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隊:黃秀李         嚮導:陳元占    翁幅元    徐茂瑞       參加人員:87

【跑馬古道】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的界線上,是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也是清末蘭陽地區對外主要交通幹道。先民利用古道搬運木材,在路上置圓木枕,上托木馬搬運,有「木馬路」之稱。二次大戰期間,曾是日本陸軍戰馬馳騁的道路,常可見日軍官兵騎馬巡邏,居民又稱之 為「陸軍路」、「跑馬路」。路線經礁溪猴洞坑溪谷,翻越分水嶺經坪林連台北新店,北宜公路修築通車後,古道人行漸少,逐漸荒廢。 跑馬古道可以從五峰旗牌樓往上攀爬,亦可從北宜公路上新花園旁緩步下山,沿途可以遠眺頭城、礁溪段的蘭陽平原風光、龜山島,亦可途經小山神廟、柳橙果園、採礦區、猴洞坑溪上游、跑馬古道勒石…等,景觀多變豐富。

宜蘭跑馬古道是最富綠意的健行古道,跑馬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的界線上;由北宜公路石牌站起步,至五峰旗止,全長7公里。 早期是礁溪通往北宜公路石牌的跑馬路,清朝時期,則成了宜蘭先民運送物資的重要便道。日據時代,則被拓寬為軍事要道,以馬車搬運軍需物資。一直到台灣光復後,西元1946年北宜公路通車,跑馬古道才開始失去了運輸功能,而漸漸受人們遺忘。

當時淡蘭之間主要的道路有二,一是循基隆河而上,從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 、八堵、暖暖、柑仔瀨(瑞芳) 、猴硐,經三貂嶺至頂雙溪(雙溪) 、槓仔寮(貢寮),然後翻越草嶺,經大裡、頭圍(頭城)、礁溪,至噶瑪蘭(宜蘭),為「淡蘭古道北線」。另一條道路則是循著新店溪、景美溪,由深坑、石碇而至坪林尾(坪林),然後經湖桶、石牌,而至礁溪、宜蘭,為「淡蘭古道南線」。

「跑馬古道」屬於「淡蘭古道南線」的其中一段,位於石牌、礁溪之間。石牌就

礁溪鄉公所重新將位於鄉內的這段跑馬古道加以整理,如今的跑馬古道已被闢為一條登山健行步道,沿線依山傍崖、山明水秀、風光明媚,天然闊葉林木、蕨草茂盛,加上特種毛杜鵑、樹蛙、彩蝶、鷹翔、雀鳴等都會難得一見的動物,更是加添了可看性,目前沿途保存有伐木、索道、採礦、駐營等遺跡,是很好的先民拓墾史戶外教室。,儼然已經成為宜蘭縣登山健行的據點之一。一邊健行、一邊飽覽頭城、礁溪的平原風光,壯闊的太平洋以及美麗的龜山島,清晰可見。

從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往下走,經上新花園,抵達礁溪五峰路,全長約6.7公里。約分為三段:

()從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

()從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

()從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

0700竹南→頭份坪林北宜公路。石牌設有停車場、公共廁所,攤販商店聚集,為北宜公路上的一處休息站。附近亦有一「北宜公路殉職先靈紀念碑」。

石牌,是跑馬古道的北口。這裡新豎立了一塊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台灣總兵題字的「虎字碑」,這只是一件複製品,原作目前珍藏於坪林茶葉博物館。原來,「石牌」(石牌仔)的地名就是源自這塊「虎字碑」。

從此觀景台前望鴻子山日治時代日人稱之為:小富士山,頗為神似﹗

從此處可以眺望蘭陽平原,北宜高速公路宛如一條長蛇,不見頭尾,蛇形前進,穿越蘭陽綠色大地,游向蘇澳而去。

0920抵石牌是北宜公路的最高點,也是坪林、頭城的交界處56K),這裡有一座「金面大觀」石碑,是眺望蘭陽平原及龜山島的最佳景點,也是北宜公路上最熱鬧的休息站,小販雲集於此。下車集合後開心團拍,並登上高處觀景台俯瞰太平洋和龜山島。

位於現在北宜公路最高點(大約56公里處),又稱「金面大觀」,此地居高臨下,可眺望蘭陽及龜山島美景。

0930由「金面大觀」石碑旁的步道往下走,先有一段約700公尺長的古道,沿途有林蔭怡然的杉林,途中也有一塊石頭公左側有一森林教室。

一百多年前的北宜古道被公路切割成數段,大部份的路段已消失;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從石牌至礁溪的跑馬古道了。

0955大約十二、三分鐘,古道接產業道路;取右然後再走1.5公里的道路,龐大隊伍整齊邁進金澄微涼深秋路旁白芒迎風昂向天際大家心情好極了忙著交頭接耳暢所欲言、或輕聲細語呢噥,一切是賞心悅目的﹗

在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濱海公路通車之前,北宜公路是台北、宜蘭之間唯一的陸路要道,扮演著重要的交通運輸功能。

1020抵達「上新花園」(從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在此休息等候所有人員到齊,發現世界真的小小小,在這狹窄的一方天地生活,每天兮來攘往間,有許久未曾再謀面的朋友,今天竟然久別重逢,驚喜訝異聲此起彼落;不期而遇更令人歡喜,雖然沒有把酒話桑麻,卻能一起觀雲釉彩,也是人生一大樂事。當再次出發接跑馬古道最精華的路段

1025隊伍進入了竹林裡。竹林清暢,清涼寧靜更見你我繽紛色彩

1040猴洞坑溪溪岸有一巨石,刻著「跑馬古道」四字,此石稱為「跑馬勒石。立石的時間為丙子年,推算應為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溪水清澈見底、魚兒溪蝦游刃有餘,我們應該同其依樣安然從容自在,不要來去匆匆趕路。1045

1050舊礦場大石壁遺址,民國五十一年時,台灣黑鉛合名會社及文山礦業所曾在此開礦,經濟效益不大,後來礦場就封閉了。此處視野開展遼闊,可見蘭陽風情。

1110抵達山神廟,山神廟僅是簡單的石頭公,上面有簡易的搭棚而已,舉雙手合十莫拜,卻安撫過往旅客的心。

解說牌寫著「風水傳奇,龜蛇守海口」,龜山島被民間視為是龜神的化身,與蛇神共同守護著蘭陽平原這片好山好水。又有民間神話版本則擬人化地說蘭陽平原是海龍王的女兒蘭陽公主,龜山島則是海龍王的愛將。兩人相戀,海龍王得知後大怒,將龜將軍變成龜山島,將蘭陽公主化成為蘭陽平原,從此兩人分隔兩地,只能遙遙相望,苦苦相思,而龜將軍情深義重,從此無怨無悔的守護蘭陽平原。雖是神話故事,倒也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浪漫情愫。

1125抵觀景台,天空光影的變化,也使蘭陽平原呈現不同的韻味。龜山島忽隱忽現漂浮在太平洋海上,更添那份古老唯美傳說的真實性。後古道與產業道路交會,取左續行。

「跑馬古道」是北宜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這條古道為何稱做「跑馬古道」呢?這由早期先民常利用跑馬古道來搬運木材,在路上置圓木枕,以木馬搬運木材,所以有「木馬路」之稱。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官兵經常騎馬巡邏於這條道路,居民稱之為「陸軍路」或「跑馬路」。

1150抵達十一股溪,這裡有民眾搭建的「玉龍居」涼亭。日據時代,十一股溪的上游有一聚落,約十幾戶人家,地名稱為「十一股」,目前這裡已不見人家。在此午餐,大家熱絡交誼,彼此分享食物美食,是手帕交也好、姊妹淘也罷、初相逢亦不陌生;此乃最真實無私也是樂此不疲的動源﹗謝謝各戶人家的好滋味。1250

感謝我們的大廚:↑鑑哥雞酒香氣濃郁飄送得享大快朵頤。↓勳哥的卦菜雞肉湯橫掃一空

↑鑑哥臨老入花叢,羞不可抑﹗↓古道班:五條龍(鳳乃小龍女)

1300意象登山口(從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團拍。

↑大戶人家之一:古道班21位。↓大戶人家之二:羅月珍10位。

↑大戶人家之三:徐會長領軍廖瑞枝20位。↓本會黃帝講笑話:雖難為情仍不禁捧腹大笑不已。

1345到五峰路(從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等人員全部到齊才呼叫專車前來接人。

活動花絮下載自:月珍、彥澄、靜華、徐會長,感謝你們。五峰旗瀑布見下篇,編輯中………..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龜山島,又稱龜山嶼,最早的名字叫煙斗嶼;國際海圖名稱為五獅嶼[1],頭城人常稱為龜島或龜嶼。台灣外海、太平洋中的島嶼,位於蘭陽平原東面的太平洋上一座火山島。因外型似浮龜而得名。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2.8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公里,直線距離台灣本島的梗枋漁港約9.1公里,距離烏石港約10公里。[2]行政區隸屬於宜蘭縣頭城鎮,原為龜山里,後因遷村而併入大溪里。

1977年以前,龜山島向來都有人居住,後來國民政府為軍事需要,將居民強制遷居至頭城大溪,1977年之後,直到現今都沒人定居島上,現在該島由海巡署頭城大隊(岸巡一二大隊)官兵管理。

2000年開始,由於政府提倡觀光,對於解除軍事管制的龜山島,進行了航海登島的生態旅遊體驗,並以抽籤方式管制登島人數。一般遊客團體申請進入龜山島,須於預定登島日前三日至二十天日,以網路方式向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提出申請(申請時間為每日上午八時至晚上十時)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1325走出芒草步道後至涼亭(H510m),於此休息遠眺桃源谷草原最高點的單面山,人聲鼎沸多人潮。此涼亭為桃源谷上方的涼亭,下方亦有一涼亭。由此可清楚俯視整個桃源谷的大草原,和前方的單面山及後方的灣坑頭山。

1330離開涼亭後石階步道消失,進入桃源谷草原,風景優美。近處人語響,遠處蘆花飄,回頭望更遠的是芒花一波又一波,如烽火燎原般的在翻騰。

1342至桃源谷草原叉路口(H490m),左可往蕭家莊登山口(內寮線),為5K終點處,這裡就是桃源谷。當地人稱「牛埔」,意思就是放牛的地方。有指標牌往下貢寮11.9K,此為蕭家莊登山口,可由貢寮循內寮產道直接進入。取直走草原斜坡。在此綿延3公里的大草原裡,你、我都是追逐問津的人。

1355至草原矮樹邊緣時遇叉路口,直走泥土山徑可接石階步道(桃源谷步道草嶺線),我們取右沿草原斜坡往高處爬。每走一段步道,可以看到「請小心牛隻」的牛擋石和圍籬,雖然當天並沒有看到牛隻走到步道上,卻不時發現腳邊有一沱沱的牛糞,足足一個腳掌大。慶瘋、寶通哥、弘昇、阿貴等人竟玩起無傷大雅的不雅動作,頗為經典;何必事事認真,歡喜就好。

1415抵達桃源谷草原最高點(H545m),旁有台灣省政府雙溪水源界碑水泥樁,視野極佳,桃源谷之最高點,又稱福德山,山頂渾圓全是草地,顯目的「單面山」,這裡是桃源谷的最佳觀景點,已見到不少的人在此嬉戲遊樂,頂上亦有一顆雙溪水源基石。來玉一行人童心未泯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烏雲忽定灰墨色,秋水長天向昏黑,起身拍照後匆匆離去,取左往桃源谷步道草嶺線前進。

過此往草嶺古道啞口,步道標示為4.5K

14:25抵石觀音寺叉路,右下石觀音寺1K,左方道路已開到這裡,雖然可大大滿足遊客的需求,但無形中也對於草原的景觀破壞,帶來不少的負面衝擊。進入石階步道,這是桃源谷步道草嶺線的起點[0K],離草嶺古道啞口4.5km

1500至觀景台叉路口(H535m),一片芒海飛揚,煞是美麗。旁有「前往埡口3.2km,後往桃源谷1.3km,右往觀景平台0.1km」,續行石階步道往埡口前行。千重山在天際無限綿延展開,行人萬紫千紅身影點綴其中,讓人真有:緣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幽懷情衷。

1515經箭竹林後抵達灣坑頭山山頂(H616m),旁有二等三角點#1181基石,視野佳。灣坑頭山沿線都屬於單面山的地形,在面海的一側,大多形成峭壁,氣勢雄偉,在下方的大里海岸屬於岩岸,還有大里海蝕平台、大里漁港,站在高處,遠眺龜山島,高聳的峭壁、蔚藍的海岸、古樸的漁村,沿路走來頗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等大家到齊團拍後再續走向歸程,這是本班最佳的團結情。

1518 右有一新路徑:往大里火車站2000M,由指標可想像是急陡坡而下,為安全起見仍然走步道前行。

1525[2.5k]里程碑後至四方涼亭(H555m),旁有「四方亭、亭四方、四方亭上望四方」的解說牌。順著草嶺古道的左側望去,可看到澳底社區及福隆一帶的海岸,依稀可見貢寮紅色大橋在陽光與天際之間,襯托墨綠色的矢竹灌叢,群山峻嶺特別顯得有層次感。遍尋不著的牛隻此時冷不防地就出現在下方人行步道上,令人驚豔!

1535[3.0k]里程碑,至此往啞口行途中經過數座涼亭,以不勝數之。從灣坑頭山續往啞口,步道兩旁都是較墨綠色的矢竹灌叢,由於灌叢下層較陰濕,大部分的植物幼苖沒有陽光照射,無法順利成長,因而形成多層次的矢竹林,整遍山頭的台灣矢竹林在陽光的輝映下,顯得十分壯闊。

依山傍海的台北縣貢寮鄉,從102線公路轉接吉林產業道路,可抵達內寮的蕭家莊,這條再普通不過的鄉村小路,卻是通往桃源穀草原的四條路線之一。桃源谷以大片青青草原著稱,內寮則是以梯田美景見長。

台灣的梯田景觀,大多出現在多山的東部和北部淺山地區,深藏在貢寮山區的內寮梯田,一般遊客大多在登桃源穀草原或灣坑頭山時,從遠處朝貢寮山區眺望得見。這片層層錯落的梯田,周邊為山林和草坡圍繞,規模雖不能與大陸雲南一大片的梯田相比,卻展現出屬於台灣味道的小巧之美。

1550 啞口上方觀景台休息,等全員到齊。日暮漸近,歸途仍遠,又是一幅人圓情更深的我們這一班﹗有時候自己曾經想過,參加其他單位活動要安排全體合照何其難,可是我們這一班卻超愛拍照的,這種默契也是本班特色,謝謝大家配合﹗1600

1605抵達埡口平台(H335m),這是桃源谷步道草嶺線終點[4.5K],也是草嶺古道的鞍部,旁有土地公廟及「左往虎字碑0.1km及福隆車站6.9km,右往大里天公廟2.8km」指標;(草嶺的啞口,也就是所謂的鞍部,兩山交會所形成的凹地。)

取右往大里天公廟2.8km」指標,觀察方位後取右沿產業道路進入草嶺古道往大里,約5公尺遇叉路口,取右走石階步道下行(其實也可以走產業道路,但彎彎曲曲,較費時),途中多處與產業道路交錯。

↑大溪漁港看龜山島↓啞口往大里天公廟方向看龜山島;你發現不同之處了嗎?

1618 13:52經客棧遺址(H250m) 草嶺古道上之客棧遺址,為百年前之客棧遺址,因淡蘭古道路途遙遠,旅客到此時可能因天色已晚,只好在此休息過夜。

1625經觀景涼亭(H230m)。遠方的龜山島,已被無際風煙,化作虛無幻影。

1632經林務局的管護所休憩區(H180m),此處有公廁。護管所,原為羅東林區管理處管理林地之工作站,後因草嶺古道遊客日增,為遊客解說服務需要,改建為一樓供遊客休憩,二樓供護館所使用。

1635續行石階步道下山,後接產業道路下山。

1700 至大里天公廟,走出牌樓至濱海公路取左。昏黃的天色漫開,燈火漸亮,映照著我等欲歸去的渴望。

1720 全員到齊換裝妥,上車回程。徒奈雪隧大塞車不前,好整以暇索興歡唱無限。

2100返回李科永圖書館。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源谷步道位於台北縣貢寮鄉與宜蘭縣大溪鄉交界處,步道依山傍海,望眼之處皆是山海交會的美景;而步道終點之桃源谷則為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媲美陽明山的擎天崗大草原;站在桃源谷步道的稜線上,除可眺望太平洋及龜山島外,更可欣賞山嵐之美。

桃源谷昔名為綑牛仔山,位於雪山山脈主脊北段的灣坑頭山西稜和內寮山之間,是早期農閒時候,孩童放牧與嬉戲之地,如今是頗受遊客喜愛的健行路線之一,以長達三公里的綠草平緩山坡著稱,峰頂獨立標高為海拔554.7公尺,桃源谷大草原的坡地傾斜將近30度,迤邐400~500公尺,有如一張大自然用心編織的綠色地毯,天氣晴朗時從草原上可以360度的視野,東望太平洋、北眺龍洞岬。秋冬季節,強勁的季風為桃源谷帶來朵朵雲團,漫山的白背芒讓山風和海風吹拂成浪,構成一幅清新秀麗的牧野風情畫。

桃源谷步道分別為:

1.草嶺線:自草嶺古道之啞口至桃源谷,長約4.5公里;大里天公廟登山口至啞口約2.5公里,全長約7公里。步道位於稜線上,可俯瞰龜山島、福隆、大里與大溪間的海岸景色。途經灣坑頭山(616公尺),為台灣百大名山。

2.石觀音線:由宜蘭縣大里、大溪之間,經石觀音寺,至桃源谷,長約3.5公里。途經蕃薯寮山(456公尺)

3.大溪線:由宜蘭縣大溪至桃源谷,長約5公里。為自然林間小徑,森林浴之最佳選擇。

4.內寮線:由台北縣貢寮鄉蕭家莊至桃源谷,長約1公里。

上述四條桃源谷步道中,以「內寮線」時程最短,自蕭家莊起,約半小時可到達桃源谷。到達桃源谷後,可選擇走「草嶺線」、「石觀音線」或「大溪線」下山。本行程由宜蘭縣大溪起登,走大溪線步道5公里至桃源谷,再銜接「草嶺線步道」轉草嶺古道至大里天宮廟,由大里站搭乘火車返回。

交通國道五號:由國道三號(二高)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頭城交流道下過北關、大溪即可到達桃源谷。

大溪線(蕃薯寮山):從大溪河濱公園接仁澤新村起步,可先登標高456公尺之蕃薯寮山,再到桃源谷,全程約5公里,初行路面坡度較陡,後坡度較緩.→桃源谷→灣坑頭山→-埡口4.5公里→大里天公廟2.8公里→遊客中心總計今日行程12.3k

灣坑頭山二等三角點,為草嶺線上最高峰,標高617公尺灣坑頭山,台灣小百岳之ㄧ,616公尺,二等三角點 No.1181

蕃薯寮山456公尺,三等三角點1120

0700頭份中山高北二高於南港系統接國道5行經北宜高過雪山隧道,交通順暢,下礁溪交流道後北往頭城方向行駛北關大溪魚港【台2:122.5K】處的大溪河濱公園停車場(H20m)

0915 【台2:125.5K】下車後始發現提早下車了在等候車子回頭接人之際大家先行上洗手間與拍海景浪濤翻滾一如歲月往前推移天空耀眼的明亮,而海水也正藍,讓大家有好心情,這小插曲反而變得有些小確幸。0935

0950整裝後出發,從台(2)龜山島社區的公路旁有往桃源谷的指示牌,進入

1000登山口,有一拱橋仔此開心團拍。1005

1015遇叉路口,右可往大溪漁港附近的登山口,取左沿石階步道上行

1025 遇叉路口(H165m),旁有「往大溪河濱公園0.8km,往桃源谷4.2km」指標及路線圖,右山徑叉路雜草甚多,取左沿石階步道上行。秋陽金澄,心情好極了﹗

1040經休息椅區後下坡經[1.5K]里程碑(H330m),一路沿石階而上,休息。

1100[2.0K]里程碑後10公尺遇休息平台叉路口(H345m),前山徑叉路自右來相會,取左沿石階步道上行。

1120 抵達蕃薯寮山山頂(H456m),路旁有三等三角點#1120基石,視野不錯可眺望歸山島。山海美景對峙著;海上煙波粼光躍,山上山嵐交疊流動,愛此美景與月珍、月如開心拍照,振憾的靈魂短暫凝結在那一刻,好友相隨,人間最美。

1115遇叉路口(H415m),前山徑叉路自右來相會,旁有「往大溪河濱公園3.4km,往桃源谷1.6km」指標,於此休息。

1120續行石階步道。往右方向遠處眺望,可見今日即將履及的桃源谷稜線。

1145遇公廁(H445m),旁有「往大溪河濱公園3.6km,往桃源谷1.4km」指標,在此取公水煮午餐。

1155第一次經水泥牛柵欄(H475m),此後沿途有多處水泥牛柵欄。視野隨之展開。

1210至土地公廟叉路口(H505m),路旁有桃源谷步道解說圖,旁有「後往大溪河濱公園4.1km,右往桃源谷0.9km,直走過水泥牛柵欄可往土地公廟」在此午餐。

我與廣哥、勝有先至午餐地點,埋鍋造飯煮麵食,同學們陸續抵達,走累了、談夠了,一壺淡茶、一杯淺酒雞湯、簡單麵食,就是人間美味,美則足矣﹗

大家齊聚青山環繞的世外桃源,漫步幽徑裡,體驗自然給予的活氧,共享煙雲山林,山中靈氣加熱情,直讓人忘憂凡俗,人言鳥語,山花點綴,遠方的芒花成浪,層染鋪陳有序;今日你、我再一起,一則賞景、一則健身、何樂不為?所謂雅興,不一定在吆喝酒酣,或許是樹下圍座,享受涼風靜襲,如果身邊有好友,是否該珍惜一下。

多麼溫馨、合諧的畫面:老人與狗(咖啡王子和一路緊緊跟隨的狗)人間處處有溫情﹗

謝謝鑑哥每堂課必備美食:酒香逼人令人微醺濃烈的雞酒,每一次他自己總是啃著飯糰,還說道:看你們吃的開心我就很高興,這濃濃的呵護之情,不禁要像鑑哥說:有你真好,不能沒有你﹗

團結的一班:咖啡王子吃飯時刻,馬上有公主駕到,執壺賣等一個人咖啡。

2014.11.23竹南週日古道班:桃源谷走草嶺古道--- 一路的石階步道,一路神龜相隨(龜山島),過了"注意牛隻"的石頭告示,就看到一路牛糞相隨,還有一路的芒花相伴,美景在前,都忘了疲憊..當然最讓人期待的三守隊與秀李老師煮的雞酒和麵食,再加上咖啡王子仁熾的咖啡,占哥的青茶,美景美食還有一群最美的人相伴,又是美好的一天!

吃飽喝足後滿心歡喜的我們這一班:鑑哥,鑑不鑑?占﹗占哥,占不占?鑑﹗開心﹗

1310指標拍照,取右進入稜線芒草步道,此時清風徐來,非常舒適,沿途多長芒草。白芒浪花早已洶湧成巨浪,而人影穿梭其間就像是載浮載沉的船隻,煞是好看如詩如畫般的美境。

1325走出芒草步道後至涼亭(H510m),於此休息遠眺桃源谷草原最高點的單面山,人聲鼎沸多人潮。

非常感謝:彥澄、弘昇、振益、靜華、惠珠….等好攝之徒提供活動花絮,因太精彩篇幅不夠,故分上、下篇,更感謝劇中同學大家配合,共同經營我們這一班:苗栗社區大學竹南週日古道班。敬待下篇﹗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瓜石是因礦業而形成的聚落,整個金瓜石聚落建築在由南向北傾斜的坡地上,呈南高北低、南寬北窄的地形。建築依山勢而建築,受地形限制,形成沿等高線修築帶狀的住宅群,以階梯上下於河谷間予以縱向聯繫。受地勢限制,房屋多淺短而狹小,住戶集中戶戶比鄰而居,或成一長排住屋建造形式,為配合當地多雨潮濕與強風之氣候,當地建材多採用石頭、紅磚、木頭及油毛氈等建材,形成當地特殊礦業聚落景觀。

山神社,世稱黃金神社 ,猿田彥命三神祇,俱東洋礦業人士守護神也。初建日明治三十年十月,礦山主田中組來台設採,原址在本山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間。爾後,山城繁榮,礦業昌盛,擴建移此山神脈之上。神苑由寢殿、拜殿、洗手亭、參道構成。參道所經,築鳥居三座、旗幟台五座、入苑銅牛乙座。鳥居者猶吾國之華表,高聳迄立,甚壯觀,歲之七月十五日舉開祭典焉。詣拜首,拾階而上,兩側石燈數十座,俱昭和八年,日本鑛業經營此山後,撥資重修時各界捐獻,今維鳥居二座,旗台乙座,石燈三對及殿柱殘存。餘雖毀日人戰敗後,登其境,脫俗之心,悠然而生。

神社是1933年所建,原名叫金瓜石神社,因開採金礦之故,後人又稱為黃金神社。台灣光復後,神社毀壞,斷垣殘跡,目前僅剩地基、石柱、鳥居等遺跡,石柱遺跡有點像小一號的古羅馬競技場,看起雄偉,卻又不免有些淒涼。然其上視野遼闊,可眺望茶壺山及俯瞰金瓜石聚落。

黃金神社 ,取左上參觀再回

神社是1933年所建,原名叫金瓜石神社,因開採金礦之故,後人又稱為黃金神社。台灣光復後,神社毀壞,斷垣殘跡,目前僅剩地基、石柱、鳥居等遺跡,石柱遺跡有點像小一號的古羅馬競技場,看起雄偉,卻又不免有些淒涼。然其上視野遼闊,可眺望茶壺山及俯瞰金瓜石聚落。

本山五號坑體驗館與黃金博物館,先取左往環境館煉金樓

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為迎接日本皇太子(前日本昭和天皇)視察金瓜石所建的臨時行館,又稱第一賓館。根據《台灣銀行會社錄》它是「田中礦山株式會社」於西元1922年為了前日本天皇昭和(當時是太子)到金瓜石視察礦產時所建的行館。

雖然做為太子來台之行館,但昭和太子來台在基隆地區視察時,卻下榻基隆顏家,並未到太子賓館。因為鋪了紅地毯,當地居民誤以為是太子來了,而以訛傳訛,如今變成「太子賓館」。

台灣光復後,由台金公司接管,改為招待貴賓的「第一招待所」;後來台金公司結束營業,便乏人看管,不再維護。直至民國七十八年撥歸台電公司接管,台電公司於民國八十三年成立修護單位,在不破壞古蹟原有的風貌下予以整修,終在民國八十五年完成修護。

然而由於當時金瓜石礦區有許多人因長期在礦坑內工作,致得矽肺而死,因當時以為是一種會傳染的肺病,故皇太子實際上並未造訪金瓜石,徒留此一日式建築,讓後人說些越說越荒唐的故事。光復後由台金公司接館,作為公司之招待所。台金結束營運後,又因颱風的破壞而多處損毀。接手的台電公司於849月,以專案募款依原貌原樣發包修繕,使其恢復原有的風貌,現已開放展現於國人的面前。

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位在瑞芳鎮金瓜石,是台灣首座生態主題博物館,也是最大的金屬礦業遺址。黃金博物園區中建有多項設施,包括黃金博物館、環境館、太子賓館、煉金樓及生活美學體驗坊等區域,展示金瓜石山坑道、礦脈、礦業運輸系統及金磚等資訊,更設有本山五坑坑道供民眾進入體驗,並不定期舉行相關特展,提供民眾寓教於樂的學習場館。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又名黃金博物園區、黃金博物館、黃金館)是由過去的金礦礦區轉型而成的博物館區。位處台灣東北角新北市瑞芳區的金瓜石金光路本山五坑旁一帶,原址是昔日亞洲最大金礦產區。黃金博物館位於金瓜石的山城裡,於2004(民國93)11月成立,是重新整建舊時的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而成。

黃金博物園區一帶的山系則與基隆山相望。主要礦坑區所在山嶽稱為本山。而往東北有座山嶽,頂上砂岩、頁岩結構從園區角度看去貌似無提耳的茶壺,故名無耳茶壺山;而從靠近北濱的水湳洞一帶看去則似俯臥的獅子,故又稱「獅子岩山」。無耳茶壺山的東面則有半平山(半屏山)。眾多山繫上多為草原,由芒草或蕨類植物交雜而成,有些背對東北季風的背風面則有樹林的生長。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耳茶壺山:標高599公尺。顧名思義,無耳茶壺就是指一個沒有耳(提把)的茶壺,山如其名有壺身、有壺嘴、有壺蓋,只獨缺壺把。當然這種山形,還是要有它觀察的方向,大致由山之西面遠看,尤其是由金瓜山與草山產業道路之間瞻觀山容,最具特點。無耳茶壺山座落在金瓜石東邊,由於山形特別成為金瓜石的地標,從九份往雙溪的102號公路望去,山頂的岩峰就像是一只沒有耳朵的茶壺,所以被叫做無耳茶壺山。另從水湳洞仰望此山,像似一隻蓄勢待發的獅子,固又稱獅子岩山。茶壺山本身是一個角礫岩礦筒,台金公司稱之為獅子岩礦體,組成礦體的岩石主要為矽化的砂岩及頁岩。無耳茶壺山的登山步道約有三百公尺為石階步道,坡度不算太陡,沿途視野寬廣,登頂俯瞰,可東眺太平洋、南望半平山及草山、欣賞正對面的基隆山,連綿山脈令人讚嘆。一般人只能爬到壺嘴與壺身之間的低陷部分,想要登山頂,需要付出很大的危險。

半平山:標高713公尺、峰頂無基點、只有一個水泥柱為記號。半平山位在燦光寮山東北面的連稜上,山的東南山坳處有座半平大瀑布,瀑布落差約450公尺,平時水量不大,卻自有一番秀麗景致。山友通常會連走無耳茶壺山、半平山及燦光寮山,山區芒草遍生,展望極好。

燦光寮山:標高738公尺、一等三角點。燦光寮山位在金瓜石小鎮南方,屬台北縣雙溪鄉。山稜往東遙望草山,往西則看牡丹山,北面延伸至半平山,是一座山頂向四方擴展的大嶺頭,也是基隆火山群中,最高的一座山峰,頂上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山貌雄偉壯觀,氣勢磅礡,頗具大將之風,和草山、半平山三峰鼎足而立。在基隆火山群、金瓜石一帶的山巒,因為風大、氣候惡劣,山上森林很少,難得見到幾顆樹木大都為茅海覆頂,在強風的吹拂下,山坡上呈現波狀的起伏,頗有高山箭竹林的氣氛。佇立在山頂處,北方金瓜石與無耳茶壺山附近景觀宛如盆景;四周萬頃波濤與綿延不覺的山峰,陸海相連,海天一線,景致美不勝收。燦光寮山一帶的山群,每屆深秋微紅的芒花,不比大屯芒花遜色,這也許是「燦光寮」山名的由來。酸性石英安山岩構成獨立峻峭的基隆火山群,而山腰金瓜石一帶更有黃金五大傳奇『黃金海、黃金城堡、黃金瀑布、黃金公路、黃金神社』。

黃金神社遺址步道

金瓜石車站旁金瓜石派出所,循其旁的步道拾級而上,必須上好多「級」,再轉個大彎,才可到達最後的終點「黃金神社遺址」,神社是1933年所建,原名叫金瓜石神社,因開採金礦,後人叫她黃金神社,神社目前僅剩地基、石柱、鳥居等遺跡,斷垣殘跡、石柱遺跡倒有點兒像小一號的古羅馬的競技場,看起雄偉,卻又有些淒涼,步道沿途都是石階步道,走走黃金神社可以「健健」腳,鍛鍊身體一下,請不要偷懶喔!

※行程: 瑞芳 > 金瓜石 > 茶壺山 > 半屏山 > 燦光寮山 > 黃金神社 >金瓜石 (10公里)

行車路線:

國道1號北上出八堵聯絡道,接台62線快速道路,直行到底接台2(濱海公路),於台278.5Km前約20公尺(水湳洞 )右轉金水公路往金瓜石

0833途中經過黃金瀑布 ,停車拍照...

0846 停留勸濟堂上洗手間。續行駛金水公路至勸濟堂 ,將車停於勸濟堂 上方停車場。

0857停車場旁有小隧道,通往茶壺山步道口,亦可繼續開車從左側產道直上到路底登山口。

0859出山洞後前方有觀景平台,看水湳洞陰陽海。海上生波麟光閃,始見陰陽兩色變。

0902茶壺山登山步道口石碑,步道階梯往上,亦可走左側產道,往路底登山口。

0904進入步道芒花夾道隨風搖曳千頃波,白雲深處霞光欲透。

0908步道轉為花崗石步道陡上欲上寒山石徑陡,芒花白於深秋裡。

0918平緩步道再接陡上階梯往上。

0920從步道口,一路陡上接回產道。穿越產道,續行步道陡上。

0924從朝寶亭眺望基隆山水湳洞陰陽海。

0926循產道路往路底茶壺山入口。為一叉路,直行往朝天亭,取右上

0927茶壺山產道路底步道口,取右側石階梯往上,沿途可見礦坑通風口

0930石階步道上叉路,直行往朝天亭,取右側舊石路往茶壺山。

0936觀景平台,設有陰陽海 現象解說牌,展望佳,在此處拍照留念。

0940續行石階步道陡上。回首海上斜輝脈脈水悠悠行人欲登高望盡天涯

0945寶獅亭,是茶壺山步道最高涼亭,展望一極棒旁有指示牌,往茶壺山頂110m仰望無耳茶壺山。與回望基隆山。

0949續行,往茶壺山頂。登頂前最末段的碎石坡需拉繩而上,難度不高。

0956進入茶壺山洞內,往上鑽到高點,最高點(壺蓋)不能到達 眺望對面的半平山)無耳茶壺山頂,是由巨石堆疊而成,一般人無法登頂,但可從石縫中穿越,往半屏山、燦光寮山、草山方向,。無耳茶壺山,海拔599公尺有一無字水泥柱。

1002小心翼翼踩著木棍,往下鑽洞往半平山

1008下至茶壺山下方,往半平山 碎石路易滑,必須小心。

1011進入芒草步道。起伏有致,頻頻回首無耳茶壺山,不忍離去。

1020 看指標標示:往102縣道1k?瞬間濃霧四起,白茫茫一片不見任何山頭,心頭一驚,頗為猶豫裹足不前,想要打電話給姚董確認途徑,卻收訊不良。

1035 物漸散去,可看海景與半平山岩壁,才又重新起步往前續行。

1042霧散去見前方有人從另一頭走來交會。

1055開始攀爬約20公尺的岩壁,多條粗繩相輔相成,爬升不難。

1110上至稜線後取右,沿著岩壁小心而行

1117半平山:標高713公尺、峰頂無基點、只有一個水泥柱為記號。在此午餐。

1140休息後續往燦光寮山 ,需先走一段岩石錯落的稜線。指標為往地質公園。

1146 再度出現岩壁而行。霧裡尋它百轉千迴,柳絮撩亂行匆匆。

1150進入芒草步道就比較好走了。

1200接上草山戰備道路,取左行,不久便可見燦光寮山登山口,再取右上。

1215一開始為芒草及人高、泥土路徑,再拉繩攀岩而上。

1220燦光寮山 ,一等三角點,續行不知去何方,原路折返。今日雲霧濃重,無法一窺美麗風光水影,頗負一等三角點寬廣視野,殊為可惜﹗

1242回到燦光寮山 登山口,取左行。

1259遇叉路左可往燦光寮山 600m需時20分(應是燦光寮山頂另一方向),續直行。

1301叉路,取右進入石階步道下往本山地質公園。

芒飛如浪翻盡深秋雲深處路難尋落殘霞欲歸去

1313叉路,先取右金瓜石黃金博物館1.4K

1315路左礦區遺址,續行。

1324叉路,左往本山地質公園,續直行。(步道上眺望茶壺山,真的很像一隻沒有壺把的茶壺)

1330 抵黃金神社入口。完成無耳茶壺山、半平山、燦光寮山O型走,順訪黃金神社、黃金博物館、太子賓館(見下篇)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克山,海拔1236公尺,位於苗栗縣卓蘭鎮和泰安鄉交界,當地客家人稱之為大缺山,山頂有顆三等三角點No.4204,山頂展望佳,可眺望馬那邦山、司令山,俯瞰大安溪士林攔河壩及沿岸部落。

以往登臨大克山,一般都由大克山森林遊樂區起登,但需攀爬危險峭壁,艱困難行;也有山友從馬那邦山走過來(即馬克縱走),但路途遙遠,且有接駁問題要克服  

今年(102)二月由白布帆休閒文化產業協會及當地居民,合力開闢南稜新路線,將刺藤、雜草清除,闢出了一條明顯路徑,雖然路程較長、落差較大,全程樹陰遮日微風徐徐安全無虞、相對好走,視野極佳。

交通國道1號南下出三義交流道,接台13(尖豐公路)南下,至55K附近,不上高架橋取右繞至高架橋下,左轉往鯉魚潭、卓蘭方向,此新開通的苗栗南橫140線至接台3線約11K,於卓蘭大橋前直轉堤防路,經大峽谷續直行至堤防路底叉路約9K,左轉白布帆產業道路(右為白布帆大橋可往象鼻、雪見),約行240公尺即為登山口途經廢棄卓蘭國小白布帆分校,停車於路旁。

0830堤防路底叉路口,右往白布帆大橋,左為白布帆產業道路,叉路口左側是內灣國小(白帆分班),取左行,240公尺路左側有一戶農宅及工寮,其對面的水泥農路,即是大克山南稜線登山入口車停放於白布帆產業道路旁的空地

0835大克山南稜登山口陡上產業道路非常陡

0840叉路,取右過水泥橋

0842叉路,直往果園,取左循水泥農路緩上路。往右一眼望去可看卓蘭大峽谷一帶風光明媚風光。

0845右方有一個鐵皮工寮

0850小水塔叉路,取右陡上

0852水泥路底,往左登山泥土山徑

0855休息小空地取直行繼續陡上,秋涼季節,非常舒服

0920 780峰,路右有麻竹林竹叢中有根山字水泥柱

0928經過瘦稜處,有繩索圍護好走,偶有倒木,或鑽、或跨、或繞

0940接近稜線,漸漸出現視野俯瞰烏石坑 部落、烏石坑 紅橋

0945路徑趨緩,進入刺藤區,可看出原來刺藤橫行,而今已被斬除,稜線沿途視野佳,沿途也有不少巨木。

可看出白布帆當地居民用心步道隨時都有志工維護乾淨宜人

↓沿途風景綺麗、山巒分明層疊有序。

1010路徑繼續緩坡而上,途中奇形怪狀的樹木特多

1040砲台遺址,已看不出任何遺跡倒像是星級的休息處所在此休息

1045再進入刺藤區進入杉木林→進入亂石區

1115大克山 H1236M三等三角點No.4204續行可往馬那邦山 、大克山 森林遊樂區

俯瞰大安溪士林壩眺望馬那邦山獨特傲視群峰之姿 ,在此休息、午餐賞景

1145原路回程下山

1215回砲台遺址

1300出山徑,接水泥農路

1320回大克山南稜線登山口。一路走來深深感覺此大克山路徑好似谷關的阿冷山,卻多了一份乾爽、沿途視野超優,難易適中,是很優質的登山步道,有別於2004年由大克山森林遊樂區起登,黃藤刺藤纏人,進90度垂直陡壁,山徑濕滑,值得推薦也適合團體登山一日遊。

1400 回程順遊大峽谷風光。

1430 卓蘭小鎮「永安餅店」伴手禮。

大克山全程時間:約5.5小時(含休息、午餐)     高低落差:約740公尺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分山:海拔756公尺的山岳高度,宛如置身台灣最高峰,從基隆山、瑞芳、基隆、北部海岸公路一覽無遺,山頂有顆圓滾滾的中央氣象局氣象雷達站,夢幻無與倫比的山清水秀景色,從海洋綿延到平原一路延伸至山稜,稜線更有一條宛若萬里長城的小小巨龍盤旋,位於稜線上的新北市平溪五分山絕對震撼感動每一個人。這是一條絕對是北台灣Pro級的登山步道,儼然是北台灣小瑞士的無敵視野

平溪五分山步道位於平溪新寮村與瑞芳鎮之間,為平溪境內第二高山,五分山步道總長三.二公里,路程約二小時,全程以花崗石材舖設,沿途景色秀麗,群山環伺,時而雲霧飄緲,令人恍如置身仙境;時而撥雲見日,壯麗山川盡入眼簾,美不勝收。終點站為「中央氣象局五分山氣象雷達站」,視野遼闊,可遠眺瑞芳鎮與基隆港,晴朗的夜晚則為觀測星象的絕佳地點,丰姿百態猶勝陽明山一籌。五分山山頂有一個氣象雷達站,從內湖汐止方向看過去都可以看見這座山,山勢高聳,步道沿途視野遼闊,可遠眺瑞芳鎮與北海。根據氣象局資料得知「五分山氣象雷達站是為彌補花蓮、高雄兩氣象雷達因受中央山脈阻擋及地球曲度影響,在台灣北部海上、陸上所形成的偵測涵蓋空隙而建立,提供對北部颱風嚴密追蹤監視」。

五分山登山步道入口1.位於平溪十分的台灣煤礦博物館附近,全長約3.2公里,登上山頂約兩個小時;2.較輕鬆的路徑開車沿106縣道瑞平公路在74.5K轉入登山公路後約十分鐘抵達山頂

十分老街 造訪十分老街,就能感受到她熱鬧多元的面貌。雖然煤礦已經停採,但老街上的飲食店、天燈工藝品店仍然生機蓬勃,不斷有新血注入,客家花布衣、影像明信片等具有創意的商品,也讓十分老街商圈依舊「生意盎然」。

 十分車站位於台灣新北市平溪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平溪線的鐵路車站,是平溪線鐵道的中點,也是線上最大的車站[2]。民國七年因運煤而為礦業公司興建,後經政府收歸國有,又因煤礦業沒落而於民國八十一年轉為觀光載客。目前為丙種簡易站是平溪線上唯一的列車交會站。

平溪線沿線各站(大華、望古、嶺腳、平溪、菁桐)同日起改由瑞芳站管理。

交通:中山高木柵交流道→往深坑接106縣道→69K十分車站老街。

行程計畫:

0700李科永圖書館→0910車停十分老街→0915 接鐵道取右沿鐵道→0925 車道叉路,左往台灣煤礦博物館1.4km、五分山登山口→0940 月台公園→0950台灣煤礦博物館→1000五分山登山步道起點口→1010 過壺穴地形→1005步道拱橋→1040步道嶺頭鞍部→101047頂子寮山,海拔H550M,有顆無名基石110011101.8K涼亭→1120 2K大轉彎處→11403.2K瞭望台(五分山西峰)午餐13001310五分山(H757m)1320街五分山公路→1420106縣道74.5K上車前往十分老街→1440老街巡禮→1530上車回程→1800李科永圖書館。

0700頭份→石碇→106縣道→69K十分老街。(車急駛在高速公路上,雨絲忽停忽撲窗而來,挑逗著心情一如雨絲飄忽不定)

0900車停十分老街下方車道,因假日時間尚早,未見人潮。面對雨絲漸粗心中只有愁雲慘霧大家在車上雨具全副武裝上身

0915卻往老街出發接跨越鐵道取右沿鐵道,走鐵道左側行雨中漫步。

0925 車道叉路,左往台灣煤礦博物館1.4km、五分山登山口,直行接回106縣道。

0927取左前方的水泥小徑,隨即遇叉路,取左經過民宅284號。往台灣煤礦物館的步道,其起點位於新平溪煤礦洗選煤廠的主建築物旁邊。

0935沿著新舖陳的石階拾級而上,穿越台2丙線基福公路(基隆-福隆)下方。

0945月台公園。月台公園應該是台車行駛的終點站,取左。過了月台公園後,即開始沿著台車軌道走向台灣煤礦博物館,這段台車軌道大多位於樹林內,雨絲把綠樹染上一身新綠

1000 從月台公園到台灣煤礦博物館,若循著台車軌道走,約需費時十分鐘左右,若欲進入園區內參觀,需收費新台幣200元,取左側水泥路前進。路旁為交台2丙線基福公路(基隆-福隆)的延伸段,完工後將可由基隆及暖暖地區連通十分寮及福隆。雨絲稍歇全體強顏歡笑看鏡頭C

台灣煤礦博物館停車場(台2丙約7.5K處),起登五分山的登山口是位在台灣煤礦博物館小客車停車場的後方。

1005五分山登山步道起點口,位於煤礦博物館左後方,一開始的石階步道平緩好走,循溪而上。,且大多位於樹林中,小心踏過碎石步道後,接下來映入眼簾的就是一路陡上的石階群了,這景色頗像是薯榔尖的石階步道,但五分山的景觀較佳。

1010 過壺穴地形。漩渦狀水流,更加速壺穴的挖掘與形成。急流或瀑布流水自由落體的撞擊,亦可產生壺穴,所謂滴水穿石

1015步道拱橋。前進的路是迷霧不明卻恍如有山中小精靈引領傘下的我們,聽溪水湍流,心緒卻翻飛不已,此情此景豈是愁字了得﹗

1040 第三座小橋,過後約有30公尺的路段沒有石階,走在亂石溝中,小心防滑。稍後步道轉為陡上無盡陡坡加之雨衣密不透氣,喘吁不已,頻頻回首雨中跟隨的你們,諸多不捨﹗

1050步道嶺頭鞍部,旁有福德宮(步道1.45K。大家入內休息各種水果零食盡出鑑哥說好事發生花生妙語如珠終盼得大家一絲笑容

1100 先去探訪頂子寮山,海拔H550M,有顆無名基石,無甚展望,續行可繞回古道越嶺點,原路折返。頂子寮山僅為福德宮的後山罷了,基石並無展望,但頂子寮山有三條叉路,一條直下福德宮,另一條接五分山步道,與暖東峽谷叉路相連,第三條可通往龍船朵及望谷山。雨中大家頗能自得其樂好樣的你們最是棒極了

1110古道的越嶺點在土地公廟續往上約20公尺處,左陡下往暖東產道終點的茄苳老樹旁。左下往荖寮古道1000M、直行五分山1700M。續行五分山的登山步道以福德宮作為分界,前半部都在樹林內,後半部則為稜線段。稜線段可說是登五分山的著名路段,整段路無遮蔽物,盛夏走在上面會很熱。一出稜線就遇上了叉路,一條往頂子寮山,一條往暖暖方向,可以直通暖東峽谷,繼續上主稜。走在萬里長城中,步道趨緩,卻是濃霧雨絲來催聊堪安慰的是大夥依然能談笑風生,轉換心境志趣投合的人,能走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不理風雨來攪局。

1120 1.8K涼亭,續行,路徑依舊全壟罩在陰霾不清。

1125 2K大轉彎處,沿主稜向右續行。

1155在抵達涼亭前五分鐘,會有一處觀景平台,天氣好時可以俯瞰十分一帶的景觀,可惜霧鎖五分山,盡是白茫茫飛絮不歇﹗

1205 3.2K瞭望台(五分山西峰)。經過幾次峰迴路轉之後,瞭望亭便完全被大霧所覆蓋,雨水也毫不留情地落下,走在其中甚至還會感受到涼意。值得慶幸的是今日只有我們一行人佔據整個涼亭伙食組開始埋鍋造飯三守隊是極為低調的烹調高手,鑑哥家酒香撲鼻的雞酒,那廂廣哥、寬哥的麵食、勳哥真材實料的心靈雞湯、咖啡王子的香醇咖啡飄送,寒風飄雨中暖了大家的心、滿足了胃,莫要強說愁,試想著似乎這突如其來的風雨,更添這雨中每一份美食的珍貴。

振益這鍋牛肉麵一定要配上頂新xo,更顯得美味!

振益平溪五分山----煙雨朦朦,山朦朦,水朦朦,人也朦朦雞酒熱呼呼,咖啡熱乎乎,人也熱呼呼但有人唱著風冷冷,雨冷冷.讓人想起那一天冷冷.....

三守隊冷冷的那一夜使我想起那個不要臉的人……..  

1300 前行往五分山基點出發,兵分二路,登頂的傻個請跟我來,墮落聰明的請跟占哥。

1305由山頂步道右旁穿過箭竹林可見五分山上的兩個基石,一顆是二等三角點,編號1065號;另一顆是三等三角點,編號1038傻子傻子看鏡頭C

振益這張的鞋子種類眾多,有托鞋,雨鞋,皮鞋(人肉做得的),溯溪鞋,豋山鞋,看其來下雨天還是皮鞋好用!

占哥還真每個人的鞋都不一樣,一場雨大家都亂了陣腳

1315接五分山步道終點登山口,接公路,山區一片白霧大雨,,步道終點為五分山氣象雷達站專用道路,由此接106縣道仍須3.5公里左右。出口接106縣道74.5K處)

親愛的同學們請踩著水路下山,途中我和光明、友文、勝有同行,光明說:我們5年級生最愛作夢,有伴相隨共同追憶年少曾編織的純情夢,緬懷那伴隨成長的瓊瑤文藝年代,時至今日,再回首青澀歲月,昨日猶新,雖百感交集卻也雲山夢斷。此刻面對無際風裡煙,與風雨纏綿,風在低迴,雨在狂吹,心有不忍之餘,仍然要感謝大家與之苦中作樂。(光明:妳真的很會做夢,在說夢話)

1410 抵達106縣道74.5K處,車尚未到來,大家有如風雨中淋濕的雛鳥,風雨中等候。

1420 開心果到來,裡外皆濕的大家,已無心情逛老街,換去一身濕,盡情歡唱一路唱不停。

韓德森週日古道班“平溪十分車站五分山”之行,我偷懶沒去爬,因為下大雨,只在老街閒逛溜狗,同學一定在背後罵慘了我,,,,

連接十分村與南山村的南山(靜安)吊橋,全長一二八公尺,是目前少見保存良好的人行吊橋,景觀優美浪漫,常吸引遊客駐足。

陳弘昇老師"北台灣轉溼涼 高溫降4",相信今天古道班的學員必能深刻感受到以上新聞標題所描述的情況。離開十分車站後向五分山前進後,在到達3.2K的瞭望亭前,老實說雨中的上坡是有點吃力的,到了瞭望亭後,四周煙雨矇矓,東北季風挾帶雨水一陣一陣向我們襲來,打得大家直打哆嗦。但是班上的學員間的溫暖貢獻行為卻暖了彼此的心,熱湯、麵食、雞酒、水果與堅果,豐盛的展開在大家眼前,儘管下坡時風雨更大,在悽風苦雨中等待大巴的來到,但是在車上的帶動唱與歌聲卻為這次的課程,畫下美好的句點。感謝老師與感恩每一個學員。^_^

謝謝鑑哥精彩的帶動唱「愛拚才會贏」看大家投入演出模樣,似乎這是今天最大的快樂。

1700 李科永圖書館,來不及唱的歌,下一次繼續唱給大家聽,期待再相會﹗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境內山巒延棉,高山、丘陵、台地交錯其間,其中八角崠山脈和關刀山山脈是苗栗丘陵和山地的天然分野,也是早期客家先民由苗栗、銅鑼向獅潭、大湖拓墾的天險。

其中關刀山山脈,是大湖與銅鑼、三義鄉界所在,整條山稜,翠巒綿亙,自最北端的龍船山(海拔654公尺,位在出礦坑西側)、觀音山(海拔597公尺)、雞籠山(海拔728公尺)、新百二份山(海拔847公尺),至主峰關刀山(海拔889公尺)最高。之後,高度遽降,先後被鯉魚溪及大安溪切割侵蝕,形成低矮的殘丘,到最南端的下太平山,海拔僅501公尺。

出關古道,位於苗栗縣公館鄉、大湖鄉、三義鄉與銅鑼鄉之間,古道起點為公館鄉的出磺坑,終點為三義鄉的關刀山,途經十份崠、新百二分山、雲洞山、薑麻園(聖衡宮),因而得名為出關古道。

步道全長6.5公里,以位於130縣道27K處的聖衡宮分成東西段,東段又稱十份崠古道,由十份崠至聖衡宮約4公里;西段又稱出關步道聖關段,由聖衡宮至關刀山約2858公尺 (關刀山入口位於130縣道26.4K)

出關古道,位於苗栗縣公館鄉、大湖鄉、三義鄉與銅鑼鄉之間,古道起點為公館鄉的出磺坑,終點為三義鄉的關刀山,全程約20多公里,後來因產業道路開闢而荒廢,直到近年來苗栗縣政府重修部份路段,以提供民眾作為登山休閒之用。途經十份崠、新百二分山、雲洞山、薑麻園(聖衡宮),因而得名為出關古道,步道全長6.5公里;以130縣道的聖衡宮分成東西段,東段又稱十份崠古道,由十份崠至聖衡宮約4公里;西段又稱出關步道聖關段,由聖衡宮至關刀山約2585公尺。全程步道均在稜線上,海拔大約在700公尺至900公尺之間,落差不大,林蔭茂密的枕木步道,非常舒適。

關刀山,海拔889公尺,三等三角點一二五號,又稱草排山、插旗崠,在清代則稱為雞冠山。位於苗栗三義鄉與大湖鄉交界處,北面有垂直峭壁,遠望其形酷似關刀的刀背,因而得名,為台灣小百岳之一。山頂平坦寬闊,平台四周圍用繩索及欄杆圍成一圈,周遭有樹遮蔽,展望平平。基石邊並有一關刀造型指標,極富趣味。 關刀山,也是名見歷史的一座山峰。日據時代昭和10年(1935年),台灣中部發生規模七.三級的大地震,震央就在關刀山附近,所以又被稱為「關刀山大地震」造成三千多人死亡。

本次會師路線參加人數計有

1.主線聖衡宮線32   2.十份棟古道線273.勝興線:43   4.鯉魚潭線:39   5.逍遙遊登山協會:42       工作人員:10   共有:193

交通:竹南→【台72】快速道路往汶水、大湖,至汶水後接【台3:127K】右轉南下,過大湖市區後於【台3:138.6K】處,右轉【130】縣道31.2處直行,進入苗栗縣大湖鄉栗林村,這塊山區統稱為「薑麻園農業休閒園區」(關刀山入口位於130縣道26.4K)

行程記錄主線聖衡宮線含逍遙遊76

0720頭份TOYOTA出發。

0915聖衡宮公廁旁停車場(130縣道26.5K里程牌)下車整裝。天涼了薑的料理需求大了,好多山友先行買了一袋袋的薑因人員眾多耗費些時間集合經過聖衡宮前行。H760m

↑剪刀:即將啟程,勝利﹗       ↓石頭:給自己力量,加油﹗

布:我來了,開心﹗     ↓最壯觀的聖衡宮主線:巨足登山協會+桃園逍遙遊登山協會。

0935觀景台停車場,有『薑麻園農業休閒園區』標示牌,停車場涼亭對面有往十份崠的步道指標,今日主線走西段聖關段2585M,含逍遙遊山友近80全體開心合拍團體照,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0940接上130縣道26.5K聖關段登山口,左往三義,右往大湖,路口有『出關步道』大石與解說牌。『出關古道是以山陵線為界,東邊為大湖鄉民私有土地,西邊為三義,銅鑼鄉原始國有林班地。在130線旁部份私人土地,山陵線原係設有森林防火道,也是在最早先民交通要道,先民上山採取薯量,抽藤,割香茅,採桑葉和在地鄰居們大家交換工作的道路。...此道路荒廢四十餘年...。出關古道總長6.5公里,聖衡宮至十份崠4公里,130線至關刀山為2585公尺。』續行,取左。

我的網友:活潑生動,一個眼神一個默契的大陽哥和老婆大大。

0945 此時大霧掩至山區濛濛虛幻間各種鮮豔服飾點綴其中似真似幻人影暗自浮動經過果園區,山芙蓉花謝了,紫荊花開了,人間美景四季各不相同。

0955出關步道100m附近水塔叉路,左側有小產道、新建休息涼亭,右側有出關古道導覽圖,步道續直行循稜而上。濃霧瀰漫山中好似走在仙境裡

1000 出關步道500m,稍後經過地圖上的佛陀山,無明顯山頂或任何標示。沿途大家開心談天說笑,月珍月如一見如故的新朋友臭味相投的碰擊著妙語如珠,說到激動處心花怒放﹗

1015出關步道900m附近,短暫使用水泥廢產道不到10公尺。隨身在旁的逍遙遊大哥老當益壯健步如飛緊緊跟隨且走且慢不急慢慢來

1025出關步道1000m附近鞍部叉路,右側有條小產道可下往大湖方向。在此休息等全員到齊,二路山友就是愛拍照﹗面對好久不見的朋友,心情愉悅小鳥在歌唱﹗

1030 續行步道循稜而上,稍後遇出關步道1000m里程碑。放眼附近一片白茫只有蔡大哥掌控各路線人員的呼叫聲在空靈裡此起彼落

1045出關步道1500m。里程13001100左右是一段長陡坡,落差接近100公尺。出關步道轉為以枕木為主,階與階之間落差高,每上升一步稍嫌氣喘吁吁不已,放慢腳步且走且停。此時傳來十份棟古道線還在新百二分山,本隊繼續墮落慢行,因為貢丸湯還在鍋裡嬉戲。

1055平緩好走之處則保持原始土路,路況極佳。我帶領在前,得時時呼叫徐會長好掌控整隊速度人員聚集等待吉時魚貫入場壯大聲勢不同凡響

↑友會逍遙遊登山協會:總幹事武鍊兄和夫人珮芹(我的屏東同鄉人) ↓風姿卓約美麗的財務長。

1125 關刀山,889m,三等三角點一二五號。又稱草排山、插旗崠。台灣小百岳。天晴時山頂寬廣但無遮蔽,可遠眺后里。但此時卻是人影游移於白霧登頂喜悅大家開心享用熱騰騰的貢丸湯、交頭接耳互道寒暄、把酒話桑麻,勾肩搭背熱絡拍照。

好久不見的朋友且把酒言歡也好無話不談最好沒有行禮如儀誰會冷若冰霜今日拜本會關刀山會師所賜大家齊聚綠樹青山的世外桃源,漫步幽徑裡,體驗自然給予的活氧,共享煙雲山林山中靈氣加熱情直讓人忘憂凡俗人言鳥語山花點綴層染鋪陳有序

各路人馬陸續抵達走累了談夠了一湖淡茶一杯淺酒兩顆貢丸就是人間美味美則足矣今日各路好漢再一起一則賞景一則健身何樂不為所謂雅興不一定再吆喝酒酣或樹下圍座享受涼風靜襲如果身邊有好友是否該珍惜一下

1300 會師開始由理事長憨厚直率地簡短言語展開並依序介紹各屆理事長話不在多,潮起且又潮落,詢爛終歸平淡,切入主題,明年有緣再見。

桃園逍遙遊登山協會:林會長攀登屏風山無法前來,由總幹事帶領42位山友力挺本會年度會師,代表兩會友宜長存,綿延如細水長流般。

主辦:活動副總幹事李勝發,介紹本會歷屆理事長共有7人出席,永遠的大家庭﹗

各隊隊呼:押韻有緻、四路古道皆入文(聖衡宮主線徐茂瑞會長)

勝興線:鏗鏘有力、唱作俱佳(陳增欽會長)

鯉魚潭線:虎虎生風、齊力吶喊(陳敏庭會長)

十分棟古道線:灰諧逗趣、開懷大笑(行政組長:林治國)

逍遙遊蘇會長:聲嘶力竭、神來一筆,原住民風另有一番風情。

1350 霧來雲往林風松濤終有時盡而雲煙遊客慣看春花秋月鳥獸散盡歸途

1550 全員到齊抵聖衡宮,濃霧依然如宣紙,喧染這一季的秋涼,整天都無法散去,仍然要歸去。

1700 竹南海味餐廳慶功宴。   1830曲終人散時,終須一別離。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谷關七雄 臺中市和平區谷關周邊山勢陡峭,沿著大甲溪可見多座獨立挺拔的山岳雄峙兩側,著名的「谷關七雄」即是由谷關周邊的主要山頭所組成,為中部著名的中級山,依其高度排列分別為八仙山( 2,366M )、馬崙山( 2,305M )、屋我尾山( 1,796M )、波津加山( 1,772M )、東卯山( 1,690M )、白毛山( 1,522M )和唐麻丹山( 1,305M )。(※東卯山步道可接往德芙蘭及屋我尾山步道。

東卯山屬於台電保線路,登山口位於中橫(825.2K)的谷關大道院入口,沿牌樓上行左轉就可停車。從大道院到登山口還要走約1K(20分鐘)的產業道路。東卯山步道路徑寬闊,沿途多有林蔭,登頂前有一小段攀繩的石頭路徑,山頂無基點,僅有「海拔高1690.5公尺」木樁,天氣好時展望佳。

東卯山在「谷關七雄」中排行第五,山頂設有三座軍用雷達反射板,展望視野極佳,天氣良好時除可遠眺松鶴部落外,新山、馬崙山、八仙山、唐麻丹山之山巒美景盡收眼底,另一邊可見屋我尾山、稍來和鳶嘴,甚至看得到大雪山。昔日東卯山步道登山口位於白冷隧道前,直到 921 大地震後因路線損毀,才改至谷關大道院左側進入。東卯山步道前段為台電保線道路,後段則依東卯山走向修築,全程以「 Z 」字型蜿蜒向上,除登頂前有一小段岩壁地形的石頭路徑需攀繩外,沿途林徑寬闊且皆有樹蔭,山頂終點設置有木桌椅供遊客稍事休憩再行下山,步道長約6.7公里為寛坦的保線路(不含大道院至登山口的1.1公里),落差970M

行程計畫:

0700李科永圖書館→0900谷關大道院→和平鄉垃圾掩埋場叉路(取右上) →東卯山登山口(旁有登山路線圖) →東卯山步道0.5K木樁(步道每0.5K設有木樁) →叉路(右往德芙蘭步道,取直往東卯山) →第一座高壓電塔→大岩壁(白毛山 隔著大甲溪在對岸) →第二座高壓電塔(開始明顯Z字型上坡,途中多處設有護欄,防止山友走捷徑) →涼亭→第三座高壓電塔→東卯山步道3K木樁(山徑轉為平緩) →展望點(左下方大甲溪,右下方東卯溪) →東卯山步道4K木樁(大峭壁,峭壁過後Z字亂石陡坡到山頂) 6.5K岩稜亂石堆→1230東卯山1330→原路折返→1600回到谷關大道院(谷關七雄老五東卯山,走了15.65公里)

0635 頭份李科永圖書館。(本班47位,實到33位)

0905 谷關大道院,整裝暖身。秋高氣爽的天氣顯得天空特別的藍,雲淡風輕勾勒出美麗圖案。

0917 大道院取左往東卯山。           0925 直行往垃圾場,叉路取右。

0940東卯山登山口,秋季有臨時提示圖:小心有毒蜂出沒,在此開心團拍﹗0945

1005雲淡風輕天涼時後,緩慢爬升漫步在臨中,抵德芙蘭步道4.9k岔路,續前行東卯山5.5k

1010第一電塔。(約0.9k)整齊緊緊跟隨的美麗隊伍,有你(妳)同行真好﹗

1013 通行岩壁區,可見白毛山隔著大甲溪在對岸獨恃一方。(開朗開心的帥哥美女)

1020第二電塔(約1.4k)居高臨下可俯瞰白冷大甲溪發電廠景觀,開始明顯Z字型上坡。沿途多明顯捷徑取短,印象中的柵欄今已不復見。

1035一路走來步道乾爽宜人、林蔭遮日。2k涼亭處休息。各家水果盡出,極盡本班嘻鬧歡樂本事。1045

1047第三電塔。沿途多捷徑,已被走出明顯路徑,大家似乎樂此不疲﹗

1100 3.0K木樁,山徑轉為平緩,左側有展望點,可眺望橫嶺山、鳶嘴山、稍來山。

1127 4K處有一俊逸挺拔、松翠有緻二葉松,吸引大家讚嘆眼光。通行大峭壁,峭壁過後Z字亂石陡坡到山頂。

1140 4.5K木樁,疲態漸露,仍然要強顏歡笑。(有公雞帶小雞的溫馨)

1200 5.5K木樁,岩壁拉繩而上。最後的登頂之路,大家累了,肚子也餓了,腳步顯得蹣跚難行,奈何東卯山步道後段路程皆為亂石坡,路徑也狹窄,無法停留休息,只能朝登頂路前進。

1225 6K木樁,進入亂石區。抬頭已可看見雷達反射板,加油﹗

最後登頂由鑑哥押隊:宜儒、孟臻、家敏、弘昇,登頂前一刻,全隊落差距離0.5K15分,好棒棒的你們。

馬不停蹄的鑑哥,甫登頂又忙著埋鍋造飯:肉絲扁食湯,有美女相伴,爬山一點也不累﹗

1230 東卯山三角點。在此午餐,登頂的喜悅讓大家有著好心情,共享美食之際,大排長龍等著一個人的咖啡,辛苦你了:仁熾,有你真的好棒。也辛苦了我們鑑哥,一路押隊帶領宜儒、孟臻、家敏、弘昇,按部就班緊緊跟隨隊伍,終於登頂成功,那畫面就好像是公雞帶小雞覓食的溫馨感人,宜儒說得好:感謝大家沒有丟下她,請放心,本班的團隊精神、守望相助,無法挑剔,可看出彥澄、振義一直觀察體力較差的同學,想在那最需要扶持時,伸出援手提攜,全員33位全部登頂,你們真的是強棒出擊,成功﹗

三守隊今日失守只剩:鑑哥、來玉、光明、立民,腳痛的哥哥們,趕快好起來﹗(雅君)

高振益(等一個人的咖啡):謝謝咖啡王子仁熾的堅持,手工研磨咖啡﹗

本班的活招牌:帥哥如山(俊逸挺拔)彥澄、韓德森、慶鋒、仁熾、鴻志、弘昇。陽光開朗、美食專家、刀口如鋒、溫文儒雅、帥氣逼人、默默耕耘。

里程:單程7.55公里     海拔高度: 694~1675公尺   高度落差:981公尺

三角點:東卯山/1690公尺/聯勤三等內補三角點/編號321   山系:雪山稜脈的主稜分支

歡迎新同學:黃玫琪,第一堂課就面臨此嚴酷挑戰,別怕,苦盡甘來,一切值得。

1350休息是為了未完成的路,喝足飯飽、交頭言歡、飽覽山色、歡喜留影,原路回程下山。

1540 2k涼亭休息。1550       1610 返抵登山口。     1630 谷關大道院。

1640 上車回程,嚴重塞車。         1915 返回頭份李科永圖書館。

第四堂課:五分山順遊十分幸福車站(新北市平溪區)七點整李科永圖書館準時發車。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橫山鄉的大山背地區,因位於大山(大崎棟山)的背面,因此而得名,行政區屬於橫山鄉的豐鄉村。大山背地區在清朝即有漢人進入開墾,日治時期還為此地居民設立國小分校(即後來的豐鄉國小),橫山舊名橫山「聯興庄」,相傳是先民自芎林沿溪而上拓墾,見前方大山背如橫刀聳立,迎面而來,故稱橫山。數十年前,橫山鄉以礦業著稱,隨之伐木業的興盛,吸引大量外地人的湧入,加上鐵路通車,帶動了橫山地區 ( 內灣及大山背 ) 的繁華。知名漫畫家劉興欽即畢業於此。目前大山背地區有部分坡地闢為果園,因此規劃為大山背休閒農業區,但重要的還是三條早期大山背的聯外古道--茶亭古道、大崎棟古道、騎龍古道,其中,大旗崠古道因沿途景觀秀麗、視野遼闊又能輕鬆走訪,而一躍成為新竹縣的親子觀光步道,同時也是著名的賞桐步道。

茶亭古道是橫山大山背地區的先民前往橫山、竹東市區的通道,全長約1公里,入口在竹34道路的3.1K處,由此一路上坡至竹35道路5.4K處,此處有一座石塊堆砌而成的仿古茶亭,是當年來往先民歇息的所在,也是這條古道命名的由來。步道大部分為石板階梯,保留一小段早期的卵石階,高低差約100M,上坡行約30分,下坡行約20分,是一條輕鬆走的步道。

大崎棟古道登山口位於樂善堂右側,緊鄰九華渡假民宿,海拔705公尺,登上頂峰時,新竹縣市全景盡收眼底,美不勝收!在天氣晴朗時,透過望遠鏡、依稀還可看見台灣海峽船隻。沿途不但可以欣賞油羅溪溪谷兩岸農田風光,更有知性的奇花異草,凡木本、草本、竹類共達190餘種之多,有隨地可見者、有碩果僅存者、有愛不釋手者、有令人厭畏者,或清芬遠溢、或淡泊素馨、或具有療效、或賦奇功不一而足,由於近世農村生活式微,長於都市者鮮能辨認草木之形,因此新竹林區管理處,遂將百餘種植物之學名、俗稱、特質及作用,逐項標示,以讓遊人學子對異卉蟲鳥能有多識之眼界。所以,古道之行,不但能與杉木面對面,吞吐無盡的陰離子芬多精,更是一趟受益良多的知性之旅。

騎龍古道位在橫山鄉,是大山背眾古道中景點最為豐富的一條古道,入口有兩處,一在隴西果園旁的交叉入口,另一處位在豐鄉國小旁邊,由隴西果園處進入古道可一路順坡下行,較省腳力及時間,是一輕鬆遊覽騎龍古道的選擇。古道全程大約1.5小時,順著百年石階往下走去,沿途有筆直翠綠的孟宗竹林、古樹、筆筒樹、小溪谷等,以及三座以糯米砌製的古橋,充滿古人智慧的糯米橋年代久遠,施工精緻,非常特別,中途還有一處楊家石柱屋,走累了可以在此處稍做休憩,

接回竹35-1線約3.2K在步行回4K處大崎棟古道登山口停車場

交通:

1.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約18K處右轉往南接台三線後約73.5K處見中華科技大學往左前約50M取左進入竹34線約3.1K右接竹35-1線萬瑞森林牌樓,約2.8K即為茶亭古道登山口。

2.中山高至公道五交流道→東西向68快速道路終點T字路左接台3線前行約1K,見中華科技大學往左前約50M取左進入竹34線約3.1K右接竹35-1線萬瑞森林牌樓,約2.8K即為茶亭古道登山口。

A茶亭古道登山口:以萬瑞森林遊樂區為辨識標的,斜對面有一座茶亭、導覽牌、指標系統、石刻步道名牌及停車場,即為步道起點,穿過茶亭,沿石板階梯下行,即可進入步道。

0848茶亭古道的上方入口,即為步道起點,穿過茶亭,沿石板階梯下行,進入步道。

0900糯米橋,所謂的糯米橋,是指橋樑以糯米做為黏著劑。早期先民以木材搭橋,容易被洪水沖毀,後來改用石頭造橋,先將大石塊切砌成小方塊狀,然後以糯米和糖加入石灰製成黏著劑,用來黏合石塊,建成石拱橋。這種石拱橋堅固耐用,經歷歲月風霜之後,顯得古樸而有質感,很能引發旅人的思古幽情。

0905 步道下方終點入口,此處視野絕佳,俯瞰橫山水泥廠,回程循石階而上

0910過糯米橋後發現右側草叢似有一塊碑石。俯身看,果然是一塊石碑,碑面的字跡已漸模糊,依稀只能看碑末刻著「中華民國四十年」(1951年)字樣石碑就豎立於橋前的步道旁,其實位置還蠻明顯的,或許是草叢半掩,遊客稍不留意就可能會錯過,或者視而不見。

0925返抵達古道上方入口,接竹35-1鄉道約5.4公里處。古道路口有一座伯公廟(土地公廟)和一座茶亭。伯公廟半新半古,廟前紅磚矮牆的石香爐最有古意。昔日先民辛苦爬坡至此,先向土地公致意,祈求平安,然後進茶亭裡休息。喝口茶,聊聊天,然後再上路。

古道終點(或上方入口)也有一顆鄉公所立的古道意象石碑。由此接竹35-1道路,上行約1.2K即可至大崎棟古道的登山口-樂善堂。斜對面極為萬瑞森林遊樂區驅車前往樂善堂

0930 車亭竹35-1線約4K處停車場

0935大崎棟古道入口在竹35-1道路4.4K的百年古廟樂善堂旁,樂善堂是新竹縣定古蹟,也是大山背地區的信仰中心。此處視野絕佳可俯瞰新竹市區及橫山水泥廠一帶景觀,尖石鄉山巒環繞起伏綿延緻。

樂善堂,創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初名「石峽廟」,1895年毀於戰火,直到明治三十八年(1910)才重建,並改名為「樂善堂」。二次大戰期間曾燒毀,於1928年及2012年兩次重修,主祀三寶佛及觀音。廟前廣場旁的花園,有只剩半根的舊廟楹柱,班駁的刻字,猶可辨識,寫有「光緒癸巳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

0940 由面對樂善右側的登山口起登,全程約1.5K,皆為和緩的石板階梯,約35分鐘即可登上大崎棟山。過路左休息涼亭,開始一路陡上石階。

0945 叉路取右

0950 高頂農莊,此處視野如同樂善堂,為一絕佳休息點,禁止帶外食進入。

0953高頂農場旁的第一休息區。古道全程是石板階梯,遮蔭率高。

0957 接產業道路,左可往樂善堂,取直陡上石階。

1002大水塔休息區,五月時有桐花可賞。




1003第三觀景台休憩區。 1010 路左往櫻花步道,取右往大崎棟山頂有觀景平台。



1025大崎棟山頂有涼亭及觀景平台,遠眺俯瞰皆佳,觀景台前的911圖根點基座。大崎棟山又稱大山背山,海拔704M,是大山背地區的最高點,山頂上有911號圖根點基座。

山頂設有一座涼亭及觀景平台,居高臨下,視野果然不凡,山腳下的橫山地區一覽無遺,油羅溪自內灣迤邐流經橫山,遠向芎林、竹東而去。遠處迷茫,不見台灣海峽。

1035山頂另有小車道通往下山,雖然車道繞得較迂遠,但天氣涼爽,於是決定改走小車道下山,想看看沿途不同的風景。               1042 路左天壇寺

1050 左櫻花步道叉路(1003處)不取,右下樂善堂。

1053 叉路右下橫山慈惠堂,取左樂善堂。

1105 高頂農莊叉路(0957處)取右下。

1110 途中經過「大山背農園」,是沿途最主要的農園,滿山坡種植柑橘

1112 此觀景台是全程最舒適的休憩區,可下瞰油羅溪溪谷風光。

1115 大嬸婆的家入內品嘗窯烤麵包並購買

1125 右下木棧道     1127 返抵樂善堂竹35-14K停車場,取右續行。

1135 【竹35-1:3.2K】產業道路進入騎龍古道。

1142 抵古道登山口,穿行孟宗竹林內,雜木橫陳於步道中,荒涼雜亂可看出許久無人踏及。

1147 伯公廟叉路取右。

1150 來到「大山背24號」民宅前,這裡已有柏油路可銜接竹35-1鄉道。,在其民宅下方3號石橋午餐。

1220 續行往瑞峰國小(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途經第一座百年糯米橋。

1225 鐵柵欄前叉路取左往大山背人文生態館步道途經第二座糯米橋進入百年石階陡上坡

1235 百年石階起始點,路旁有休息平台。

1245 百年石階入口處取右行約200M

1245 百年石階入口處取右行約200M。騎龍古道入口2

1248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停車場。(356.5K

1250 騎龍古道入口1,取右進入騎龍古道,一開始就是杉木林石階下坡路,杉木林茂盛舒適。

1300抵達溪谷的1號糯米橋(第三座),建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年代不久,卻有古意。過橋後左雜草小徑不知去向,取右沿溪谷左岸木棧道前進。

1306 步道一分為二,直行為寬闊的泥土路,左岔路則通往「楊家石柱屋」。於是取左行,為石階路,爬坡,約四、五分鐘,抵達「楊家石柱屋」。

1400楊家屋,門牌為大山背3738號。楊家屋為傳統的三合院古厝,正廳的門額寫著「弘農堂」,建材採用大塊石板及紅磚瓦。 「弘農堂」的正廳完工於光緒二十年(1895年),是當地著名的古宅。

1405 從弘農堂走出去,接竹35-1鄉道約3.2公里處取右

1420 步行約800公尺回樂善堂停車場完成大旗棟古道連走騎龍古道O

大崎棟古道可說是一條抗日古道。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本派軍接收台灣。 大山背的墾首鍾石妹,響應台灣民主國的號召,招募五百名兵勇,前往桃園南崁,參與抗日作戰。無奈雙方實力相差懸殊,鍾石妹作戰失利,只好率領殘軍退回大山背。

後來日軍進軍大山背,當時鍾石妹以現在的樂善堂為抗日基地,做為營寨,並修築通往大山背山的山路,從山頂偵察日軍的動向。日軍攻入大山背後,焚毀樂善堂,並在大山背當地多所燒殺。鍾石妹為避免鄉人遭受生命及財產的損失,最後只好同意歸降。日本人對鍾石妹亦頗為禮遇,後來聘為樹杞林(今竹東)辨務署參事,並授佩紳章。大正五年(1916)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的《臺灣列紳傳》,鍾石妹名列其中,為台灣知名的地方士紳。

鍾石妹,廣東梅縣人,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十四歲來台,定居苗栗三灣。二十二歲時向淡水廳請墾大山背地區,率領墾民,闢山路,設隘寮,成功奠定了漢人在大山背地區拓墾的基礎。

一百一十六年前,鍾石妹就在這裡設置據點,佈署哨兵,監視日軍的動態。當年鍾石妹若有在此處豎立台灣民主國的大旗,以壯聲勢,則「大旗崠」的地名就有了較合理的解釋。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則在這裡設置大鼓,做為空襲警報之用。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