3,963公頃範圍的大雪山森林,屬於東勢林區管理處所轄,早年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伐木林場。森林植生豐富,分佈有暖、溫、寒三種森林帶,所以區內蘊藏豐的紅檜、扁柏、鐵杉等原始林,是台灣天然林精華地帶。由於位於雲霧盛行帶,氣象千變萬化在氣象學上屬於「雲霧盛行帶」,霧起時缥緲夢幻,林間成了迷霧森林,非常浪漫,過一會雲霧又會散去,反反覆覆來來去去,變幻莫測,恰似在仙境。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內,另有「啞口觀景台」,可由此觀看氣象萬千的大雪山日出、雲海天然美景。還有池水呈碧綠色、終年不涸的「天池」,和已經有1400多年樹齡的「雪山神木」,在群林中睥睨群英、氣概非凡,是大雪山重點風景區。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座落在雪山山脈西南向主稜的後段,海拔高度由最高的小雪山走向西南的鞍馬山、船型山及稍來山延伸至約1000公尺的稍來溪溪谷。

早年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林場。森林植生豐富,分暖、溫、寒三種森林帶,各有獨特的生態林相。

冬季的大雪山常可看見壯麗的雲海,到了傍晚時分,夕陽映在雲海上,兩種美麗結合產生出美不勝收的晚霞!

大雪山是國際知名的賞鳥勝地,園區內共紀錄過至少記錄過32107種鳥類,其中包含了黑長尾雉、藍腹鵬、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等台灣特有種,幾乎涵括台灣所有的留鳥種類,造訪大雪山時記得找找嬌客們的倩影喔~

【稍來小雪山步道】是一條美麗又親切的景觀步道,當東北季風陣陣南下,台灣中高海拔地區的山林,染上一層層秋色,這步道是從雪山山脈迤邐而來的稜脈,由小雪山、鞍馬山、稍來山跟鳶嘴山的稜線連結,以大約海拔2000公尺的高度蜿蜒而上,不斷變換美景的中高海拔山林,盡收眼底。

入口於大雪山森林遊樂區35K收費站入口後方200公尺處﹝35.2K﹞,即有國家級步道「稍來-小雪山」的指標可供指引民眾,終點於大雪山200林道50K小雪山山莊,全長約10K。遊客亦可從大雪山林道41K鞍馬山工作站後方或43K大雪山遊客管理中心,兩處支線連結到達該步道進行登山活動。

大雪山230林道乃通往雪山西稜之路線,需申請甲種入山證方能進入。

由小雪山遊客中心前往天池0.4K,途經瑞雪亭。

天池位於小雪山南稜,海拔高2,600公尺,面積約0.4公頃,池旁的瑞雪亭可觀賞雲海,冬季亦可賞雪戲雪。

離開200林道50K處之小雪山遊客中心,途中望去鞍馬山軍事雷達站白雪皚皚。

大雪山200林道48K處瞭望台觀景步道來回1K

【鞍馬山支線步道】起點在大雪山200林道43.2K處,終點在稍來-小雪山步道7.7K處,在步道0.6K處與木馬古道入口相接,全長2公里,一路Z字型上坡,隨著海拔高度攀升林相隨之變化不同。

【木馬古道】入口位於鞍馬山支線步道0.6K處,在木馬道上至放一座木馬,路面由此開始。其最早在日治時期即存在,林管處就將原有的木馬道路基整修成3公里長度。舊時的木馬道寬約2-3尺,每隔2尺許橫鋪一就地取材之小徑枕木,望之如軌道而無鐵軌。木馬者狀如雪橇,木材放置並以麻繩牢繫於木馬架上,起運時人立於木馬前方,肩搭背帶用力拖拉於木馬道之軌道前進,為利木馬滑行,拖行同時須時時加油,以減少磨擦,通常以廉價的桐仔油、菜仔油置於竹筒內,用時以雞鴨翎毛塗於枕木上。

進入木馬道才轉過2個小彎,就有令人驚訝連連的楓況,楓紅地毯在古道一路蔓延,不忍佇足,快門聲此起彼落,為今日最美的楓紅路段。沿途是一片天然原始的針闊葉森林,不時有巨木矗立步道旁,步行其間享受森林浴,沿線多座木橋是用現地之倒伏檜木建構而成,行走其間即可聞到濃郁的芬多精,可稱為最高級木馬道,終點在另一座木馬作結束。

大雪山遊客中心前>森林浴步道起點->左岔(A)往小神木-經過第一賓館前>遇到鞍馬山莊來的岔路(B)右轉->在往小神木與往大雪山林道的岔路口(C)選擇左下續往小神木->下行約400公尺後來到小神木~繼續前行網船型山苗圃~涼亭觸網200林道41K出口1.2K。(由大雪山遊客中心啟登至41K出口全程2K,需時70分)


今日行程:二高→接國道四號往東方向下交流道→往東勢方向→至東勢大橋→往谷關方向→(8)2K往東坑街直走(大雪山林道)27K鳶嘴山 登山口→35K收費站(稍小雪山 步道)41K船型山、小神木步道(出口15.K雪山派出所) →大雪山 賓館→48K瞭望台→49.5K雪山天池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領隊:黃秀李           嚮導:林凱豐         徐茂瑞      陳鏡榮

參加人員:74     交通:大巴二部     天氣:風和日麗

大克山,海拔1236公尺,位於苗栗縣卓蘭鎮和泰安鄉交界,當地客家人稱之為大缺山,山頂有顆三等三角點No.4204,山頂展望佳,可眺望馬那邦山、司令山,俯瞰大安溪士林攔河壩及沿岸部落。以往登臨大克山,一般都由大克山森林遊樂區起登,但需攀爬危險峭壁,艱困難行;也有山友從馬那邦山走過來(即馬克縱走),但路途遙遠,且有接駁問題要克服。  

今年(102)二月由白布帆休閒文化產業協會及當地居民,合力開闢南稜新路線,將刺藤、雜草清除,闢出了一條明顯路徑,雖然路程較長、落差較大,全程樹陰遮日、微風徐徐,安全無虞、相對好走,視野極佳。

行程計畫

0700竹南~0830大克山南稜登山口0840~0850右方有一個鐵皮工寮~0900小水塔叉路,取右~0920休息小空地~0930 780~1000接近稜線,漸漸出現視野,俯瞰烏石坑 部落、烏石坑 紅橋~1110砲台遺址~1120再進入刺藤區→進入杉木林→進入亂石區~1200大克山 H1236M三等三角點No.4204,續行可往馬那邦山 、大克山 森林遊樂區,在此午餐1300~1500返回登山口~1540永安餅店1600~1700公館新味全餐廳晚餐。

地理環境苗栗縣位於台灣本島中北部,依山面海,境內因山多而平原少,而有『山城』之雅稱。北與新竹為臨『山城』南與東南隔大安溪、雪山山脈與台中縣相接,西臨台灣海峽。全縣面積約一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山城』行政區域計十八鄉鎮市,人口約五十六萬餘人,其中泰安鄉面積為最大,苗栗市為縣治所在,人口最多。

本縣地形,主要是屬於雪山安賣西側的沖積扇,受河川侵蝕而形成今日之台地地形,地勢東高西低,東側為雪山山脈,西側為台灣海峽。縣內丘陵佔全縣面積的82.7%,包括大霸尖山、鹿場大山、八卦力山、馬拉邦山、八角棟山及關刀山等山脈,其中數條河川穿越期間,主要有中港溪、後龍溪、大安溪等,因而展現了苗栗特有的美麗山川景色。與台中縣相鄰的大安溪,為冬季風雨的南界,受中央山脈屏障,使本縣氣候環境較為安定。

交通:國道1號南下出三義交流道,接台13(尖豐公路)南下,至55K附近,不上高架橋取右繞至高架橋下,左轉往鯉魚潭、卓蘭方向


陽光自雲層穿透而出灑下萬條金光披於千層山萬重巒構圖出一幅如國畫般的潑墨畫而夾道的山櫻花如少女嬌羞之姿顫放於層巒環繞的山谷中一切目所能及之處都是如此賞心悅目

 

0845堤防路底叉路口,右往白布帆大橋,左為白布帆產業道路,叉路口左側是內灣國小(白帆分班),取左行,240公尺,路左側有一戶農宅及工寮,其對面的水泥農路,即是大克山南稜線登山入口,車停放於白布帆產業道路旁的空地。

0855大克山南稜登山口,陡上產業道路,非常陡。

0900叉路,取右過水泥橋

0905叉路,直往果園,取左循水泥農路緩上路。往右一眼望去可看卓蘭大峽谷一帶風光明媚風光。

0910右方有一個鐵皮工寮。

0915小水塔叉路,取右陡上。

0918水泥路底,往左登山泥土山徑。

0925休息小空地,取直行。繼續陡上,秋涼季節,非常舒服。0930

0945780峰,路右有麻竹林,竹叢中有根山字水泥柱。

0950經過瘦稜處,有繩索圍護好走,偶有倒木,或鑽、或跨、或繞。

1002接近稜線,漸漸出現視野,俯瞰烏石坑 部落、烏石坑 紅橋。

1020路徑趨緩,進入刺藤區,可看出原來刺藤橫行,而今已被斬除,稜線沿途視野佳,沿途也有不少巨木。

1040路徑繼續緩坡而上,途中奇形怪狀的樹木特多。

1050砲台遺址,已看不出任何遺跡,倒像是星級的休息處所,在此休息。1055

1100再進入刺藤區→進入杉木林→進入亂石區

1135大克山 H1236M三等三角點No.4204,續行可往馬那邦山 、大克山 森林遊樂區。俯瞰大安溪士林壩,眺望馬那邦山獨特傲視群峰之姿 ,在此休息、午餐賞景。

鑑哥總是在我們又飢又渴之際,備好一鍋好料和一瓶珍藏好酒,暖了我們的胃和心,溫暖上心頭﹗

經過昨夜吃尾牙的熱鬧暄嘩,今天早起大家又是神清氣爽,感謝勳哥那一鍋糾纏不清、五味雜陳、又酸又辣的好湯,令人回味無窮。

非常感謝所有的朋友,熱烈支持,竹南週日古道班、元剛派、秀芬組、苗栗幫、月珍家族,每一活動因為你們呼朋引伴的參與而陣容浩大,持續推出經典、精彩路線以饗大家,敬請期待與後會有期﹗

山頂處可俯瞰大安溪士林壩,眺望馬那邦山獨特傲視群峰之姿

1300原路回程下山。   1335回砲台遺址。       1500出山徑,接水泥農路。

1530回大克山南稜線登山口。一路走來深深感覺此大克山路徑好似谷關的阿冷山,卻多了一份乾爽、沿途視野超優,難易適中,是很優質的登山步道,有別於2004年由大克山森林遊樂區起登,黃藤刺藤纏人,近90度垂直陡壁,山徑濕滑,值得推薦也適合團體登山一日遊。

1550 卓蘭小鎮「永安餅店」伴手禮。1620

1710 公館鄉新味全50年老店晚餐1800

苗栗十八鄉鎮各自特色

三灣-三灣梨、永和山水庫.

南庄-向天湖矮靈祭、(竹筍、香菇、鱒魚)三大特產、南庄老街、鹿場(泰雅族部 )、八卦力(賽夏族部落).

卓蘭-觀光果園依產季各有不同(巨峰葡萄、軟枝楊桃、柑橘、水梨).

公館-紅棗(全省唯一生產地)、柿子、福菜、陶瓷、油桐花、休閒觀光又有黃金小鎮的美名.

苗栗市-粄條、元宵炸龍、鐵道文物館、貓貍山公園.

頭屋-明德茶、明德水庫.

銅鑼-杭菊、樟腦.

三義-勝興車站、油桐花、客家米食、龍騰斷橋、雪霸國家公園.火炎山西湖渡假村木雕館

苑裡-魚丸、藺草、苦瓜.華陶窯

通霄-飛牛牧場、通霄海水浴場、秋茂園、西瓜.馬家庄

西湖-柚子、蕃薯.

後龍-全台最多火車站的鄉鎮、牽罟、花生、西瓜、外埔漁港.客家圓樓

造橋-木炭博物館香格里拉遊樂園

大湖-草莓、向日葵、馬拉邦山、雪霸國家公園汶水管理處.大湖酒莊

泰安-泰安溫泉、柿子.清安豆腐街泰雅文化館

竹南-崎頂海水浴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天仁茗茶文化館國泰觀光玻璃館

頭份-義民廟、椪風茶(即東方美人茶)、蜂製品.永和山水庫

獅潭-桶柑、茶葉.仙山汶水老街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劍潭古道是苗栗造橋鄉大西村與大龍村之間往來的舊路,昔日兩地之間婚喪喜慶往來或農產挑擔前往市集,都行走這條山路,直到山區產業道路開通之後,古道才逐漸荒廢。

民國92年(2003)初,造橋鄉公所整修劍潭古道,並於沿途種植油桐及桂花樹,以營造「桐花樹下桂花香」的勝景,而成為一條古道踏青休閒路線。

劍潭古道全長約2.5公里,都已鋪上完善的石階或石板,路況良好,沿途設有歇腳、觀景、斜陽三座涼亭,還有賞景平台及石椅等設施,而古道的入口及出口也都貼心設有公共廁所,可以說是一條相當大眾化的觀光休閒路線。

劍潭傳說 「劍潭」地名的由來,相傳三百多年前,鄭成功入台後,曾帶兵在造橋鄉大龍村一帶「征番」,由於原住民奮勇纏鬥,使鄭軍吃盡苦頭,有一天,鄭成功行經附近一處深潭時,感慨戰事不利,怨手中寶劍不靈,憤而將劍擲入潭中,頓時,潭水翻滾,怒浪濤天,達七天七夜之久才平靜下來,劍潭之名,從此不逕而走。

另說為林爽文於乾隆51(西元1786)在彰化舉兵反清,轉戰南北,兵敗北逃,途經造橋劍潭,念及一世英名,即將毀於一旦,萬念俱灰,怒將配劍投入潭中。亦說,林爽文率兵經過此地時,眾將士口渴難耐,林爽文舉寶劍插地,立即泉水如湧,成一大潭,寶劍消失潭中。

劍潭古道的登山口就在劍潭水庫入口的對面馬路旁。劍潭水庫建於民國46年(1957),在中港溪上游支流南港溪築壩,可蓄水五十六萬平方公尺,供應當地農業灌溉水源。劍潭之名,傳說鄭成功(或其部將)曾率兵至此,將寶劍擲入此地溪潭中,因而得名。另有一說是林爽文起兵失敗後,路經此地,憤而將寶劍投置於水潭裡。兩者都只是民間傳說而已,並非信史。

交通指引 中山高速公路=>下頭份交流道=>左轉接台1線(往苗栗方向)=>左轉接台13甲往造橋=>大西村十字路口轉往大龍村方向=>5分鐘即可抵達古道入口。

0900大家準時登山口集合劍潭古道從登山口起登,即是長達四百階的陡上石階路,是劍潭古道較辛苦的一段上坡路。登山口旁有登山路線導覽圖

劍潭古道入口處栗縣造橋鄉 14線道路,大西村及大龍兩村交界處

上稜之後,抵達歇腳亭。亭前展望好,整個大西聚落就在山腳下。大西,舊稱「大坪」,南港溪流經在此,迂迴曲折,形成的一片寬闊的河岸平原,客家先民來此地拓墾,形成農業聚落。

由此而去,古道轉為平緩,沿途路旁有桂花,又有綠竹,一路走來怡來自在。

不久又轉為石階上坡路,爬上之後,抵達觀景亭。

人生匆匆過如雲煙活在當下及時行樂活蹦亂跳俏皮佳人,悠遊山林間樂逍遙。

由觀景亭續行,石階路先下坡,再爬坡,此後古道行於稜上,沿途或夾道有竹林,或有樟樹、相思樹盎然生長於路旁,路徑清爽,林木幽雅。途中一處鞍部,有左岔路,一條小產業道路通往大龍村,這應是昔日的劍潭古道舊路。

適時停頓休歇,好山好人好美景,莫要來去又匆匆,有你有我共隨行。

過了岔路,古道石階又爬向另一高處,抵達斜陽亭。此亭朝西,可欣賞夕陽西落之景。

最後一片相思純林後,石階路向下,即抵達古道出口,接大西外環道,再沿著馬路返回劍潭古道入口。

好戲上演【皇上駕到】皇帝曾兄、黃帝鑑哥在上:眾妃向皇上請安,皇上萬福金安。

手拉手,齊揮舞;排排站,齊跳躍,圈起一個圈,畫個同心圓。

祝福大家:大吉大利,洋洋得意。

走在田埂上,走在鄉間小路上,童心未泯的我們,營造恍如走星光大道般,真的超開心﹗

中午時分回到鑑哥的小木屋,鑑哥好像魔術師般,隨即擺上一桌好料美食,讓大家食指大動,迫不及待想要大快朵頤一番,尤其是那一鍋雞酒,讓我、月如、玉真有停不了的愛。

晚上是光明兄旗下三合行、泰一鋼鐵的歲末尾牙,來玉廠長有交代,古道班要參與演出熱歌勁舞,本班推出歌手:月珍、玉真、莉貞、明敏,表演彩排中。

月珍:可愛的玫瑰花,扭扭舞曲,一定要用力搖擺喔﹗

莉貞:情人(搖滾版)唱得真是風情萬種、魅不可擋。

玉真:愛情限時批,恰恰舞曲,前進一二恰恰恰,轉身再來恰恰恰。

明敏:情人的黃襯衫,前後扭動、左右擺動,阿如:我有肢體障礙啦,我只會鬼叫狼嚎而已,對了,就是要這樣……….

鑑哥:熱情的沙漠…….我的熱情  

來玉監督報告:場子不夠熱,要嗨喲﹗用力的嚎叫……妳們真是好女狼,青出於藍頗有凌駕三守隊的少年狼之上………..一切演出,歡喜就好﹗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耳茶壺山:標高599公尺。顧名思義,無耳茶壺就是指一個沒有耳(提把)的茶壺,山如其名有壺身、有壺嘴、有壺蓋,只獨缺壺把。當然這種山形,還是要有它觀察的方向,大致由山之西面遠看,尤其是由金瓜山與草山產業道路之間瞻觀山容,最具特點。無耳茶壺山座落在金瓜石東邊,由於山形特別成為金瓜石的地標,從九份往雙溪的102號公路望去,山頂的岩峰就像是一只沒有耳朵的茶壺,所以被叫做無耳茶壺山。另從水湳洞仰望此山,像似一隻蓄勢待發的獅子,固又稱獅子岩山。茶壺山本身是一個角礫岩礦筒,台金公司稱之為獅子岩礦體,組成礦體的岩石主要為矽化的砂岩及頁岩。無耳茶壺山的登山步道約有三百公尺為石階步道,坡度不算太陡,沿途視野寬廣,登頂俯瞰,可東眺太平洋、南望半平山及草山、欣賞正對面的基隆山,連綿山脈令人讚嘆。一般人只能爬到壺嘴與壺身之間的低陷部分,想要登山頂,需要付出很大的危險。

半平山:標高713公尺、峰頂無基點、只有一個水泥柱為記號。半平山位在燦光寮山東北面的連稜上,山的東南山坳處有座半平大瀑布,瀑布落差約450公尺,平時水量不大,卻自有一番秀麗景致。山友通常會連走無耳茶壺山、半平山及燦光寮山,山區芒草遍生,展望極好。

燦光寮山:標高738公尺、一等三角點。燦光寮山位在金瓜石小鎮南方,屬台北縣雙溪鄉。山稜往東遙望草山,往西則看牡丹山,北面延伸至半平山,是一座山頂向四方擴展的大嶺頭,也是基隆火山群中,最高的一座山峰,頂上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山貌雄偉壯觀,氣勢磅礡,頗具大將之風,和草山、半平山三峰鼎足而立。在基隆火山群、金瓜石一帶的山巒,因為風大、氣候惡劣,山上森林很少,難得見到幾顆樹木大都為茅海覆頂,在強風的吹拂下,山坡上呈現波狀的起伏,頗有高山箭竹林的氣氛。佇立在山頂處,北方金瓜石與無耳茶壺山附近景觀宛如盆景;四周萬頃波濤與綿延不覺的山峰,陸海相連,海天一線,景致美不勝收。燦光寮山一帶的山群,每屆深秋微紅的芒花,不比大屯芒花遜色,這也許是「燦光寮」山名的由來。酸性石英安山岩構成獨立峻峭的基隆火山群,而山腰金瓜石一帶更有黃金五大傳奇『黃金海、黃金城堡、黃金瀑布、黃金公路、黃金神社』。

 行車路線:國道1號北上出八堵聯絡道,接台62線快速道路,直行到底接台2(濱海公路),於台278.5Km前約20公尺(水湳洞 )右轉金水公路往金瓜石

參加人員84             交通大巴二部(驚艷水金九路線假日管制大巴行駛需向瑞芳警察局申請通行證           天氣晴空萬里

黃金城堡位於濱海公路水湳洞路旁的禮樂煉銅場,是昔日冶鍊金銅的遺址,依山而築的舊廠房,上下 13 層,層層相疊的建築呈現黃金礦石般的顏色,遠望猶如雄偉壯觀的黃金城堡,雖早已廢棄,現在卻是許多廣告商拍攝的場景。有人以「龐貝古城」來形容這座位於陰陽海邊的遺址,依山坡而建的十三層製鍊廠,礦工和居民給它一個「十三層」的暱稱。

黃金瀑布為本山六坑及長仁五番坑坑口流出的礦水匯集而成的景象。金黃色的泉水將流經的土石染成金黃、金紅色,形成黃金瀑布的特殊像。從自強橋旁往上看,可以看到從山上傾洩而下,再順著山勢分成數道狀似瀑布的水流,這些水也是形成「陰陽海」的源頭。

0833途中經過黃金瀑布 ,停車拍照...續行駛金水公路至勸濟堂 ,將車停於勸濟堂 上方停車場。

 0857停車場旁有小隧道,通往茶壺山步道口,亦可繼續開車從左側產道直上到路底登山口。

0859抵觀景平台,看水湳洞陰陽海。海上生波麟光閃,始見陰陽兩色變。

大肚美人山聞名中外的雞籠山,是一個海拔588公尺的火山侵入岩體,是早期航經附近海域的船隻,賴以為生的航行指標。由金瓜石望去宛如一個孕婦面天仰臥,而秀髮則優雅的向陰陽海披落,因此才有大肚美人山之雅稱。

0910茶壺山登山步道口石碑,步道階梯往上,亦可走左側產道,往路底登山口。今日所登之無耳茶壺山半平山燦光寮山腹地小在此團拍留下美麗倩影

0920進入步道芒花夾道隨風搖曳千頃波,白雲深處霞光燦爛。

0930步道轉為花崗石步道陡上欲上寒山石徑陡,芒花翻白遠山裡。

我們大隊人員以雀躍的好心情,如朝聖般往無耳茶壺山向前蹣跚而去,而大肚美人山終日如影隨形相伴。

0938從朝寶亭眺望基隆山水湳洞陰陽海。

0945茶壺山產道路底步道口,取右側石階梯往上,沿途可見礦坑通風口

0950石階步道上叉路,直行往朝天亭,取右側舊石路往茶壺山。

0952觀景平台,設有陰陽海 現象解說牌,展望佳,在此處拍照留念。

0955續行石階步道陡上。回首海上斜輝脈脈水悠悠行人欲登高望盡天涯

1000續行,往茶壺山頂。登頂前最末段的碎石坡需拉繩而上,難度不高。最高點(壺蓋)不能到達 眺望對面的半平山)無耳茶壺山頂,是由巨石堆疊而成,一般人無法登頂,但可從石縫中穿越,往半屏山、燦光寮山、草山方向,。無耳茶壺山,海拔599公尺,有一無字水泥柱。

1045小心翼翼踩著木棍,往下鑽洞往半平山。全員通過下至茶壺山下方,往半平山碎石路易滑,必須小心。謝謝彥澄和阿祥鼎力協助扶持、一一接應安然通行。

1055進入芒草步道。起伏有致,頻頻回首無耳茶壺山,不忍離去。

1100開始攀爬約20公尺的岩壁,多條粗繩相輔相成,爬升不難。上至稜線後取右,沿著岩壁小心而行

1117半平山:標高713公尺、峰頂無基點、只有一個水泥柱為記號。短暫休息後續往燦光寮山 ,需先走一段岩石錯落的稜線。指標為往地質公園。

1200接上草山戰備道路,在此午餐。好久不見的朋友,且把酒言歡也好、無話不談最好;沒有行禮如儀、誰會冷若冰霜?大家齊聚群山環繞的世外桃源,漫步幽徑裡,體驗自然給予的活氧,共享煙雲山林,山中靈氣加熱情,直讓人忘憂凡俗,輕聲燕語,山花點綴,層染鋪陳有序;走累了、談夠了,一壺淡茶、一杯淺酒、兩顆貢丸,就是人間美味,美則足矣﹗有緣走再一起,出遊一則賞景、一則健身、何樂不為?所謂雅興,不一定在吆喝酒酣,或許是樹下圍座,享受涼風靜襲,如果身邊有好友,是否該珍惜一下。

1300酒足飯飽後取左行,不久便可見燦光寮山 登山口,再取右上。一開始為芒草及人高、泥土路徑,再拉繩攀岩而上。

1320燦光寮山 ,一等三角點,雲淡風輕的午后,視野清澈美麗風光水影一覽無遺,終不負一等三角點寬廣視野,令人流連忘返﹗

1330原路回到燦光寮山 登山口,取左行。

1405叉路,取右進入石階步道下往本山地質公園。

1413叉路,先取右金瓜石黃金博物館1.4K

1425路左礦區遺址,續行。

1435叉路,左往本山地質公園,續直行。(步道上眺望茶壺山,真的很像一隻沒有壺把的茶壺)

俯瞰黃金神社和勸濟堂停車場,我們鮮黃色的開心果異常醒目。

14400 抵黃金神社入口。完成無耳茶壺山、半平山、燦光寮山O型走,順訪黃金神社、黃金博物館、太子賓館。

山神社,世稱黃金神社 ,猿田彥命三神祇,俱東洋礦業人士守護神也。初建日明治三十年十月,礦山主田中組來台設採,原址在本山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間。爾後,山城繁榮,礦業昌盛,擴建移此山神脈之上。神苑由寢殿、拜殿、洗手亭、參道構成。參道所經,築鳥居三座、旗幟台五座、入苑銅牛乙座。鳥居者猶吾國之華表,高聳迄立,甚壯觀,歲之七月十五日舉開祭典焉。詣拜首,拾階而上,兩側石燈數十座,俱昭和八年,日本鑛業經營此山後,撥資重修時各界捐獻,今維鳥居二座,旗台乙座,石燈三對及殿柱殘存。餘雖毀日人戰敗後,登其境,脫俗之心,悠然而生。

神社是1933年所建,原名叫金瓜石神社,因開採金礦之故,後人又稱為黃金神社。台灣光復後,神社毀壞,斷垣殘跡,目前僅剩地基、石柱、鳥居等遺跡,石柱遺跡有點像小一號的古羅馬競技場,看起雄偉,卻又不免有些淒涼。然其上視野遼闊,可眺望茶壺山及俯瞰金瓜石聚落。

運礦車道運送器材和物資及礦物總要有個運輸工具吧?沿著本山五坑的前方,有一條輕便車道,以斜坡索道和蹩的礦坑連結,現在在太子賓館的上方路段,已鋪有枕木,方便遊客行走。

太子賓館日據時期,日本昭和太子來台巡視,昔日台陽礦業顏家,為招待皇太子,遂於金瓜石往六坑的日本宿舍區,興建了一座太子賓館,雖然昭和太子來台後並沒有住在這裡,賓館仍是以太子為名。賓館隱於樹林之間,建材與形制均仿日本皇宮而建造,頗具美感,後面還有小型的高爾夫球練習場與網球場,目前由台電管理,不開放遊客參觀。

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位在瑞芳鎮金瓜石,是台灣首座生態主題博物館,也是最大的金屬礦業遺址。黃金博物園區中建有多項設施,包括黃金博物館、環境館、太子賓館、煉金樓及生活美學體驗坊等區域,展示金瓜石山坑道、礦脈、礦業運輸系統及金磚等資訊,更設有本山五坑坑道供民眾進入體驗,並不定期舉行相關特展,提供民眾寓教於樂的學習場館。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又名黃金博物園區、黃金博物館、黃金館)是由過去的金礦礦區轉型而成的博物館區。位處台灣東北角新北市瑞芳區的金瓜石金光路本山五坑旁一帶,原址是昔日亞洲最大金礦產區。黃金博物館位於金瓜石的山城裡,於2004(民國93)11月成立,是重新整建舊時的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而成。黃金博物園區一帶的山系則與基隆山相望。主要礦坑區所在山嶽稱為本山。

午後回程之際驚鴻一瞥,阿枝竟然拍到火燒山之景我們很多人都是回來後勘新聞才知道呢本篇文章所使用之相片為廖芳枝先生所攝影經同意使用感激至極

實際行程

0830途中經過黃金瀑布~ 0846 停留勸濟堂,上洗手間~0900停車場旁有小隧道,通往茶壺山步道口~0910出山洞後前方有觀景平台,看水湳洞陰陽海。~0915茶壺山登山步道口石碑,步道階梯往上~0924從朝寶亭眺望基隆山、水湳洞陰陽海。~0930循產道路往路底茶壺山入口。為一叉路,直行往朝天亭,取右上。~0946觀景平台,設有陰陽海 現象解說牌,展望佳~0955寶獅亭,是茶壺山步道最高涼亭~1000續行,往茶壺山頂。登頂前最末段的碎石坡需拉繩而上,難度不高~1010無耳茶壺山頂,是由巨石堆疊而成,一般人無法登頂,但可從石縫中穿越,往半屏山、燦光寮山、草山方向。無耳茶壺山,海拔599公尺,有一無字水泥柱~1040下至茶壺山下方,往半平山 碎石路易滑~11101055開始攀爬約20公尺的岩壁~11301117半平山:標高713公尺、峰頂無基點、只有一個水泥柱為記號~1200接上草山戰備道路午餐1300~1320燦光寮山 ,一等三角點1330~1350回到燦光寮山 登山口,取左行~1420 抵黃金神社入口。完成無耳茶壺山、半平山、燦光寮山O型走~1450黃金博物館~太子賓館~1600上車回程~1800李科永圖書館。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郎壹古道 是清朝時,西部住民繞過恆春移民東部的古道,如今只剩殘餘路基。古道從旭海-南田段全長12公里,是目前全台環島公路唯一未開闢的道路,於清光緒初年,清廷為軍事目的與方便行旅之需所開闢。在南迴公路開通前,古道為昔日原住民打獵、部份平埔族人四處流散時,心酸遷徙東部之要道。阿郎壹古道是南北走向,從屏東縣的牡丹鄉旭海村向北延伸到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全長11.86公里,是台26線全台環島公路唯一的缺口,這條古道依山臨海,山海壯麗,有「人間淨土」、「海角天涯」、「椰子蟹故鄉」之稱,因沒有道路可以到達,人煙罕至,是一塊人間淨土,椰子蟹的棲息地、綠蠵龜產卵地。

阿朗壹古道是「琅嶠卑南古道」的其中一小段,自荷蘭人據台起,即是先民來往台灣西南平原、恆春半島及後山(台東、花蓮)的重要陸路交通。「琅嶠卑南古道」從恆春鎮東門開始沿屏200線翻山越嶺到滿州鄉的八瑤灣,再沿著海岸線旭海到台東,全長123公里,除了經濟上(謠傳東部產金)、軍事上(圍剿清朝朱一貴之亂的餘黨)外,也是東西部移民的主要道路,可以想像當年先民駕著牛車,滿載家當,扶老攜幼翻山越嶺的景象。

古道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發動跳島戰爭時,被日本人炸燬部分路基,再加上這些年來地震、颱風侵襲,在觀音鼻岬角處有數處的大崩崖,如今要走過這條古道,除非是大退潮,否則要爬上山頂,花一小時以上,繞過鼻角才能到南田村,但爬山陡直,要拉繩索,在路基鬆動下,非常驚險。

生態專家五年前的調查資料,阿郎壹古道是目前台灣本島唯一的椰子蟹故鄉,包括離島在內,全台椰子蟹只剩八十五隻。

阿郎壹古道也是全台僅存的鵝卵石海岸線,也因此以台東南田為名,取名「南田石」,從屏東牡丹鄉旭海開始,先是沙灘逐漸的變成南田石海岸,從拳頭大到人頭大,在台東南田一帶的海岸,南田石有二個以上人頭大,景觀相當特殊,每到海潮大時,南田石會互相擊打,因浪大小發出不同音律的天然鼓聲。

三年前,交通部進行台廿六線的施工,其中台東縣南田段在2006年初發包,台灣生態聯盟屏東分會、屏東教師會及屏東環保聯盟展開守護阿郎壹的行動,平時沒有人煙的阿郎壹古道,一時之間吸引不少人參訪,到過阿郎壹的人都讚嘆大自然的奧妙。

由於阿郎壹已被列入墾丁國家公園外圍的天然海岸線,連墾管處都想保護古道,在環保團體的抗爭中,台廿六線古道開闢目前只開到台東縣南田段,屏東縣觀音鼻到旭海一段交通部後來修改路線,避開古道海岸線,路線往內移,古道部份以隧道取代不予開發。

但環保團體認為,這條以觀光和經濟為考量的路線,交通部評估每年的人車流量將有四百九十五萬人次,這麼龐大的人潮壓力絕對保不住阿郎壹的生態環境,守不住台東,也要守住屏東段。

台灣生態協會屏東分會等團體最近召募阿郎壹古道的守護志工,擴大守護阿郎壹行動,除了要進行阿郎壹的動植物生態調查外,也要與當地的牡丹鄉居民進行溝通,讓居民了解阿郎壹的歷史、文化、景觀和生態價值,以生態旅遊的經濟價值來取代開闢公路,屏東縣政府並於1/13完成審議通過,劃分為自然保留區,不予開發,終於存留了此古道。

0730離開金崙溫泉渡假村前往阿朗壹古道東端入口台東大武鄉南田村

0830沿著台26線南田段開到盡頭86.6K處終點,大巴在此迴轉,而我們等候導覽解說員到

0840後沿著泥石產業道路續行,沿途景觀驀然丕變,產業道路沿海續行,滔滔浪聲不絕於耳,但那一派悠然與海天一色的原始氣息有著無比的魅力召喚著我們。導覽解說員妙語如珠、舌燦蘭花般的解說,常常讓大家噴笑不已。

0855入口處一一核對申請人員名冊。

0920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東海路202號,在此天涯海角裡,201號遠在7公里之外。

0930塔瓦溪河谷,也許是歷年風災的關係,塔瓦溪河谷堆疊了遍野的漂流木,古道上部份路段亦如此,美麗山林終究逃不了人類與風災的魔手,不知得花多久的時間才能讓上游恢復蔥蘢的山林風采…

0942逕往海灘古道行走,一路都是原潤的南田石,東風說他帶團的經驗鞋子損耗率的品牌是打勾勾的,有好的鞋子可以讓雙腳的負擔降低不少,不然南田石易滑動,其實不太好走。但聽到海浪打在南田石上獨特美妙的海岸樂曲,仔細聽它的節奏是有規律、特有聲音,藍藍的天陪襯無盡海岸線,讓人心情好極了。

1010 到高繞處,右側明顯陡上坡小徑,需拉繩上爬。

1020 置高點休息,瞭望南台灣最美的海岸線。

1035 陡上坡後抵草坡小平台,美麗的海岸線在腳底下歲月讓我們的身體和心態都逐漸衰微,碧海藍天下看層層浪花起起落落,反而讓我重拾那17歲時的純真,大家又是一陣瘋狂拍照,只向把那剎那留住成永恆,東風說:我們是最愛拍照的一團。1040

1050隨即右彎進入雜木林(林投樹林),一路上上下下,拉繩前進抵觀音鼻南田段最高點

前方鼻角分別為出風鼻、牡丹鼻、鵝鑾鼻,南國邊界,遙望遠方頗有浪跡天涯之感。

1055經一茅草平緩步道後,抵達一平坦地,眾多山友在此休息東風在此大自然教室又有一番精彩解說。

1105出發即進入陡降地形,居高臨下俯瞰太平洋的波光粼粼。

1110 到達觀音鼻旭海段好漢坡。

1130全體下降至海岸線鵝卵區。右轉順海岸線南行,此時滿眼的鵝卵石陳鋪在眼前,大家低頭漫步尋奇石。

非常棒的解說員:東方足跡,推薦給您﹗

東方為我們解說:如何踏浪而來,逐浪而歸,殊不知是一場與浪共舞的精采好戲,另闢下篇與您分享﹗

1150此時步道景觀有別於台東段,岩石、漂流木、砂石海灘、屏東特有的太陽熾熱,砂岸邊有著長長的足印,走在其中整個人都輕快、舒活起來了。

走在海岸線上,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美麗浪花,看著遠方的背影漸漸模糊,才深深體會海角天涯的距離﹗

進入短暫一段防風林內,有老去的漁農古厝,令人不勝噓噓﹗

看潮起潮往如常,時光卻翻飛至那強說愁的年代,17歲時的水底寮海邊漫步,依然清晰的你,卻早已遠離,如此不堪﹗

1255 旭海漁港安檢所給自己一個讚

1310旭海草原生態步道入口,上車前往旭海草原遊樂區。

1330 抵旭海草原遊樂區。走一趟O行約時50分鐘

1530抵車城福安宮逛大街,車程有三寶:洋蔥、鹹鴨蛋、綠豆蒜。

郭惠珠走在山海間的古道,看著藍天白雲、湛藍海洋、堆疊整齊大大小小的圓石子,皙白如棉絮般的海浪來回,聽著浪濤聲,享受著北部看不到的冬陽,聽著導覽先生細說著阿朗壹的歷史與生態,我完成了~見證歷史與自然的交疊!這裡是該保留!

踏上這在電視上看過許多次,網路照片引我嚮往很久的東海岸之路,我見證了它的自然風貌美景與人文歷史,走在山海之間的古道,想像古人沿著海岸線而行的路上,人們像我們如此擦身而過,望向天際的白雲藍天,平日的繁忙複雜心情變得平靜坦然自在,走在大大小小石子間,石子們堆疊整齊,錦然有序的排放著,巧奪天工的大自然力量,在我內心驚呼連連!雪白浪花推來退去之際,好想一把抓住那美好的純白,陽光與和風,讓冬日裡的寒心暖暖!我說阿~人類!切勿為了方便在此建築馬路奪走屬於我們的歷史與美好!我在此見證~阿朗壹古道,當該保留!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水營國家步道是浸水營古道東段的部分,浸水營古道是大清帝國統治臺灣末期興建東西兩岸的三條通路之一,又稱三條崙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東下臺東縣達仁鄉,在大武溪口南方臨太平洋岸的大武鄉出海,全長47公里,是臺灣使用頻率最高也最長壽的古道,至今仍是旅客最愛的登山健行步道。

浸水營古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臺東的道路。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步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有「姑仔崙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等。

現今走訪浸水營古道,西段部分大多經由枋寮新開村附近的大漢山林道上山,此林道已漸漸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為國軍大漢營區所闢建,車輛可通行。約行至林道23.5公里處在名為「大樹林」的位置與原古道會合,接下來的東段部分則正式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長約15.4公里,車輛不可通行,靠步行約1天之內可走完全部路程,古道海拔落差介於200公尺~1,450公尺之間,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

管理單位: 台東林區管理處     步道位置: 台東縣達仁鄉、屏東縣枋寮鄉

步道全長: 16公里        海拔高度: 200-1450公尺      電話:089-324121

開車1.東部/9線往南→經太麻里、金崙→抵大武→過大武橋右轉接東198鄉道,往加羅部落附近之登山口。

2.西部/1線或台17線至枋寮鄉水底寮→左轉接185縣道前行約1公里→右轉接屏198鄉道續行→至大漢林道23.5公里處步道入口。

12/261830竹南李科永圖書館出發(晚餐:龍華燒臘便當)2230宿東港水底寮。

12/270630早餐→0700轉搭8人座接駁車→0830抵浸水營古道西端入口→0900 叉路(大漢林道1K)→0920州廳界(大漢林道2.6K)→0930行抵「姑仔崙山」岔路口→0935浸水營駐在所(大漢林道3.2K)→1050 第一涼亭休息區(大漢林道6.1K)→1200 出水坡駐在所遺址(大漢林道9.3K)→1310出水波山登山口(大漢林道11K)→1345行抵木炭窯遺址(大漢林道12.2K)→1415新修築棧橋(大漢林道14.2K)→1420新姑仔崙駐在所遺址→1440清朝溪底營盤址(大漢林道15.1K)→1455終於來到了「姑仔崙吊橋遺址」→1500 古道入口涼亭→1600加羅板部落上車→16509線葛的老店晚餐1720台東大武鄉金崙溫泉飯店CHECK IN

前言:隆冬之時,我們相約去尋訪那大清帝國時代,即已存在因身處遙遠山區而得以保留完整的古道,浸水營古道。

四輪傳動接駁車因山路崎嶇彎繞,慢慢龜速馳聘於大漢林道,彷彿為了追捕剛離開不久的日本總督韃靼的馬蹄聲,只是距離太遙遠了……..追不上。掠過撤哨的檢查所,掠過了營盤舊址,略過了舊力里部落,終於來到浸水營古道西端入口。

走在山林深處綠蔭裡,與時光交會之喜盈溢滿懷,感覺陽光斜照穿林,遺址處處堆石駁坎埋沒於漫草荒煙中,身歷其境,卻躡手輕足,只擔心叨擾了這滿山寧靜。

12/26夜宿東港水底寮民宿。12/27清晨0700轉搭8人座接駁車

0730從歸崇進入大漢林道,車行駛於婉蜒林道,陸續經過歸化門社遺址→警察哨鐵門深鎖,似無人看管→清代六儀營盤遺址→大樹林駐在所遺址。途中遠方可見大漢營區及雷達站。

0830抵浸水營古道西端入口出發,前段土徑泥濘不堪,山嵐輕攏。浸水營即是以潮濕而得名。中央山脈到大漢山後急速下降,太平洋及台灣海峽含水氣的暖氣流,與中央山脈冷氣流在此匯集,形成豐沛的水氣聚集環境,促使著許多特殊的植物營生,是南台灣的植物寶庫。

0900 叉路(大漢林道1K)。取右進入古道,旁有一步道解說牌。開始正式進入浸水營古道的步道,一路皆是平坦緩坡。

此時天空像一張烤盤紙,薄而透,雖然北部是一貫的濕冷,然而南臺灣的早上,空氣已經有著一縷蒸騰的餘溫與芳香。我們開心地拍照,只想把那南台灣特有的陽光兜著隨行。每個人心中都著一道彩虹。

0920州廳界(大漢林道2.6K)。抵達了古道的分界「州廳界」,海拔高度1437公尺,過此點後將進入台東縣境,步道也開始轉為持續下坡。舉頭或低頭深情相望有楓葉情詩篇篇。

0930 行抵「姑仔崙山」岔路口,由此左側山徑可至姑仔崙山,續走步道植被茂盛,許多筆筒樹生長其間,樹林間亦依附的許多山蘇生長於樹幹上

0935 浸水營駐在所(大漢林道3.2K):海拔1280公尺的浸水營,是這浸水營古道中的最高點。清軍於光緒八年在此設大樹林營,屯兵三十人,光緒二十年改稱浸水營,之後,日人於明治34年改設浸水營駐在所。目前遺址尚留有石砌駁坎、圍牆、石階。0940

1050 第一涼亭休息區(大漢林道6.1K)一路上各種植物蓊鬱,林相原始、蘚苔叢生,可見這地區濕氣之重,相關動植物生態也相當豐富,不過因而令人生畏的是,因環境的潮濕,以致螞蝗特別多,休息等全員到齊。1100

偶遇某株巨木枝燒吊了個山蘇如蜂巢,匆匆一瞥,又是綠意重重疊疊,遠芳浸古道。彷彿非要如此恍惚跌入蒼翠的通道,遂能覓得前往古老歷史的地址。

喬木林濃蔭下,走在古道裡有一股懷古幽情,吾等一行人是通往桃花源秘境?抑是與遠古交會?

1200出水坡駐在所遺址(大漢林道9.3K),在此午餐。此地佔地約一公頃,四周還可以看到以往駐在所及儲水池遺址痕跡,這也是清朝時代的營盤。如今望著堆疊的石塊、坡坎,撫今追昔,頗引人發想。古道旁另一岔路則是通往神社的遺址,走進去約2分鐘即可達。自小神社往東沿著稜線而下100公尺處,即可進入於清光緒八年所設的出水坡營盤,在日治時古道開闢之初,沿途並沒有設置駐在所,在1901年設浸水營駐在所,到了1919年大正八年,才在清朝出水坡營盤原址設置出水坡駐在所,到了1926年大正15年,又將出水坡駐再所往西遷移約400公尺的地方,直到二次大戰終戰後才撤除。1300

百年歲月芢苒,那曾經鑿山破石的決斷依然屹立,儘管石牆斑駁了,細碎鮮苔恣意爬上了駁坎、旗座,是碧綠新鮮的鏽。

惠珠:老師妳不看鏡頭,手指哪裡去了?

彥澄:不好意思,我的手剪到光明哥的寶貝了﹗

我:不要問我,看小明明的表情就可得知……小明明,明明就很小﹗

1345行抵木炭窯遺址(大漢林道12.2K),位於古道左側下方約10公尺處,看著斑駁碎裂的木炭窯,遙想前人那種刻苦勤樸的生活方式,有著今日當思凡事感恩之心。

1415 新修築棧橋(大漢林道14.2K)隨著高度的降低,已隱約可聽到茶茶牙頓溪的流水聲。

1420 新姑仔崙駐在所遺址,從出水坡駐在所到姑仔崙駐在所沿途,依清軍形容這一帶的山路是「日光不到,古木慘碧,勇丁相顧失色。」後經歷日治與民國五十年代的砍伐,已不復見當時的景象了。在大正三年,力里社排灣族人襲殺力里駐在所警眷的四天後,姑仔崙駐在所包含救援、留守的巡查與家眷,全數遭到大武溪對岸山頭的姑仔崙舊社排灣族人殺害,同時駐在所也被焚毀。

走在古道裡,沿途是層出不窮的綠,濃綠淡綠參差招展於眼睫之前,雖然大清帝國已遠,日人早已不在此片土地,然而那些屬於深山受日月精華浸洗的綠,未有枯萎的意思。

1440清朝溪底營盤址(大漢林道15.1K),目前已經消失無可考據了。日治時代,此地改設林業改良場,民國五十七年,林務局在此地設立苗圃,並提供美籍林業專家客房及游泳池等招待設施,在過去清軍過夜的營盤上,只剩下日治時期所架設的吊橋遺跡,吊橋早已不見。

1450 終於來到了「姑仔崙吊橋遺址」,這是以前的舊吊橋遺址,再往左下去就是去年剛完工的新吊橋,行走至此已到了浸水營古道的終點,一路從屏東越嶺而來,共走了約16 K,下降了約1300公尺。走在幽幽古道,回想先民篳路藍縷、開山修路移民後山的拓荒始,一抒思古之幽情。

姑仔崙吊橋遺址吊橋架設於1917年,當時姑仔崙警官駐在所正好設在北岸的清代溪底營盤址上(苗圃),所以將此吊橋稱作姑仔崙鐵線橋。19181919兩年,吊橋亮度被颱風吹襲而損壞,1925年重新架設吊橋。


1510 古道入口涼亭。右方有一林道可通加羅板社區,溪水暴漲時需由此高遶約4K可抵加羅板社區。分乘二趟接駁車到加羅板部落。

1600分乘二趟接駁車到加羅板部落,上車離開,沿著溪床迂迴,有時車行過溪落差大,不免心驚膽跳,在狹窄的車內每逢顛頗引來驚聲尖叫不已,大呼過癮:好一個按摩之旅﹗

1630在加拉板溪匯入大武溪的河畔台地上,居住的是由加羅板舊社與茶茶牙頓社所遷移下山的排灣族人,若由東部的大武往西行的古道,加羅板是入山(浸水營古道)前的最後一個部落村莊。

16509葛的老店晚餐

1720台東大武鄉金崙溫泉飯店

浸水營古道:我們一起走過時光隧道,緬懷昔日大清帝國古老的統治歷史,日治時代所遺留下的駐在所遺址處處,雖然路程遙遠,但過程裡有你有我一起走過,多了一份漫步山林間的幽情!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車程: 1號國道→三義交流道→苗栗南橫公路→卓蘭大橋白帆布大橋→中47→烏石坑橋→士林壩→竹林部落→達觀部落→桃山部落→象鼻大橋叉

登山口有三處:第一處由位於起點達拉崗農場中象道路7.12 K處起登、第二處由象鼻國小中象道路11.5 K處起登、第三處由中象道路12.52 K處【象林幹8】電線幹叉路往(大安、永安)1.05K【海象幹27215】電線幹象鼻吊橋涼亭起登。

象鼻古道: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全長約3公里,長約300公尺,橫跨大安溪,由象鼻吊橋通往中興部落至大湖地區,原為日據時期治理原住民而開發之道路,途中會經過象鼻吊橋、觀護所等景點,目前古道後段路況不佳,不能走完全程,一般都由竹林叉路下切越過梅象道路,回到中象道路11.5K處,再回到象鼻部落,完成O型一圈。據說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消除泰雅族的頑強抵禦,聽從風水師建議,興建吊橋穿勾象鼻破壞風水,以達到控制原住民的目的,同時也提供了永安部落及大安部落人民對外出入行徑。

千兩山步道,步道起點在中象道路約7.3K處,沿途經千兩山主峰、千兩山基點峰、千兩山南峰、象鼻觀護所,終點在觀護所下方的木棧道平台,梅象道路約0.9K處,全程約4公里。可續接象鼻吊橋來回再走回象鼻國小,自步道3.6Km2.8Km,一路陡上,落差約350公尺,走來頗為累人,過了千兩山 三角點後之步道,步道轉趨緩,穿越竹林區,直至千倆山主峰,步道0K出口,路徑明顯好走。兩頭的出口距離遠,一邊在達拉岡,一邊在象鼻部落,若無接駁需走中象道路約4.7k下山。

今日行程象鼻吊橋→千倆山步道→觀護所→千倆山南峰→千倆山基點峰→原路回觀護所→接象鼻古道→中象道路11.5K登山口 →回程士林水壩卓蘭永安餅店竹南生魚片餐廳季末聚餐

千兩山南峰:位於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海拔1063公尺,大正十四年八月專賣局樟林地界第二十七號。

千兩山:又名千倆山、象鼻山,位於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步道2.58K處,隸屬於雪山山脈樂山分支稜,當初來此地的日本人看到千倆山向東南延伸的山脊,筆直嵌入大安溪的河谷中,很像大象的鼻子,便取名為象鼻,海拔1127公尺,三等三角點No.6629,但不是步道最高點,山頂樹林圍繞無展望。

0820 車行桃山部落,桃山橋仍興建中未完工,為免超載,人員下車步行空車過橋。

0855抵大安產業道路、象鼻大橋叉路口停車整裝拍照有一隻大象更顯象鼻部落特徵

0910取左進入部落通過中象橋 經過象鼻國小續前行,中象道路叉路,取右往象鼻古道入口

人比花嬌野艷的紫如同野火燎原般的一發不可收拾吸引眾人花下留影面對慶瘋仁熾的暫時離別,不禁感嘆那年奼紫嫣紅花下影幾番季節更迭人何在

0915進入象鼻部落處處可見,原住民特有圖騰,路旁的九重葛濃豔的紫放閃﹗並回首可見我們剛剛穿行的中象橋,已在下方遠處﹗

0920 象鼻古道入口,這裡也是「千兩山步道」和「象鼻吊橋」的入口。

0922吊橋叉路,左為象鼻古道 ,右往象鼻吊橋,先取右進入吊橋,象鼻吊橋,橋長約300公尺,興建於日據時代,為永安部落及大安部落人民對外唯一出入行徑,也是大安溪唯一的一座吊橋。現在的吊橋是民國46年重新修建的,仍保留著舊橋的橋墩,依稀看出「大安橋」的模糊字跡。

象鼻吊橋,長約300公尺,橫跨大安溪,據說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消除泰雅族的頑強抵禦,聽從風水師建議,興建吊橋穿勾象鼻破壞風水,以達到控制原住民的目的,同時也提供了永安部落及大安部落人民對外出入行徑。

曾巒疊翠綿延,更顯大江東去氣勢!美的像幅畫,世外桃源般!

0935回到叉路續取左續行古道往觀護所。竹林清暢、環境清幽、秋涼微風吹送,心情愉悅。

0940接梅象道路,右往梅園,取左續行(往象鼻) 於空隙間眺望象鼻大橋及象鼻部落,苗栗縣最深處的部落。

0943觀護所登山口,取右上木棧階梯續行象鼻古道,步道之字型緩上,經過千兩山步道里程樁3.8K(千兩山 步道里程樁3.8K,每200公尺設立一根)

0950觀護所,室內有桌椅可供休息。象鼻觀護所- 日據時期的理番政策,設置眾多的觀護所之一,旨在控制本區的泰雅族人。此地視野良好,可眺望大安溪谷和士林大壩。 

1000由護管所後方續行千兩山 步道往千兩山 (在觀護所後方) 開始一路陡上。

無盡的陡坡就像面對生活很多事情努力過後才知堅持就過來了

1100無盡的陡坡千兩山 步道里程樁2.8K,從觀護所走到此竟花了將近1小時,路旁有一標示路右5M千倆山南峰。

1101千兩山南峰:海拔1063公尺,大正十四年八月專賣局樟林地界第二十七號。

1105過里程樁2.8K後山徑趨緩,穿越芒萁箭竹。

1115千兩山 山頂,里程樁2.6K就在前方不遠處。千兩山:又名千倆山、象鼻山,海拔1127公尺,三等三角點No.6629,但不是步道最高點,山頂樹林圍繞無展望。

1125 拍完照原路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難陡下波步道碎石滑請小心

1205 回到觀護所午餐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遠方回不去的世界叫做家鄉我嚮往的卻是此時此地此景。即便是簡單炊煮麵食,卻因為共同的付出、參與,一切變得津津有味﹗

1310 用完午餐歡樂時光由觀護所前取右往象鼻古道走在竹林間步道平緩好走

1335 象鼻古道中斷坍塌處取左下切竹林內

1340 接梅象道路休息平台,穿越道陸續接竹林步道。

1343 接中象道路11.5K取左。完成象鼻古道、千兩山步道O型走。

本班的勇士,帥哥們,魅力無邊!本班的美女如雲,嬌媚惑眾,總是吸引好攝之徒追逐!

1350 象鼻衛生所,在此大加上洗手間換衣物,男生拍完女生拍。

1405 上車回程。          1410 士林水壩觀景購農產品。

一片寧靜海,請別驚醒它!偉大建築,氣勢磅礡!陰暗如晦,另有意境!我們該追求的人生,平靜無波安詳!除了讚嘆不已,無話可說!

當陪你走某一段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與珍惜然後揮手道別好好說一聲再見﹗後會有期﹗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那邦山,又名「馬拉邦山」,為泰雅族語Manapan譯音,是指山容壯麗的意思。馬那邦山,為苗栗名山,名列台灣小百岳,以秋冬賞楓著名。

馬那邦山,海拔1406公尺,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和泰安鄉的交界,稜線東接細道邦山,東北接司馬限山,南接大克山,此山早期稱呼為「馬拉邦山」,為泰雅族語Manapan譯音,苗栗縣馬那邦山觀光產業協會正名為「馬那邦山」;山頂有一等三角點基石、馬那邦山標示牌及兩塊亂裂的紀念碑,不愧為一等三角點,視野極佳,可遠眺大霸尖山至雪山之間的聖稜線;該山名列台灣小百岳#037(2006年版小百岳#037),每年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楓紅季節。

不僅如此,馬那邦山還可以遠眺雪山至大霸尖山之間著名的聖稜線;此外,馬那邦山也是昔日的古戰場,遺留不少歷史遺跡,可說是一座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豐富的名山。

有三條路可上馬那邦山:

(A)天然湖線(南線):東興國小旁第一停車場→南北線分岔口→第二停車場→半天高休閒咖啡→天然湖登山口→情人二橋→大石壁→馬那邦山;

(B)上湖線(北線):東興國小旁第一停車場→南北線分岔口→第三停車場→錦雲山莊→上湖登山口(亦可由細道邦山叉路口)→珠湖線上湖線交會口→古戰場→石門隘口→馬那邦山;

(C)珠湖線:苖61中興橋→珠湖農路→珠湖登山口(馬那邦民宿)→細道邦山叉路口→珠湖線上湖線交會口→古戰場→石門隘口→馬拉邦山。

馬那邦山兩個主要的登山口,北線在「上湖」,南線在「天然湖」。非假日時遊客少,勉強可將車子開至北線的「錦雲山莊」附近的停車場。從錦雲山莊出發,只需步行約30-40分鐘的產業道路,便可抵達「上湖」登山口。登頂馬那邦山後,可走南線從「天然湖」登山口下山,附近有一條連絡小路可繞回錦雲山莊,完成O型路線,全程約3小時左右。

交通中山高下苗栗交流道,取右往苗栗方向,再左轉72快速道路,至汶水,接台三線,南下至134K附近(南湖國小),可看見馬拉邦山標誌,取左岔路轉入苗55鄉道,至淋漓坪再左轉55-1鄉道,前行約約4公里,即可抵達馬那邦山第一停車場。

0950停車場旁民營的遊客中心有提供導覽地圖及遊客接駁服務。為何有接駁服務?因為從停車場出發,大約還要步行4公里的產業道路,才能抵達登山口。產業道路狹窄,假日遊客多,不易會車,遊客若開車進入,會造成塞車,所以便產生了接駁服務的生意。假日人潮多等候搭接駁車前往上湖登山口

1015遇竹林叉路口(H1020m),右水泥路為主線可往上湖登山口,左為支線可往珠湖登山口,旁有馬那邦登山步道路線圖,我們取左進入泥土山徑進入支線,開始進入今日的精華路段;踏著質樸的泥土路,穿梭於整大片的桂竹林,盤繞而上,坡漸陡,步道乾爽好走,偶有倒木斜臥。途中殘存的舊石階,令人憶想起這裡曾是戰鼓喧嚷的征戰之地。泰雅族人的足跡、日本軍人的戰靴,都曾踩過這古樸滄桑的石階路。

1035抵達稜線叉路口為珠湖線上湖線交會口(H1185m),這是寬廣的主線步道,「右階梯步道可往上湖登山口0.6km,左往古戰場0.25km,後往珠湖登山口1.15km」,取左階梯步道可上行往古戰場紀念碑,左叉路通往「珠湖登山口」,出大湖鄉大南村。取右行,循稜前進

1045至「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H1225m) 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日軍從台灣北部登陸,展開接管任務,從北到南沿路遭到各地義軍反抗。馬那邦山先後發生兩次泰雅族人抗日事件,雖然遭受鎮壓而失敗,但驍勇善戰的泰雅族人令日軍傷亡慘重,事平之後,日軍在此地設立「弔魂碑」,以悼念戰歿的士兵。原碑已消失,民國73年(1984年)民間團體重修,豎立「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紀念碑旁的崖台上可遠眺附近細道邦山峭拔險峻的大山壁。

1048經「草坪營區」(H1250m),這是軍營遺址,昔日日軍於崖邊設立營舍、配置火砲,監視泰雅族的活動。過軍營遺址,稜線步道途中有優雅的櫸木林,樹樹蒼翠,這裡也出現大量台灣紅榨槭的蹤跡。清幽綠林之間,舉頭乍見少數楓樹紅艷嬌滴卻也落葉繽紛枯黃陳舖在步道上

1102經「石門天然隘口」(H1285m),僅容一人穿過,著名的「石門」隘口。但見一座巨大石岩橫阻於陵線上。巨岩因地殼變動,斷裂為二,兩岩之間的隙縫,僅容單人通過,因此形成天然的隘口。泰雅族人以此隘口為屏障,頑強抵抗日軍;日軍建立隘勇線後,亦派兵駐防,在石門附近建立草坪營區。

1110經兩段陡階後接木棧道叉路口(H1390m),右陡下可往天然湖登山口(2.26km),取左沿陡木棧道上行往馬那邦山;此路段為「好漢坡」,又稱「慶榮坡」,約有一百七十幾個階梯。

1115再往上走,約幾十公尺,便抵達馬那邦山。馬那邦山,海拔1406公尺,擁有一顆一等三角點。

獨自佇立山頂,眺覽千山萬巒,遠近岡巒相續,馬拉邦山到大克山的稜線清楚可見群山綿延不絕。發源於大霸尖山的大安溪,流經附近,蜿蜒繞山而去,不見盡頭。

山頂有塊巨石,一塊蒼涼古樸的斷碑,傾倚著岩石,為昭和6年(1931年)所豎立的紀念碑,以紀念明治35年(1902年)馬那邦山戰役。石碑斷裂成三截,僅存兩塊上下相疊,蒼勁的草書,刻寫著「(馬)那邦山戰諸地」,最上層的一塊已遺失,只剩「那邦山戰諸地」等字。馬那邦山兩次戰役,一在1895年,一在1902年。

今天天氣清朗,能見度極佳,解說牌上所列的各座高山,都一一能清楚看見,甚至雪山附近的冰斗地形(圈谷)都隱約浮現。大霸尖山聳矗突出的尖稜更明顯可見。

1125山頂下方的平台處,另有一座紀念碑,以紀念民國72年(1983年)攀登印度庇古巴特峰(6772公尺)殉難的一位年輕登山家徐慶榮。在此休息午餐

1155下山出口樹梢間平台,做最後回眸;這完美的聖稜線﹗

1200走往天然湖登山口。這條山徑路況頗富變化。陡峭處,有高架的木棧道;微陡處,有枕木土階;平緩處,則為質樸的泥土路。

1212 大石壁區

1215[0.85K]休息椅(H1165m),沿途林相更為豐富,杉林、櫸木林、竹林,森林更繁茂

1230[0.95K]休息區,旁有「天然湖登山口1.25km,馬那邦山山頂0.95km」標示牌,沿途多幽美的竹林及杉木林生態豐富

吊竹草

1245抵達「情人二橋」(H1010m),若續往前走可抵達天然湖登山口,退回10公尺,右側竹林旁有杉木欄杆擋住山徑,可繞過杉木欄杆進入杉木林小徑;回錦雲山莊取往天然湖登山口

1250 經過柑橘園取右往天然湖停車場

1300 搭接駁車返回第一停車場

1330至大湖的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汶水遊客中心,此處的水柳及水池優美

雪霸國家公園早在8171日就已經成立,但是管理處卻是遲遲拖到民國902月才正式完工營運,這是因為當初管理處的建築用地難以定奪,拖欠了許久才決定落址於苗栗縣大湖鄉汶水,管理處的佔地約10公頃,此園區是以三個主建築群構成的,分別是由管理處、遊客中心和國家公園警察隊等建築群分佔三區組成,就遊客中心而言其內涵相當豐富且寬廣的。遊客中心前有大草地並與管理處之間有兩個生態湖。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五峰旗風景區位於礁溪鄉西方,為蘭陽八景之一,五峰旗風景區內有五座尖峰排列,酷似五面三角旗豎於此,故得名為『五峰旗』,風景區內包含五峰旗瀑布、五峰幽谷、天主教五峰旗聖母朝聖地等等是宜蘭縣著名的風景區。五峰旗風景區內規劃有廣大的停車場、噴水池、小公園、涼亭、石桌椅、石階步道、露營場地等設施,在入口處更規劃有兒童戲水區,清澈涼洌的水質,每逢例假日皆會吸引大朋友小朋友到此戲水,是全家人的休閒勝地。

五峰旗風景區─著名三層瀑布

五峰旗風景區最著名的就屬『五峰旗瀑布』,其瀑布分三層全長約有100公尺,第一層瀑布長約20公尺隱身在小山谷樹叢後, 順流而下亦有數處潭水可供遊客嬉戲;第二層瀑布長約30公尺,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瀑布,泉水由山腰直瀉而下,在崖角設有觀瀑亭可眺望層巒疊翠,搭配著鳥聲蟲鳴交織而成的大自然樂章,也是最佳的觀瀑地點;第三層瀑布長約50公尺,泉水自山中如萬馬奔騰般傾洩而下,水花四濺激起更多比SPA水療室更多的水氣可戲水或悠游於潭中,享受酷暑裡的清涼。另一種不錯的選擇,走在一片沁涼翠綠的觀瀑石階步道伴著潺潺水聲,既有悠閒的情調又有養生作用,據說瀑布旁之陰離子數約為2萬之比率,有增進健康的效益。

五峰旗風景區─源頭清幽

五峰旗風景區旁還有另一個清幽的地方-五峰旗瀑布的源頭,延著入口處的土地廟旁的小路往上步行約一小時的路程,有幾處小水塘,水質甘甜無比 ,許多登山朋友經常取水下山泡茶,所以登山界的朋友取名為「五峰幽谷」。五峰旗風景區上方有座天主教五峰旗聖母山莊,傳說曾顯靈指引迷途山友,遂成教友朝聖地,展望極佳,可眺望蘭陽平原,頗受歡迎的登山路線(2小時的上坡路)

交通:北宜公路 右轉台九省道(往礁溪方向) 行至礁溪路四段 見右方大忠路路牌,右轉直走 經跑馬古道南入口處前,再直走至路盡頭 五峰旗風景區。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