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隊:黃秀李 嚮導:陳元占 翁幅元 徐茂瑞 參加人員:87位
【跑馬古道】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的界線上,是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也是清末蘭陽地區對外主要交通幹道。先民利用古道搬運木材,在路上置圓木枕,上托木馬搬運,有「木馬路」之稱。二次大戰期間,曾是日本陸軍戰馬馳騁的道路,常可見日軍官兵騎馬巡邏,居民又稱之 為「陸軍路」、「跑馬路」。路線經礁溪猴洞坑溪谷,翻越分水嶺經坪林連台北新店,北宜公路修築通車後,古道人行漸少,逐漸荒廢。 跑馬古道可以從五峰旗牌樓往上攀爬,亦可從北宜公路上新花園旁緩步下山,沿途可以遠眺頭城、礁溪段的蘭陽平原風光、龜山島,亦可途經小山神廟、柳橙果園、採礦區、猴洞坑溪上游、跑馬古道勒石…等,景觀多變豐富。
宜蘭跑馬古道是最富綠意的健行古道,跑馬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的界線上;由北宜公路石牌站起步,至五峰旗止,全長7公里。 早期是礁溪通往北宜公路石牌的跑馬路,清朝時期,則成了宜蘭先民運送物資的重要便道。日據時代,則被拓寬為軍事要道,以馬車搬運軍需物資。一直到台灣光復後,西元1946年北宜公路通車,跑馬古道才開始失去了運輸功能,而漸漸受人們遺忘。
當時淡蘭之間主要的道路有二,一是循基隆河而上,從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 、八堵、暖暖、柑仔瀨(瑞芳) 、猴硐,經三貂嶺至頂雙溪(雙溪) 、槓仔寮(貢寮),然後翻越草嶺,經大裡、頭圍(頭城)、礁溪,至噶瑪蘭(宜蘭),為「淡蘭古道北線」。另一條道路則是循著新店溪、景美溪,由深坑、石碇而至坪林尾(坪林),然後經湖桶、石牌,而至礁溪、宜蘭,為「淡蘭古道南線」。
「跑馬古道」屬於「淡蘭古道南線」的其中一段,位於石牌、礁溪之間。石牌就
礁溪鄉公所重新將位於鄉內的這段跑馬古道加以整理,如今的跑馬古道已被闢為一條登山健行步道,沿線依山傍崖、山明水秀、風光明媚,天然闊葉林木、蕨草茂盛,加上特種毛杜鵑、樹蛙、彩蝶、鷹翔、雀鳴等都會難得一見的動物,更是加添了可看性,目前沿途保存有伐木、索道、採礦、駐營等遺跡,是很好的先民拓墾史戶外教室。,儼然已經成為宜蘭縣登山健行的據點之一。一邊健行、一邊飽覽頭城、礁溪的平原風光,壯闊的太平洋以及美麗的龜山島,清晰可見。
從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往下走,經上新花園,抵達礁溪五峰路,全長約6.7公里。約分為三段:
(一)從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
(二)從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
(三)從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
0700竹南→頭份→坪林→北宜公路。石牌設有停車場、公共廁所,攤販商店聚集,為北宜公路上的一處休息站。附近亦有一「北宜公路殉職先靈紀念碑」。
石牌,是跑馬古道的北口。這裡新豎立了一塊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台灣總兵題字的「虎字碑」,這只是一件複製品,原作目前珍藏於坪林茶葉博物館。原來,「石牌」(石牌仔)的地名就是源自這塊「虎字碑」。
從此觀景台前望;鴻子山,日治時代日人稱之為:小富士山,頗為神似﹗
從此處可以眺望蘭陽平原,北宜高速公路宛如一條長蛇,不見頭尾,蛇形前進,穿越蘭陽綠色大地,游向蘇澳而去。
0920抵石牌是北宜公路的最高點,也是坪林、頭城的交界處(56K處),這裡有一座「金面大觀」石碑,是眺望蘭陽平原及龜山島的最佳景點,也是北宜公路上最熱鬧的休息站,小販雲集於此。下車集合後開心團拍,並登上高處觀景台俯瞰太平洋和龜山島。
位於現在北宜公路最高點(大約56公里處),又稱「金面大觀」,此地居高臨下,可眺望蘭陽及龜山島美景。
0930由「金面大觀」石碑旁的步道往下走,先有一段約700公尺長的古道,沿途有林蔭怡然的杉林,途中也有一塊石頭公、左側有一森林教室。
一百多年前的北宜古道被公路切割成數段,大部份的路段已消失;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從石牌至礁溪的跑馬古道了。
0955大約十二、三分鐘,古道接產業道路;取右然後再走1.5公里的道路,龐大隊伍整齊邁進,金澄微涼深秋,路旁白芒迎風昂向天際,大家心情好極了,忙著交頭接耳暢所欲言、或輕聲細語呢噥,一切是賞心悅目的﹗
在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濱海公路通車之前,北宜公路是台北、宜蘭之間唯一的陸路要道,扮演著重要的交通運輸功能。
1020抵達「上新花園」(從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在此休息等候所有人員到齊,發現世界真的小小小,在這狹窄的一方天地生活,每天兮來攘往間,有許久未曾再謀面的朋友,今天竟然久別重逢,驚喜訝異聲此起彼落;不期而遇更令人歡喜,雖然沒有把酒話桑麻,卻能一起觀雲釉彩,也是人生一大樂事。當再次出發接跑馬古道最精華的路段。
1025隊伍進入了竹林裡。竹林清暢,清涼寧靜,更見你、我繽紛色彩。
1040猴洞坑溪。溪岸有一巨石,刻著「跑馬古道」四字,此石稱為「跑馬勒石。立石的時間為丙子年,推算應為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溪水清澈見底、魚兒溪蝦游刃有餘,我們應該同其依樣安然從容自在,不要來去匆匆趕路。1045
1050舊礦場大石壁遺址,民國五十一年時,台灣黑鉛合名會社及文山礦業所曾在此開礦,經濟效益不大,後來礦場就封閉了。此處視野開展遼闊,可見蘭陽風情。
1110抵達山神廟,山神廟僅是簡單的石頭公,上面有簡易的搭棚而已,舉雙手合十莫拜,卻安撫過往旅客的心。
解說牌寫著「風水傳奇,龜蛇守海口」,龜山島被民間視為是龜神的化身,與蛇神共同守護著蘭陽平原這片好山好水。又有民間神話版本則擬人化地說蘭陽平原是海龍王的女兒蘭陽公主,龜山島則是海龍王的愛將。兩人相戀,海龍王得知後大怒,將龜將軍變成龜山島,將蘭陽公主化成為蘭陽平原,從此兩人分隔兩地,只能遙遙相望,苦苦相思,而龜將軍情深義重,從此無怨無悔的守護蘭陽平原。雖是神話故事,倒也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浪漫情愫。
1125抵觀景台,天空光影的變化,也使蘭陽平原呈現不同的韻味。龜山島忽隱忽現漂浮在太平洋海上,更添那份古老唯美傳說的真實性。後古道與產業道路交會,取左續行。
「跑馬古道」是北宜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這條古道為何稱做「跑馬古道」呢?這由早期先民常利用跑馬古道來搬運木材,在路上置圓木枕,以木馬搬運木材,所以有「木馬路」之稱。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官兵經常騎馬巡邏於這條道路,居民稱之為「陸軍路」或「跑馬路」。
1150抵達十一股溪,這裡有民眾搭建的「玉龍居」涼亭。日據時代,十一股溪的上游有一聚落,約十幾戶人家,地名稱為「十一股」,目前這裡已不見人家。在此午餐,大家熱絡交誼,彼此分享食物美食,是手帕交也好、姊妹淘也罷、初相逢亦不陌生;此乃最真實無私也是樂此不疲的動源﹗謝謝各戶人家的好滋味。1250
感謝我們的大廚:↑鑑哥雞酒香氣濃郁飄送,得享大快朵頤。↓勳哥的卦菜雞肉湯:橫掃一空。
↑鑑哥臨老入花叢,羞不可抑﹗↓古道班:五條龍(鳳乃小龍女)
1300意象登山口(從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團拍。
↑大戶人家之一:古道班21位。↓大戶人家之二:羅月珍10位。
↑大戶人家之三:徐會長領軍廖瑞枝20位。↓本會黃帝講笑話:雖難為情仍不禁捧腹大笑不已。
1345到五峰路(從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等人員全部到齊才呼叫專車前來接人。
活動花絮下載自:月珍、彥澄、靜華、徐會長,感謝你們。五峰旗瀑布見下篇,編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