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國家步道是浸水營古道東段的部分,浸水營古道是大清帝國統治臺灣末期興建東西兩岸的三條通路之一,又稱三條崙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東下臺東縣達仁鄉,在大武溪口南方臨太平洋岸的大武鄉出海,全長
浸水營古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臺東的道路。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步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有「姑仔崙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等。
現今走訪浸水營古道,西段部分大多經由枋寮新開村附近的大漢山林道上山,此林道已漸漸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為國軍大漢營區所闢建,車輛可通行。約行至林道
管理單位: 台東林區管理處 步道位置: 台東縣達仁鄉、屏東縣枋寮鄉
步道全長:
開車:1.東部/台9線往南→經太麻里、金崙→抵大武→過大武橋右轉接東198鄉道,往加羅部落附近之登山口。
2.西部/台1線或台17線至枋寮鄉水底寮→左轉接185縣道前行約1公里→右轉接屏198鄉道續行→至大漢林道23.5公里處步道入口。
12/26:1830竹南李科永圖書館出發(晚餐:龍華燒臘便當)2230宿東港水底寮。
12/27:0630早餐→0700轉搭8人座接駁車→0830抵浸水營古道西端入口→0900 叉路(大漢林道1K)→0920州廳界(大漢林道2.6K)→0930行抵「姑仔崙山」岔路口→0935浸水營駐在所(大漢林道3.2K)→1050 第一涼亭休息區(大漢林道6.1K)→1200 出水坡駐在所遺址(大漢林道9.3K)→1310出水波山登山口(大漢林道11K)→1345行抵木炭窯遺址(大漢林道12.2K)→1415新修築棧橋(大漢林道14.2K)→1420新姑仔崙駐在所遺址→1440清朝溪底營盤址(大漢林道15.1K)→1455終於來到了「姑仔崙吊橋遺址」→1500 古道入口涼亭→1600加羅板部落上車→1650台9線葛的老店晚餐→1720台東大武鄉金崙溫泉飯店CHECK IN。
前言:隆冬之時,我們相約去尋訪那大清帝國時代,即已存在因身處遙遠山區而得以保留完整的古道,浸水營古道。
四輪傳動接駁車因山路崎嶇彎繞,慢慢龜速馳聘於大漢林道,彷彿為了追捕剛離開不久的日本總督韃靼的馬蹄聲,只是距離太遙遠了……..追不上。掠過撤哨的檢查所,掠過了營盤舊址,略過了舊力里部落,終於來到浸水營古道西端入口。
走在山林深處綠蔭裡,與時光交會之喜盈溢滿懷,感覺陽光斜照穿林,遺址處處堆石駁坎埋沒於漫草荒煙中,身歷其境,卻躡手輕足,只擔心叨擾了這滿山寧靜。
12/26夜宿東港水底寮民宿。12/27清晨0700轉搭8人座接駁車
0730從歸崇進入大漢林道,車行駛於婉蜒林道,陸續經過歸化門社遺址→警察哨鐵門深鎖,似無人看管→清代六儀營盤遺址→大樹林駐在所遺址。途中遠方可見大漢營區及雷達站。
0830抵浸水營古道西端入口出發,前段土徑泥濘不堪,山嵐輕攏。浸水營即是以潮濕而得名。中央山脈到大漢山後急速下降,太平洋及台灣海峽含水氣的暖氣流,與中央山脈冷氣流在此匯集,形成豐沛的水氣聚集環境,促使著許多特殊的植物營生,是南台灣的植物寶庫。
0900 叉路(大漢林道1K)。取右進入古道,旁有一步道解說牌。開始正式進入浸水營古道的步道,一路皆是平坦緩坡。
此時天空像一張烤盤紙,薄而透,雖然北部是一貫的濕冷,然而南臺灣的早上,空氣已經有著一縷蒸騰的餘溫與芳香。我們開心地拍照,只想把那南台灣特有的陽光兜著隨行。每個人心中都著一道彩虹。
0920州廳界(大漢林道2.6K)。抵達了古道的分界「州廳界」,海拔高度1437公尺,過此點後將進入台東縣境,步道也開始轉為持續下坡。舉頭或低頭深情相望有楓葉情詩篇篇。
0930 行抵「姑仔崙山」岔路口,由此左側山徑可至姑仔崙山,續走步道植被茂盛,許多筆筒樹生長其間,樹林間亦依附的許多山蘇生長於樹幹上
0935 浸水營駐在所(大漢林道3.2K):海拔1280公尺的浸水營,是這浸水營古道中的最高點。清軍於光緒八年在此設大樹林營,屯兵三十人,光緒二十年改稱浸水營,之後,日人於明治34年改設浸水營駐在所。目前遺址尚留有石砌駁坎、圍牆、石階。0940
1050 第一涼亭休息區(大漢林道6.1K)一路上各種植物蓊鬱,林相原始、蘚苔叢生,可見這地區濕氣之重,相關動植物生態也相當豐富,不過因而令人生畏的是,因環境的潮濕,以致螞蝗特別多,休息等全員到齊。1100
偶遇某株巨木枝燒吊了個山蘇如蜂巢,匆匆一瞥,又是綠意重重疊疊,遠芳浸古道。彷彿非要如此恍惚跌入蒼翠的通道,遂能覓得前往古老歷史的地址。
喬木林濃蔭下,走在古道裡有一股懷古幽情,吾等一行人是通往桃花源秘境?抑是與遠古交會?
1200出水坡駐在所遺址(大漢林道9.3K),在此午餐。此地佔地約一公頃,四周還可以看到以往駐在所及儲水池遺址痕跡,這也是清朝時代的營盤。如今望著堆疊的石塊、坡坎,撫今追昔,頗引人發想。古道旁另一岔路則是通往神社的遺址,走進去約2分鐘即可達。自小神社往東沿著稜線而下100公尺處,即可進入於清光緒八年所設的出水坡營盤,在日治時古道開闢之初,沿途並沒有設置駐在所,在1901年設浸水營駐在所,到了1919年大正八年,才在清朝出水坡營盤原址設置出水坡駐在所,到了1926年大正15年,又將出水坡駐再所往西遷移約400公尺的地方,直到二次大戰終戰後才撤除。1300
百年歲月芢苒,那曾經鑿山破石的決斷依然屹立,儘管石牆斑駁了,細碎鮮苔恣意爬上了駁坎、旗座,是碧綠新鮮的鏽。
惠珠:老師妳不看鏡頭,手指哪裡去了?
彥澄:不好意思,我的手剪到光明哥的寶貝了﹗
我:不要問我,看小明明的表情就可得知……小明明,明明就很小﹗
1345行抵木炭窯遺址(大漢林道12.2K),位於古道左側下方約10公尺處,看著斑駁碎裂的木炭窯,遙想前人那種刻苦勤樸的生活方式,有著今日當思凡事感恩之心。
1415 新修築棧橋(大漢林道14.2K)隨著高度的降低,已隱約可聽到茶茶牙頓溪的流水聲。
1420 新姑仔崙駐在所遺址,從出水坡駐在所到姑仔崙駐在所沿途,依清軍形容這一帶的山路是「日光不到,古木慘碧,勇丁相顧失色。」後經歷日治與民國五十年代的砍伐,已不復見當時的景象了。在大正三年,力里社排灣族人襲殺力里駐在所警眷的四天後,姑仔崙駐在所包含救援、留守的巡查與家眷,全數遭到大武溪對岸山頭的姑仔崙舊社排灣族人殺害,同時駐在所也被焚毀。
走在古道裡,沿途是層出不窮的綠,濃綠淡綠參差招展於眼睫之前,雖然大清帝國已遠,日人早已不在此片土地,然而那些屬於深山受日月精華浸洗的綠,未有枯萎的意思。
1440清朝溪底營盤址(大漢林道15.1K),目前已經消失無可考據了。日治時代,此地改設林業改良場,民國五十七年,林務局在此地設立苗圃,並提供美籍林業專家客房及游泳池等招待設施,在過去清軍過夜的營盤上,只剩下日治時期所架設的吊橋遺跡,吊橋早已不見。
1450 終於來到了「姑仔崙吊橋遺址」,這是以前的舊吊橋遺址,再往左下去就是去年剛完工的新吊橋,行走至此已到了浸水營古道的終點,一路從屏東越嶺而來,共走了約16 K,下降了約1300公尺。走在幽幽古道,回想先民篳路藍縷、開山修路移民後山的拓荒始,一抒思古之幽情。
姑仔崙吊橋遺址吊橋架設於1917年,當時姑仔崙警官駐在所正好設在北岸的清代溪底營盤址上(苗圃),所以將此吊橋稱作姑仔崙鐵線橋。1918、1919兩年,吊橋亮度被颱風吹襲而損壞,1925年重新架設吊橋。
1510 古道入口涼亭。右方有一林道可通加羅板社區,溪水暴漲時需由此高遶約4K可抵加羅板社區。分乘二趟接駁車到加羅板部落。
1600分乘二趟接駁車到加羅板部落,上車離開,沿著溪床迂迴,有時車行過溪落差大,不免心驚膽跳,在狹窄的車內每逢顛頗引來驚聲尖叫不已,大呼過癮:好一個按摩之旅﹗
1630在加拉板溪匯入大武溪的河畔台地上,居住的是由加羅板舊社與茶茶牙頓社所遷移下山的排灣族人,若由東部的大武往西行的古道,加羅板是入山(浸水營古道)前的最後一個部落村莊。
1650台9線葛的老店晚餐
1720台東大武鄉金崙溫泉飯店
浸水營古道:我們一起走過時光隧道,緬懷昔日大清帝國古老的統治歷史,日治時代所遺留下的駐在所遺址處處,雖然路程遙遠,但過程裡有你有我一起走過,多了一份漫步山林間的幽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