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這裡的地名為「崎頂」,與竹南的崎頂同名。「崎」為斜坡的意思,這裡是昔日海線南北交通必經之處,因坡度頗大,山頂處就被稱為「崎頂」,在山坳背風處形成崎頂聚落。

半天寮的海拔其實並不高,只是矗立於海岸,海水襯托,海天映照,山勢便顯得不凡。戒嚴時期,半天寮有海防部隊的駐守,設有碉堡陣地,屬於軍事要地,禁止民眾進入。解嚴後,警備總部裁撤,海防部隊撤走,這裡設立了風力發電站,也成為觀光景點,而被稱為「好望角」。舊時的軍事碉堡都已封閉,或改造為觀景平台,以供遊客眺覽附近的山海美景。

早期漁船航行海上,即將進入公司寮港(龍港)時,望見此地海岸突出的丘陵台地,彷彿半天高,而山頂有農民搭建的屋寮,因此稱為「半天寮」。

後龍好望角位處濱海山丘制高點,居高臨下所望去的數拾公里港灣之美以及潮起、潮落、白浪滔滔一望無際的海洋,更有「日出」、「日落」之美,尤以「好望角觀日落」更為壯觀迷人。

好望角的古蹟文化為平埔族所遺的傳統捕漁方式-石滬,距今已有數百年之久,深具歷史與教育意義。

好望角下方還有「海角樂園」,為垃圾場綠化美化轉型建置的休憩園區,在此欣賞發電風車很有臨場的美感。

今日原來行程為司馬限林道登東洗水山下了近一星期的雨一則喜終於一解全台各地乾涸,一則憂假日古道班課程如何是好?行之有年,似乎風雨無阻成了古道班不變型態,如何兼顧安全、地點、交通應變都需先安排妥,直至前一晚雨勢漸大,新聞報導南庄神仙谷落石砸重汽車,其畫面令人怵目驚心,遂決定更改行程,或許此決策或多或少影響同學出席意願,但是天公不作美,且司馬限林道身處深山,路途遙遠,天雨路滑,不安全因素多,不敢貿然前往。雖風強雨大,仍然有28位同學出席,共分成7部車前往海線之後龍好望角、通宵神社,虎頭山。

甫抵達好望角停車場,雨勢正大,不知是否該前進,有二處當地菜農不畏風雨來襲,依然出來擺攤賣菜,還叮嚀我們要小心行走,給了我們風雨生信心。

循著階梯步道下行至叉路,左舊鐵道不取,先取直行往觀景台。鑑哥不畏風雨為我們捕捉活動花絮,鑑哥的付出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感謝你。

茫茫灰濛的天空,雨絲不斷的下著,風車兀自轉動著,而我們走在一起。

選取瀏覽相片時,發現為什麼雨中的你、妳,笑得特別開心?雨中作樂樂無窮?

↑佔衛兵哨的:永貴   ↓大家平安快樂:月珍。

↑著新裝的:來玉   ↓賢淑典雅的:麗君。

↑笑容可掬的:珍萍   ↓斯文有禮的:振益。

雨忽大忽小,行人匆匆過;雨水成河流,淤泥身上濺。

 

隧道前的右側有小徑,通往上方的小平台,平台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刻寫「過港貝化石層」,背面刻有「古蹟依法保存不得濫墾」。這是苗栗縣政府於民國44年(1955)所立的石碑。旁邊的山壁,可以發現零星的貝化石遺跡。

這裡的三座鐵路隧道,建造於日治時代大正11年(1922),這一年,縱貫鐵路海線正式通車。海線鐵路的興建反映了當時台灣經濟逐漸繁榮,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舊有縱貫鐵路(山線)面臨運輸瓶頸,因此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海岸線鐵路。闢建鐵路,挖掘隧道時,才發現了過港貝化石層。1970年代,縱貫線開始進行全線的電氣化工程,以因應日益成長的客貨運輸量,路線亦有所修正,民國62年(1973),這三座舊隧道因此而走入了歷史。

裸露的山壁挾雜著無數的貝殼化石,都屬於淺海的各種貝類,其中以海扇貝最多。過港的貝化石層約形成於一百萬至六百萬年前,顯示當時這塊山丘位於淺海中,如今則距離海岸線遠達0.5公里,見證了台灣陸地隆升的演變史。山壁很明顯的分為數層,像相疊的三明治,色澤各不同,分屬於不同的地質年代。

走完三座舊鐵道後,不走原路回,折返至第一座鐵道隧道口取右走產業道路,可完成O行一圈。

崎頂山:又稱半天寮山海拔97m,三等三角點149號。

欲離去前,再回眸一次後龍好望角全景區,因雨空無一人造訪。

「通霄神社」位於苗栗縣的虎頭山公園內,是通霄最著名的歷史古蹟,也是台灣少數的日式神明建築,該神社建造於昭和12(西元1937),位於台灣西部濱海的縱貫公路上,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下時,曾駐紮於通霄,地方人士建造「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以紀念此事。後來促成了通霄神社的建立。

通霄神社建造完成於昭和12年(1937),主祀天照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鼓勵「一庄一街一神社」,在台灣各地建造日本神社。當時的苗栗郡,除了通霄之外,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三義)庄、四湖(西湖)庄都紛紛設立了日本神社。戰後,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多遭受到破壞拆毀,北台灣僅有桃園神社保存最為完整,其次就屬通霄神社了。

現存的「通霄神社」,主殿、幣殿、拜殿、社務所、參道、鳥居的社域格局依舊存在,惟主殿、幣殿已遭受到拆毀,僅存基台。其中"拜殿"在戰後被修改成"中國傳統閩南式"的燕翹脊屋頂,並且改為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而"拜殿"前參道的兩側有日式石燈籠,顏色新舊不一,部分是當年的舊物、部分是殘存的基座加上重鑄的石燈籠,雖然石燈籠與鳥居石柱上的"昭和"紀元已被抹去,但四周的環境仍可讓人感受到日本神社的氛圍。

「通霄神社」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走在殿前的參道上,讓人彷彿置身在日本神社,很悠閒、很有古意。逛完神社之後,您還可繼續往虎頭山的山頂走,在山頂視野非常的棒,可眺望通霄外海的海潮波瀾,相當值得一遊。

通霄,舊名「吞霄」,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吞霄」(Tonsuyan)社的居住地,日據時代改為今名。通霄設庄,屬於新竹州苗栗郡。

通霄位於台灣西部濱海的縱貫公路上,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下時,曾駐紮於通霄,地方人士建造「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以紀念此事。後來促成了通霄神社的建立。

通霄神社建造完成於昭和12年(1937),主祀天照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鼓勵「一庄一街一神社」,在台灣各地建造日本神社。當時的苗栗郡,除了通霄之外,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三義)庄、四湖(西湖)庄都紛紛設立了日本神社。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多遭破壞拆毀,北台灣僅有桃園神社保存最為完整,其次就屬通霄神社了。

社務所下方的參道旁,另有一棟日式建築,是昔日神社休憩所,則因缺乏維護,瓦敗窗壞,已殘破荒廢,給人一種歷史滄桑的悲涼之感。

《苗栗縣志》形容虎頭山:「形如猛虎昂首長嘯,直立海濱,睥睨海洋。」因此,虎頭山也是海防要地。日據時代虎頭山曾設置要塞,台灣光復後,國軍亦長期駐守此地,直到民國89年(2000)才撤離。這座紀念碑的造型,是如一門船艦巨砲,砲口向天,而砲管旁則有一個鐵鑄船錨,很有海軍味,具體傳達了這是一座紀念海戰勝利的紀念碑。

虎頭山山頂設有二等及三等三角點基石各一顆,標高93公尺,並設有展望亭,供遊客遊憩眺覽風景。虎頭山,又名「旗山」,舊稱「虎嶼」,可眺望通霄外海的海潮波瀾,昔有「虎嶼觀潮」的美名,被地方詩人墨客列為通霄第一勝景,山頂有一座日俄戰爭紀念碑的遺跡。

台灣光復後,這座日俄戰爭紀念碑被駐守於虎頭山的國軍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原有的刻字被以水泥抹去,重新刻字漆色,不過「紀念碑」這三個字卻寫成了「紀念埤」(埤,指池塘之意)。

謝謝鑑哥彥澄弘昇老師為我們留下美好活動的花絮更感謝光明廣哥在大雨滂沱的正午時分提供場地讓本班同學午餐與聯誼風雨過後風平浪靜雨過天晴大家平安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通:國道三號:於中埔交流道下接台十八線往觸口方向,到50K龍美時右轉嘉129往山美10K進入原住民部落的達娜伊谷。

達娜伊谷簡介

達娜伊谷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境內;達娜伊谷-Dannayiku為鄒語,是鄒族人的聖地,是『忘憂谷』的意思,達娜伊谷溪長18公里,海拔500公尺,位於曾文溪上游,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溪中巨石嶙嶙,清水潺潺,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成功的生態公園。

達娜伊谷-鯝魚生態保護區

達娜伊谷的鯝(ㄍㄨˋ)魚保護區是相當值得推薦之地,沿嘉義縣道開車至此只需卅分,下車後再前行半小時便可進入源頭區,您可在這裡玩水、賞魚,出發前請先向管區辦理甲種入山證,同時別忘了在入口售票處買些飼料餵魚,沿路線指標前進,先經過竹林與吊橋,便可到達上游水源區,這裡的鯝(ㄍㄨˋ)魚經復育後,大量繁殖生長,每當有遊客前往餵食,他們便爭先恐後的躍出水面,很多人看到這麼多魚都覺得興奮無比,魚兒成群,加上兩岸綠挾峻的自然景觀,可謂人間一處世外桃源。

山之美渡假山莊位於好山好水的阿里山鄉山美村,路徑沿途風景還保留原始的 林木森林,路程雖然遙遠,但是沿路上都是輕鬆的柏油路,距離達娜伊谷也只 要車程5分鐘的距離。

 山之美渡假山莊貼心的為遠到的遊客規劃套裝行程,有鄒族風味餐、營火晚會 、原住民歌舞表演、搗麻糬、鄒族歌舞同歡、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賞鲴魚, 自然生態之美‧‧‧等活動1800/人。

福美吊橋位於達娜伊谷 園區前50公尺(不收費) 福美吊橋2011.05月完工

福美吊橋採直路式設計橋長175公尺, 是全台3座天梯式吊橋中最長的1 另兩座分別是竹山天梯 吊橋和台北內湖的白石湖 吊橋與福美吊橋,是由福建省紅十字總會捐贈,該座吊橋並由山美村的學生協助彩繪別具意義。與達娜伊谷吊橋兩座景觀吊橋將為整個山美地區帶來旅遊新亮點。

在猴探景天空之橋尚未啟用前,曾是全台灣最長的“天梯”,一端設有鄒族式雙層涼亭,橋身以紅、藍、黑三色為主,橋樑弧形線條優美橫跨溪床之上。在橋上可觀橋底溪流、溪谷風光,呈現多樣的岩層地質景觀。若從涼亭上可眺望新山美大橋,與更遠處的達娜伊谷吊橋。

福美和竹山梯子吊橋的差異,因竹山兩端落差約三十公尺高,所以橋面採階梯設計方便行走。福美兩端落差十公尺坡較緩,僅在橋端有十餘個階梯。

台灣冠有“天梯”之名除福美外,最享盛名的莫過於竹山天梯,另猴探井天空之橋是最長新天梯,還有內湖白石湖吊橋亦稱台北小天梯。

新山美大橋由嘉義行善團捐建經過後進入達娜伊谷自然園區進入收門票及保險100

依行進路線圖示先往賞魚區

 

寶島鯝魚節達娜伊谷溪自然生態公園以魚類保護成為全國知名的地區,至今每年10月時固定舉辦『寶島鯝魚節』,並且成為山美村年度大節,當天除可觀賞復育成功的鲴魚外,還有鄒族傳統的迎神、小米祭、戰祭裏的歌舞表演,以及鄒族傳統服飾、手工藝品展示與美食大宴:包括了各式精巧的竹編、藤編器物,艷麗縝密的織布圖騰等,十分具有藝術性;傳統的烤山豬肉、山雞、小米酒、竹筒飯及各式野菜等美饌,都是難得品嘗到的山野美味,讓來到達娜伊谷的民眾都能體驗到原住民的特有風情。

達娜伊谷溪與曾文溪交會處

達娜伊谷-鯝魚簡介鯝魚全名應為『高身鯝魚』,是鄒族語中『真正的魚』之一,是台灣特有種魚類,分布於約海拔500公尺以下之溪谷流域,魚身可達3050公分,喜歡於有大型底質石的急流或深潭活動覓食,食物主要為固著性藻類,及配合部分之水生昆蟲;鯝魚擁有發達的下顎,當其以下顎鏟起石上藻類吃食時,在陽光照射下,便可以看見銀白色的魚肚此起彼落閃個不停,十分漂亮。

 山美吊橋與里美步道指示牌

由吊橋上觀賞曾文溪美景

涼亭下方為里美步道入口處

達娜伊谷景觀吊橋係由行政院重建會於經管的大陸善款中撥出四千多萬元,協助重建遭大水沖毀的達娜伊谷舊吊橋,新吊橋為單塔懸索式的吊橋,有種不對稱的美,橋中間設置幾處眺望平台,可供遊客休憩眺望整個美麗的達娜伊谷

達娜伊谷旅遊注意事項

長久以來,鄒族獵人相信:山有山神、河有河神, 大自然有其不為人知、自然運行的道理。 所以鄒族的老祖先定下了一個傳統規範- 『只取所需、過量不取』。

這是一種適度的保育,更是永續利用的基本原則。 讓我們跟著獵人的腳步,一起造訪山豬和飛鼠的家,一起體驗鄒族河川文化。

景觀特色:達娜伊谷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境內;是鄒族人的聖地,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成功的生態公園。

每年10月時固定舉辦『寶島鯝魚節』,當天除可觀賞復育成功的鲴魚外,還有鄒族傳統的迎神、小米祭、戰祭裏的歌舞表演,以及鄒族傳統服飾、手工藝品展示與美食大宴。

由福美吊橋進入經過山美大橋購票進入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園區賞魚區山美步道→達娜伊谷吊橋→山地歌舞表演→達娜伊谷停車場約需時2.5H。此一活動安排於苗栗縣巨足登山協會7/26【二延平茶員景觀步道+達娜伊谷尋幽+觸口天常地久橋一日遊】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特富野古道:位於阿里山鄉,由新中橫公路「自忠」入口至「特富野」,全長 6.32 公里,早期為北鄒族人之舊獵徑,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伐運阿里山地區蘊藏豐富的紅檜、扁柏,便沿此古道闢築鐵道(舊水山線鐵道),至今仍保留許多鐵道遺跡

兒玉山:又稱自忠山H2588M,大正六年營林所基樁、山字森林三角點。大正六年營林局官有林境界標第四號。該山名在日殖時代紀念為兒玉源太郎總督,命為兒玉山。台灣光復後,前總統蔣中正先生將兒玉山改為自忠山,以紀念我國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          

東水山:又稱水山 H2611M 三等三角點No.4144號,是曾文溪流域的最高峰

水山:又被稱為東水山西峰,標高2639公尺,無基石。因無立基石,故被立有三角點的基點峰搶盡風頭。

今日行程:特富野古道入口-->兒玉山-->東水山-->東水山西峰-->特富野古道2.7K-->特富野古道約3.7K折返 -->特富野古道入口0K

0515起床收營帳,泡咖啡吃早餐。

0540離開頂石棹吳鳳廟(台1863.5K

06401896.5K為特富野古道入口,進入古道。入口有【0K】木樁指標;古道導覽圖0645

0646前進60公尺左岔路,可見左側綁有路條此為兒玉山東水山登山口,前續沿古道往達邦;取左上往兒玉山,途經杉林小徑,時而之字上行行於人造林爬升山徑空氣清新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0655通過廢棄山葵園,類梯田,未見山葵路旁的毛地黃花開我相遇了。

0702初見稀疏箭竹,路況不錯,循路條續上

0736小平台岔路,有小樹洞;見有往自忠山15分右往東水山35分標示稍寬心

0740先取左上穿越箭竹林往兒玉山。

0750兒玉山基點【又稱自忠山H2588M,大正六年營林所「官有林境界標第四號」基樁、山字森林三角點】今日視野超棒的玉山塔山….一覽無遺山頂的杜鵑花開了涼風習習送爽讓人流連忘返捨不得離去

山頂展望不錯,南側的東水山最為醒目,天氣晴朗東側可眺望玉山群峰

0758拍照畢,原路回視野享受心情愉悅

0807回抵小平台岔路口,續取往東水山約35穿越箭竹隧道

0835原生種杜鵑林寧靜怡人伴隨鳥聲青翠動聽一切顯得如此美好

0842松針平台、腹地頗大在此休息吃水果0846

東水山三角點前的大休息區,大休息區內的警示牌。

0807東水山基點前岔,左往北霞山約2~3小時;取右往東水山基點約20公尺

0847東水山基點【又稱水山 H2611M 三等三角點No.4144號】,四周箭竹圍繞、無展望;拍照後取左小穿箭竹下往特富野古道

0852陡下坡         0857箭竹林後陡坡上升一小段。

0902崩地,沿稜右而行,小心通過,左方出現絕佳視野景觀。

0910東水山西峰【H2609M 無基石】為『曾文水庫水文觀測站』。

0915取右沿步道下稜

0938抵昔日明顯木棧步道取左。

0959繼續陡下坡,已聽聞下方特富野古道熱鬧人聲。

1003抵【特富野古道2.7K】,右回古道自忠0K處;先取左沿舊鐵道漫步杉林中。

1010【特富野古道3.0K

古木參天,陽光穿透林間晒下美麗光影,長長的鐵道曾經運送伐木而出,時光飛逝,今只能懷想那曾經的盛世,走在其間心思不禁隨之飛入久遠的年代。

 

1027【特富野古道3.7K】此亦舊鐵道終點;前續往古道達邦端、梯子板山(5.8K處);在此休息後取原路沿古道往自忠端0K起點。

1035在此休息後取原路沿古道往自忠端0K起點。

1050返回水山(東水山西峰)登山口,特富野古道2.7K處。

1055【特富野古道2.5K6號橋。

1114【特富野古道1.5K】鐵軌到結束,為一般健行步道。

1118【特富野古道1.4K】涼亭,有水源為絕佳休息點,也是古道唯一的涼亭。隨即過橋續行,路旁有大片毛地黃花開,美麗極了。

1126【特富野古道0.8K1號橋。

1140返抵【特富野古道0K起點】,公路旁停滿大巴,人聲鼎沸。

自忠檢查哨所在地為嘉義阿里山鄉南投信義鄉交界處

此一活動安排於7/12社大古道班課外行程,特富野古道西端入口達邦因道路坍方,少有人踏及,當地原住民無意願接駁,故本行程安排走至特富野古道5.0K處即折返,全程10K,最精華鐵軌道線為自忠0K3.7K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縣石棹奮起湖旁國家公園的大凍山遊憩區,為阿里山公路上遠近馳名的景點,大凍山與阿里山祝山齊名的觀日勝地,據點祝山的日出很短只有數秒,而大凍山可長達2~3分鐘,是極佳觀日出的好地點;登大凍山傳統路線是多林停車場(收停車費),也可由頂湖休憩區起登,再則由芙蓉山步道接通登頂,較少由龍雲休閒農場經回頭嶺或霹靂山登大凍山,也因此霹靂山步道極盡荒廢,鮮少遊客行走,大概只有登山客會造訪。

大凍山H 1976m,又叫糞箕山,無基石,登上大凍山最高處的觀景坪可觀日出及遍覽群山,阿里山 、玉山、大小塔山、太和、草嶺、新營等峰巒俊秀,四周景致怡人,該山名列台灣小百岳No.060

霹靂山H 1865m,阿里山林補No.29,山頂有座涼亭,展望不佳。

交通中埔交流道→ 18公路21.5K 27.8K番路鄉 32.5K阿里山國家管理處34.5K觸口天長地久橋50K龍美右接嘉129車行10K可達達娜伊谷)→53K隙頂二延平步道)→55K製茶街加油站)→58K籠頂多民宿63.2K石棹 左嘉169線行約6K17K奮起湖右往達邦12K 64K阿里山鄉66.5K處左轉走4.5k路程抵達頂湖

0540頭份交流道→中埔交流道。

0900由石棹走阿里山 公路(18)往阿里山 方向,於66.5Km處叉路左後轉「焙仔桶林道」往頂湖(路口有大凍山商店指標)...→焙仔桶林道終點4.703Km

0910經過商店區後至路底的「大凍山休閒渡假中心」附近停車

0915先到大凍山休閒渡假中心索取一張登山路線圖,取右觀音石往大凍山(左右皆可左右兩線會合後抵達觀音石

 觀音石解說牌

0925循水泥產業道路抵石獅象叉路,取右水泥產道1.8K可往大凍山

0932路旁右有顆三角補點No.01     0935牛樟樹巨木。

0940一路爬坡叉路,右往芙蓉山,左前往觀日落點,續行產道

0947陡上抵頂湖登山口大凍山頂0.5K多林登山入口3.0K竹林間木棧階梯步道上行

1005陡上石階步道,大凍山山頂,設有涼亭觀景平台,平台設有景觀解說圖,今日天氣晴朗無比可眺望玉山、塔山、草嶺、石壁山、嘉南雲峰等峰巒俊秀。

1022續行石階下。   1028路右旁有一小木屋。

1037叉路。(右往樹石盟960M/30分,路被圍欄禁止進入)取左續行。

1046休憩涼亭,旁有廁所,前有叉路,(右下往多林檢查站,左往頂湖、七星石)休息後取右下往多林登山口。

1100叉路。左往十八羅漢步取,取右下多林。

1109走在杉木林內,感覺清新愉悅,抵叉路取左下往多林。

1124抵多林檢查哨(已撤哨)登山口,停車場車子多,問攤販告知嘉155線禁止大巴進入。

1124面對大凍山步道標示處,取右進入(往流星崖、明月窟路已封閉)步道明顯,走在杉木林間鳥兒啁啾,空氣清新,舒服極了暑氣全消。

1135木棧橋。     1144危橋封閉,取左繞路。林木間可眺望奮起湖。

1157明月窟叉路400M/5分(封閉中)取左往回頭嶺220M

1204回頭嶺,「前往十八羅漢洞約10分、流星崖約30分;左往霹靂山,後往石獅象約40分、大凍山約80分,右往明月窟叉路口、大凍山停車場約40分」,路旁有「十八羅漢洞崩塌,遊客禁止進入」警示牌,有一女山友出來告知十八羅漢洞至流星崖之間有崩壁危險,沿路雜草叢生,走了一段後放棄。

1214取左往霹靂山,此段杉木林路程應該說為今日行程精華段,氛圍寧靜,杉木筆直。在此休息椅區午餐,享受這美好的森林浴。1147

1251霹靂山叉路口(H1790m),「右往霹靂山,後往回頭嶺(850m25)、十八羅漢洞(1150m45)、流星崖、明月窟」,前行往大凍山、石獅像、多林停車場。取右往霹靂山,枕木步道陡上。

1305抵達霹靂山山頂(H1865m),山頂有涼亭,涼亭旁有阿里山林補#29基石(在林務局告示牌下方),左可往石棹、龍雲休閒農場,右可往十八羅漢洞、流星崖。          1307原路返回。

1320回到三叉路休憩區,取左往頂湖。

1328三叉路。前行往頂湖停車場1.3K、取左往石獅像、七星石、大凍山。

1331經巨石區的石獅象,左側共有三塊巨石,中間巨石左側酷似獅頭,右側酷似象身。

1335進入舒適的杉木林木棧道陡上往七星石。

1345木棧道左側發現七星石,怎麼看也不像,旁有解說牌。   1337原路回。

1358下方叉路口,「左水泥步道往頂湖停車場(1250m55),右往大凍山停車場(1400m70),後往大凍山(900m45)」。取左。

1416回到石獅象叉路,取左回大凍山休閒渡假中心。

1422觀音石,取左涼亭。    1426進入竹林步道陡上。       1429鐵達尼石。

1431穿越竹林步道,返回大凍山休閒渡假中心停車場。

1502抵台1864K處甘露民宿,拜訪主人並探訪房間,乾淨舒適且寬敞,7/11我等一部車43人幾乎包棟了,主人招待喝茶。1540

1600抵奮起湖逛老街、車站、鐵路車庫。

1635第二停車場旁奮瑞古道登山口。

1700奮瑞古道約1K處,山中濃霧瀰漫,往回走。

1721取左往鹿鼎神木、神社遺址。


1725木炭窯遺址。


1741神社遺址。

1751取左木馬道800M         1810抵第一停車場。


1830頂石棹吳鳳廟紮營夜宿。此活動安排於7/11社大古道班課外行程。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雲寺古道,以開礦村城隍廟為起點,大湖法雲寺為終點,全長1.8公里,為先民開發大湖水尾坪重要的交通步道。原有古道位於現開礦國小後方,越過金童山(尖山)鞍部,下至法雲寺彼岸橋,到達大湖鄉水尾坪及獅潭鄉汶水地區。後來因法雲寺的興建,而改走現有的陸軍登山步道,(由於早期附近的陸軍步兵訓練常走這條山路,以訓練士兵的體能,因此村民又稱出磺坑古道為「陸軍步道」。)最早的古道已難循跡。

出磺坑古道的登山口就位於出磺坑城隍宮前的開礦社區岔路口。城隍廟一般都設立於縣治所在地,出磺坑卻有城隍廟,這與此地特殊的歷史有關。出磺坑是台灣最早發現石油及開採的地方,因此設有城隍廟以鎮守地方。出磺坑古道,以法雲寺為終點,所以又稱為「法雲寺古道」。

法雲寺位於公館鄉與獅潭鄉交界處的汶水村,為台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原建於民國元年,後因地震毀壞重修,新建的法雲寺廟貌莊嚴雄麗,頗有大唐之風。

法雲寺內大雄寶殿供奉白玉佛一尊,高約9尺,重達萬斤,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所捐贈的。殿外庭園遍植櫻梅,最特別的是寺旁還種了一棵波羅蜜樹象徵智慧,每年9月至12月間結實纍纍。

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開山

1.佛光山的開山──星雲大師   2.中台世界的開山──惟覺老和尚

3.法鼓山的開山──聖嚴法師   4. 4.慈濟的開山──證嚴上人

攀登山岳:金童山(汶水尖山,506m,山字基點)、玉女山(586m,無基點)

金童山玉女山連稜為苗栗縣公館鄉與苗栗縣大湖鄉之界稜,從台3線大湖段約127K往後龍溪西岸望去,即可發現其尖銳挺拔的身影,金童山在右、玉女山在左。

攀登金童玉女山有2處起登點:1.以法雲禪寺為據點,由法雲寺古道登金童→玉女山後繞行一圈而回

2.可由6號省道(龍港~汶水)中油出礦坑城隍宮起登,目前出礦坑至法雲寺建有長約900公尺之法雲寺古道,由此攀登金童玉女,後回原點或如有接駁車,則由越嶺點出法雲寺。

今日行程:

0700李科永圖書館→0800陸軍步道道08100820左叉路→0840胡天宮→0850法雲古道登山口→0855平台眺望牛鬥口風光→0900三叉路越嶺點,取往金童山續行→0910遇高壓鐵塔(中寮-龍潭147)→0940金童山(尖山)山頂,標高506公尺,立有一顆山字水泥柱09501010三叉路越嶺點、往玉女山→1040玉女登山口→1110玉女山無基石,山頂標高586公尺,毫無展望→1130登山口→1150法雲寺午餐13001330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400上車回程→1500李科永圖書館。

0820中油陳列館前左轉行約600 m至城煌廟前下車整裝。出磺坑古道的登山口就位於出磺坑城隍宮前的開礦社區岔路口。城隍廟一般都設立於縣治所在地,出磺坑卻有城隍廟,這與此地特殊的歷史有關。出磺坑是台灣最早發現石油及開採的地方,因此設有城隍廟以鎮守地方。0830

0835穿行過紅磚步道,進入開礦社區,接產業道路,上行幾十公尺,路旁的景觀牆貼有「陸軍步道」導覽圖。由於早期附近的陸軍步兵訓練常走這條山路,以訓練士兵的體能,因此村民又稱出磺坑古道為「陸軍步道」。

0845沿著產業道路上行約三百公尺,轉入左岔路,一條小水泥道路。穿過檳榔園,繞過彎道之後,右側出現古意盎然的舊石階陡上。

0855古道與產業道路會合,抵達胡天宮(唯一財神爺廟,卻大門深鎖,有兩隻黑犬狗犬吠不已。)在此休息,振益拿出李子與大家分享,生津止渴。

0900循法雲古道標示牌進入,出磺坑古道,以法雲寺為終點,所以又稱為「法雲寺古道」石階陡上。

0910法雲寺古道半路平台眺望牛鬥口風光,對岸公館鄉翠綠的山巒,隨著72東西向快速道路與穿越蜿蜒的後龍溪,相看環繞著中油出礦坑,與金童、玉女山對恃。0915

0917三叉路越嶺點(往玉女山的路即在岔路口與觀景台中間)左下產業道路是金童山,往下是往法雲寺,取往金童山續行。途中遇高壓鐵塔(中寮-龍潭147)續行寬大土路下行,應是昔日為電塔所築保線路。

0922右側即是登山口,眾多路條易分辨,越一小丘下坡鞍部後再陡上,路徑明顯,沿途有繩索可供攀登,途中半山腰可見右側法雲寺依畏在玉女山山腹中。

金童山(汶水尖山,506m,山字基點)

0945金童山(尖山)山頂,標高506公尺,立有一顆山字水泥柱,山頂樹林圍繞無展望。前方小空曠地有視野,可俯瞰汶水老街、台3線、連接法雲寺得彼岸橋。

0955原路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難,一路陡下。

1015取右前行約0.5K探得汶水山登山口,唯登山口芒草及人高,路徑荒煙漫草中,遂打消登頂計畫,原路折返。

1035返回三叉路越嶺點,取前行往玉女峰。

1040越過芒草區,路右電塔(龍潭-中寮149、峨眉-中寮088),途中開闊處,視野豁然開朗,俯瞰山腳下的出磺坑中油礦區,望向遠處的72快速道路,沿著後龍溪,如蛇形般的穿越牛鬥峽谷,朝向出磺坑而來。

1045山徑隨即進入樹林,第1叉路口取左。

10502叉路口取左,再走約50 m右側即是玉女山登山口。因考慮玉女山少人踏及路徑蠻荒刺藤纏人,因母親節大家要早點返家過節,故不登頂,取左腰繞竹林小徑往法雲寺。

1100抵金童山、玉女山、法雲寺三叉路,取右往法雲寺,途中可展望今日無緣與會的玉女山。

1110抵法雲寺後院休息區午餐。大家分頭忙碌取公水、煮雞酒、麵食、咖啡、綠豆湯;彼此不藏私分享著水果、食物,身處環境清幽的庭院,更能讓人心靈沉澱,唯恐大聲暄譁會擾亂這一片清靜,三、兩好友低語呢噥、或交頭接耳輕言細語,一團和氣熱絡交融,時間在不經意間流逝。

1240餐後大家圍坐一起聯誼,彼此近距離接觸,增進同學間熟識、友誼交流。

法雲寺著名的歷史遺跡,是座落於大殿旁的大湖開拓紀念碑,為大正六年(1917)大湖地方紳商所立,以感念吳定新、吳定連、吳定來、吳定貴兄弟開拓大湖的功績。 紀念碑基座的四個牆面都刻有碑文,記載吳氏兄弟的事蹟及法雲禪寺興建的緣起。大湖的開拓,吳氏兄首開其功,而法雲寺的興建,也是吳氏兄弟所倡議。最初,吳氏家族開拓銅鑼的新雞隆(今銅鑼鄉新隆村),後來吳定新率兄弟登高探險,偵察發現大湖地形開闊,可加以開墾,以做為雞隆的屏障,因此地山谷形像一座大湖泊,而命名為「大湖」。於是向官府申請拓墾,同治元年(1862),吳氏兄弟召募墾戶,並雇用隘勇入墾大湖,此舉激起了當地泰雅族部落的反抗。 雖然漢人成功入墾大湖,並設隘守禦,以保護佃戶,然而雙方衝突持續,互有攻擊而傷亡不斷。後來吳定新的弟弟吳定貴、吳定來都死於戰鬥。光緒13年(1887),吳定新逝世後,由吳定連繼承其志,持續開墾大湖,大湖終於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的農業聚落。吳定新在世時,曾屢次登大湖群山勘察地理,認為此地山巒形勝,而有所願望,希望大湖開闢成功後,能在此建廟以庇佑地方,並祀祭死難的墾戶,以撫慰其遺屬。吳定新的心願未了,而由其弟吳定連承續,在他的倡議下,大湖地方商紳共同捐資,興建法雲禪寺於觀音山,完成吳定新的遺志。 寺成之後,大湖商紳並設立紀念碑以感念吳氏兄弟的功蹟,這就是法雲寺今日所見的這座大湖開拓紀念碑了。

 

法雲寺是大湖著名的百年古寺,建於日治時代大正元年(1912)(或說建於大正二年),1935年曾毀於關刀山大地震。今日的法雲寺建築宏偉,歇山重簷式的大殿,莊嚴雄麗,頗有大唐之風。

法雲禪寺,通稱「法雲寺」,位於大湖鄉西北角觀音山、大湖鄉與獅潭鄉交界處的汶水村,為台灣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寺內大雄寶殿供奉白玉大佛,高達9尺,重達萬斤,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所捐贈,為全台最大玉佛,且建築為難得一見的日式寺院結構,華麗且莊嚴。「法雲禪寺」大雄寶殿供奉白玉佛一尊,高達9尺,重達萬斤,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捐贈。因民國二十四年大地震時,法雲禪寺殿宇全毀,之後重建大雄寶殿弘宗法師發動泰國、緬甸、新加坡的僑胞捐贈一尊高九台尺,重達一萬台斤的大理石玉佛,當時動用千斤頂,在千餘蹬石階上一寸一寸的移動,費時一個月,才正式安奉於正殿中,為難得一見的大玉佛,宏偉珍貴。

1255啟程抵前庭大院,正前方鷂婆山,為馬那邦山脈最北端的山峰,標高901公尺,矗立於大湖鄉東北角,就在泰安鄉與大湖鄉交界處,也在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東方;山容受地層結構影響,西、南兩面坡緩稜寬,北面臨汶水溪及支流洗水溪部份,則陡崖直劈,自頂深垂兩百餘公尺,露岩巍峨,奇突嶄絕,如巨鷹展翅,氣勢懾人心魄,昔日,鄉民因而名之為「鷂婆山」,客家語「鷂婆」,意指老鷹。傳說是一座惡山,在早期客家人進入大湖開墾時代,便傳說這隻惡鷹十分兇惡,叼弒人命,也給原住民出草時每有斬獲。地方為此在對山興建了「法雲寺」,請佛組鎮壓,地方因此有「法雲建而大湖平」之傳言。

1325順行產業道路轉彎處取左往吊橋。林道間可俯瞰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1325法雲寺吊橋,好天氣讓大家有嬉遊玩興。

1335抵台3線接苗62線往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即設立在溪口的水尾坪。

1400視聽室欣賞「飛閱台灣」由內政部營建署所製作,空拍八大國家公園之簡介,欣賞之餘,不禁讚嘆台灣高山、山川湖泊、海洋裙礁、峽谷風光、戰地遺址,風光明媚、秀麗容貌,此情此景盡在你、我週遭,豈可錯過這得天獨厚的土地?且珍惜此片土地的環境資源,共同守護這屬於你、我的家園。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油出礦坑礦場位於苗栗縣公館鄉,大湖鄉的交接處附近,這是台灣北部最具代表性的石油坑。據當地警衛先生表示,這邊夜裡燈光燦爛,燈火通明,左為農場,風景極為優美,又有夜香港之稱。

出礦坑在公館鄉開礦村,以前稱作「硫磺窟」或稱「磺窟」,這裡是台灣石油開採的發源地,相傳在清乾咸豐年間(一八六一),有一位叫邱苟的人,在後龍溪中游牛鬥口南岸,發現了石油露頭(礦藏顯露在地面的部分,由此發現地底蘊藏的礦物,稱「露頭」,也可稱為「礦苗」),於是挖掘了一口深約三尺的油井,從事初步的開採,根據中油公司的文獻資料,邱苟所掘的油井,就是台灣的第一口油井。邱苟將撈取的油出售,附近的居民也爭相取用,當做點燈之用。後來清廷將油氣田收歸國有開採;日據時代,日人派地質學家大規模的鑽採、抽取;台灣光復後油源逐漸枯竭,然而近年來深層開採油氣的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原本沒落的礦區,因為湧現了大量的天然氣,而重現曙光。從邱苟開發的第一口油井迄今,一百多年來出礦坑在台灣能源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國光橋上,視野開闊,假日經常有遊客駐足其間。光復後,中國石油公司採油的井乾林立,通往龍船山至上會社依照山勢建造了鋼纜吊車,到了晚上,纜車軌道的兩旁,燈火齊明,出礦坑有如萬家燈火。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在出礦坑礦場設立「台灣油礦開發陳列館」,館內設有各種文獻及探勘設備等展覽室,及設備完善的多媒體簡報室,珍藏清乾咸豐年間,至今一百多年來有關台灣油礦、探勘、鑽井、開發等重要文件,展現出台灣油氣探勘技術和工具的演進過程。

雞隆山:標高727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四五號;苗栗縣銅鑼鄉。

龍船山:標高655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107號;苗栗大湖、銅羅、公館交界。

慈雲宮整個山頭景色翠綠蒼蒼。視野寬廣,可以看到苗栗市、銅鑼鄉、公館鄉和苑裡鎮的山貌海景及夕陽。在這裡空氣好、水質佳、清涼微風,可盡情享受夏天的徐徐涼風。

開心我們這一班:竹南週日古道班   全班:43     實到:34

 

0905 72號快速道路出礦坑匝道一下來就是「台灣油礦陳列館」暫時停留讓大家上廁所

望向遠處的72快速道路,沿著後龍溪,如蛇形般的穿越牛鬥峽谷,朝向出磺坑而來。

此地舊名硫礦窟,纜車軌道斜坡筆直地由山下往山上延伸,不長,大約500公尺,坡度起伏在20~70度間,入口處有「出礦坑步道」的標示,還有一座「同心協力,開採油礦」紀念碑,依據路旁的地圖,斜坡中間應有路可切至環山步道,兩路最後再殊途同歸,於最上方的「中油殉難人員紀念碑廣場」匯合。

 地名由來 出磺坑屬公館鄉,又名出礦坑,附近人士呼作硫磺窟,在牛鬥山下。這地原為荒蕪地區,因有黃色油夾水流出故當地人稱硫磺窟,且又為本縣著名的石油礦地,故又稱出礦坑。

0915上車進入中油運輸專用道路3K的道路蜿蜒緩坡而上

0925抵達CHK-111WCHK-123W巡井基地停車整裝拍照餐具放此輕裝前往雞隆山

0936岔路,指標為HSL-2W(新隆2號井)CHK-120(出礦坑120號井)左往大湖天恩咖啡接台3線;取右往109-W新隆區登雞隆山。

0941路左CHK-109W油井叉路,松雄大哥為大家簡介後,取左黃麻園、新雞隆。

前方稜線為銅鑼鄉之三角山、員屯山、雙峰山。

1005路左CHK-120W油井,有大型加熱器、分離水塔。

艷陽下,身處此山中,天光雲影晴方好,春色瀲灩滿山翠,淡妝濃抹總相宜。

1015叉路,左福勇祠,往HSL-2W-3W油井,右下往新雞隆,取左上。

1027叉路左上2號油井,右下3號油井,取左HSL-2W油井。

1036雞隆山登山口在“麻園幹8911”電桿附近,取左。

1040經過菓園工寮,取直行進入果園後取右。進入李子園,荒煙漫草中,謝謝松雄大哥為我們開路。


1046雞隆山:標高727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四五號;苗栗縣銅鑼鄉。謝謝松雄大哥稍事整理基點周邊荒草,得以讓大家團拍。1053原路回。

1102返回登山口,步行前至2號井參觀,大家再陰涼處分享鑑哥的處女蕃茄,果然不同凡響么壽甜的水果。1108


1203回到CHK-111WCHK-123W巡井基地,烈日下松雄大哥不厭其煩的為大家解說,他在中油探勘處的工程經驗之談,揹起裝備前往慈雲宮。

眺望慈雲宮在遠方,隨著山路峰迴路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有不同風情。

1230慈雲宮午餐。慈雲宮,取台階上行,左前方可見剛剛走過之雞隆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杜鵑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那年春天你、我杜鵑花下,山光雲影中且把酒共歡,共享一切的美好,期盼年年有今日。

1343全體團拍後循原路下山。

1415遇叉路左轉往131油井,右下往苗栗,取左上。

1430岔路。直行往片場,取左上(岔路口「電桿開礦幹7520)

1433遇新設鐵柵門,由鐵柵門處旁邊進入。

1440抵「開礦幹7534」電桿處,再往上約100公尺即為131號油井,登山口在“開礦幹7534”電桿左側,請振義在前持砍刀闢路,得以方便隊伍進入。龍船山登山路徑前半段為近乎荒廢的石階步道,後段為穿行於竹林中的泥土山徑,因多次颱風侵襲,樹枝倒木橫亙。

1506登抵基點處,龍船山:標高655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107號;苗栗大湖、銅羅、公館交界。基點周邊荒草請振義整理過,讓大家有立足之地拍照後即原路退回。

1519返回登山口,原路退回叉路往左片場。

1532片場。大門深鎖,只能遠觀拍照。

1555叉路取左往紀念碑廣場,沿中油專用車道續行。

1605頗為特別的休息涼亭,謝謝振益今日登雞龍山、龍船山,全程為大家砍草闢路。

1615紀念碑廣場。為一昔日纜車站 ,廣場有紀念因開礦殉職人員的紀念石碑,有海拔三八五公尺水泥柱,由此俯瞰地軌式纜車道,甚是壯觀,至此所遇的油井均為封井,在此休息拍照。

1621取左指標0.8K ,前往中油陳列館。   1641#18號油井遺址。


1645廢棄日式房舍。年代久遠已不可尋昔日小香港之盛況。



1647平台指標右往紀念碑廣場,取左鑽景平台聽松雄大哥解說。

從斜坡上隨時可以回頭眺望72號快速道路的高架路面,長長的、高高的,還挺雄偉的,宛如一條巨龍盤踞於後龍溪上

1700入口為地軌式纜車道有座油礦工作人員雕像。「同心協力,開採油礦」紀念碑

1706第一口井模凝機具。   1710上車回程。

1800返回李科永圖書館。下一堂課5/10【法雲古道登金童、玉女山】逢母親節,上課出發時間提前早上七點出發,預計下午三點下課。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長城古道」直下「水寨下古道」到頭屋鄉明德村普光寺。這條古道是早期鳴鳳茶亭山下的居民要到普光寺禮佛膜拜,或更遠到老田寮(現明德水庫)購物,訪親的主要路線。

近年來由於苗126線公路與苗22線的闢建,頭屋鄉成為後龍沿海地區及苗栗

河谷平原,通往獅潭鄉與中港溪上游必經的交通捷徑。因此早期山區的聯絡古道,如「鳴鳳古道」、「北長城古道」、「水寨下古道」等,這些穿林越嶺的山徑便失去原有的聯繫功能,而漸漸湮沒在山野林中。

水寨下古道位於苗栗頭屋苗126與苗16叉路口,經福洲休憩農場、水寨下山至普光寺接南窩道路口;北隘勇古道(北長城古道)由南窩道路口,經蕃子寮山接夢幻桐花林浮雲洞下到苗22線至雲洞宮

北隘勇古道位於苗栗頭屋鄉與獅潭鄉交界稜線上,與南隘勇古道是昔日的隘勇線,自登山口至蕃子寮山僅約600公尺,前段已舖設寬大石板步道,末段100公尺則為陡峭木棧階梯(雨後超級濕滑、必須小心行走),爬完階梯即登上蕃子寮山 。在此吃水果休息,眺望滿山滿谷油桐花點綴,阿﹗這美好的四月天。

攀登山岳:

帽盒(東)山,約400公尺,有一山字碑圖根點

蕃子寮山 ,海拔492公尺,行政區屬頭屋鄉鳴鳳村,山頂有顆三等三角點No.7,山頂視野有限。

交通:1322.5K處左轉→苗16線(往普光寺6K)→於仁隆橋左轉(苗162.5K)禁止大客車進入→苗163.5K叉路(左獅潭鄉、明德村)取前農苗屋8(往普光寺2.0K)連續彎路2公里

冬日已盡;萬物皆齊忙        春光無限農人勤耕忙

大地復甦蝶兒忙採擷        春泥已肥;護花齊開放

風和日麗;油桐花開時       優遊鄉野;怡悅又自得

0800頭份出發。

0835 普光寺停車場整裝。進入普光寺前左側見一石階路,有登山路條,但路跡荒蕪於野草中。

普光寺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彌勒山之,可以遠眺苗栗縣著名風景區—明德水庫。

民國32年由智心尼師(調差妹)來此開山,初建草庵。36年道宗和尚(官萬富)在此改建竹庵,繼由二師合力改建土磚房舍,48宗和尚年邁退休,交其弟子海明尼師接任主持,由信徒集資於 51建大殿,56明師退休,其弟子明賢尼師繼任住持。

主體是一棟三層高的大雄寶殿和寶華塔所構成,這是相當傳統的寺宇規格。一樓名曰「大悲寶殿」,以佛教五大菩薩中的三大菩 薩為主供一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二樓是大雄寶殿,以三寶佛為主供,殿外有兩對偈:其一普明佛法廣被恩四海、光照金經惟善感十方

其二

普度眾生同登覺地、光明世界共出迷津

大雄寶殿居中,左右分別為寮房及知客室,另外地下室是齋堂。整個普光寺腹地廣大,遠近山林疊翠,十分清淨宜人。 「寶華塔」在大雄寶殿的右邊,塔前有一蓮花池,池裡游魚無數。「寶華塔」塔高五層,每層或供地藏王菩薩或供觀世音菩薩,可惜塔門深鎖 ,只能在窗口窺望。

0840進入普光寺取右涼亭

0844涼亭前石階續上,芒草、枯樹蔓延於路徑,看似許久無人跡造訪。

0850叉路。右上往涼亭不取,取前循著路條腰繞泥徑而行。

0900連續通過二處危險邊坡緊貼山壁而行

0910溪谷處。雖有繩索,石頭卻佈滿青苔、溼滑,小心通過平緩潮濕山徑心裡忐忑不安螞蝗叮咬

0916往右拉繩陡上,油桐花飄落泥土徑,令人思及: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二處閒愁。

0925上稜線取左竹林裡續行

0932左有一叉路為往北隘勇古道直行

0936 帽盒(東)山,約400公尺,有一山字碑圖根點。拍照後原路回。

0940取右陡坡下下切路徑在竹林內可抓竹枝以利下坡,真的非常陡。

0957接南窩道路口,左往南窩、右下苗22線鳴鳳山,取前接樹林山徑。

1005水塔空地,左有小徑續行,藤條纏身,緩坡上小山頭。

1018續行乾爽稜線。油桐花繽紛墜落小泥徑,化作春泥更護花。

1026接產業道路,左往鳴鳳山,取前木階往嬲崠茶亭,山徑明顯好走怡人。

1041長長的木階拾級而上,花影橫斜枕木上,雖飄落我見猶憐。

1045蕃子寮山,海拔492公尺,山頂有顆三等三角點No.7。旁有北隘勇古道600M標示,此標示里程由苗229.5K登山口起。

北隘勇古道位於苗栗頭屋鄉與獅潭鄉交界稜線上,與南隘勇古道是昔日的隘勇線,自登山口至蕃子寮山僅約600公尺,前段已舖設寬大石板步道,末段100公尺則為陡峭木棧階梯(雨後超級濕滑、必須小心行走),爬完階梯即登上蕃子寮山 。在此吃水果休息,眺望滿山滿谷油桐花點綴,阿﹗這美好的四月天。

1100取前木棧道下坡。

1105北隘勇古道500M處嬲崠茶亭,為昔日往來頭屋與獅潭間商旅人們歇腳喝茶的涼亭。

「嬲崠茶亭」,嬲崠二字為客家語,「嬲」(國語音ㄋ|ㄠˇ;客家話音

ㄌ|ㄠˋ)是客語「聊天」的意思,「崠」客語指小山頂,[嬲崠茶亭]是主要供旅客坐在山頂聊天、休息之涼亭。

苗栗縣多山,先民經由古道進出內山開墾,古道旁的茶亭,大都建在坡頂或

山路最高處,多由私人或地方有識之士出錢出力籌建,並由善心人士義務提供茶水。商旅經過一番跋涉,或苦鬥陡坡,揮汗如雨的抵達涼亭,在亭內小坐片刻,喝下兩盅有心人義奉的清茶,既消暑解渴,又滌除旅途勞頓,所以,茶亭往往是行人最期盼的歇腳地點。

1106十字叉路,右下山路往謝家伙房,左後方產道可往獅潭,叉路旁設有「嬲崠茶亭」及「浮雲洞」解說牌。1113

1118叉路,左上往夢幻台(觀景點),續直行。

1119叉路,右下可往浮雲洞、夢幻桐花步道前行苗229.5K登山口,取右進入竹林小徑。

1129夢幻桐花步道600M叉路,右下方泥徑往明德普光寺、上南窩,取左行。

1134劉家伙房,取右。

1135經過浮雲宮,續行大片的油桐花林。

1140叉路取右下坡往苗22線。

1148接苗22線夢幻桐花步道入口,左往雲洞宮,右出接台13線,走了3小時又15分鐘,雖然油桐花一路相隨,除了水寨下古道有些濕滑,北隘勇古道稜線乾爽明顯好走,心情是愉悅的,但是要往回走3小時回普光寺開車,仍然顯得路程遙遠…......

旁邊有部車正要離開,遂隨機問道是否可搭便車到台13線,車主卻反問我們一副登山模樣,是爬什麼山?告知我們從明德水庫普光寺走了3小時多到鳴鳳山,大出意外告知他住那附近,可載我們回普光寺取車,這……太好了,上車。

1215返回普光寺,向黃先生一家人感謝又感恩,省去太多時間,珍重再見。

1225開車環明德水庫一圈,看湖光山色映藍天,深深呼吸……陽光照耀我心。

1247離開苗16線明德水庫南岸,回頭份。

1330返回家中。

此一活動將安排於苗栗社大古道班秋季課程,感謝山野情有你、妳相伴。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姜子寮山位於基隆、汐止、平溪交界處,是基隆市第一高山面迎東北季風,故山稜以芒草植被為主。姜子寮山有一個三等三角點(1047號),東西南北各有一個木造觀景台。姜子寮山既是基隆市第一高山,可說是360度皆有視野展望。

登姜子寮山,有幾條路線,一自基隆泰安瀑布起登,循稜線越姜子山,攻往姜子寮山,路線較遙遠;另外,亦可從汐止出發,走汐平公路,轉姜子寮產業道路,自蕭家、林家入口起登,或由福興宮附近起登。

姜子寮古道是昔日汐平古道的一段,古道由翻越姜子寮山南側的山稜鞍部,通往平溪老街。汐平公路開闢之後,這些古道都逐漸荒廢,姜子寮古道隱沒於山林,只存在於老中輩的記憶裡。直到幾年前,山友們的探勘找路,終於使這條古道重見天日。 姜子寮古道的入口位於汐止姜子寮福興宮附近的姜子寮溪攔砂壩旁。

姜子寮山,三等三角點1047號基石,海拔高度729公尺。

0638頭份出發->北二高北上汐止交流道下

0759新台五路(台五線)往基隆,17.9K處右轉平溪(北31鄉道,汐平公路)080331鄉道約1.8K處左轉姜子寮路

0810再行約1.7公里,福興宮旁停車整裝。看到許多開車來的人,在福興宮前路旁的免費洗車廣場洗車。另有一支中華山岳協會的大隊山友陸續抵達。

0815姜子寮公園就在福興宮附近,十幾公尺遠而已。這裡有一座水泥橋跨越姜子寮溪,橋頭的右側即是姜子寮公園,而橋頭的左側有一條筆直的柏油路,通往上游方向。路口有姜子寮絕壁步道的導覽圖。欲起登之際見有一熟悉臉孔冒然前去問候是否為蕭成溪大哥回應是遂自行報上名字蕭兄大感意外問妳怎麼會從苗栗來此登山回答說來此探登山路線欲走姜子寮古道登姜子寮山熱情告知他們今天也是走此路線是否要一起走告知因時間因素要先行,此蕭兄為我97.12.03中央尖山完登百岳時,欲向中華山岳協會提出百岳認證,時任當屆的總幹事,所以熟悉彼此,當時因逢母喪,未能親自前往領取證書,故今日為初相見。歡喜相聚一番寒暄後告別先行。

0823從福興宮出發,走水泥橋,過姜子寮溪,左轉經過月雅泉農莊,沿著溪岸走往上游方向

0827抵達攔砂壩之前,右側出現一條山徑,旁側的樹枝綁有登山條,即是姜子寮古道的入口。

0834山徑呈小S形迂迴陡上之後,逐漸趨緩,經過竹林拓墾地,路旁有籬圍,續行不久即抵達天峰谷渡假山莊。

0843沿莊內道路到達蒙古包營地,階梯步道往上走,出口右側是山莊大門,取左走,走草坡上端,進入姜子寮古道。

0850沿途踩著古樸的石階路,石塊長年被青苔黏附,染成一塊塊的綠階拾級而上。

0853一段陡爬之後,山路坡度漸緩,來到一處拓墾地,右側石砌的駁坎,整理坡地為墾地,都已經荒廢。

0902抵達一處岔路,循右側山徑走出去,約5分鐘即可接汐平公路7.5K處,可步行約1.5公里的公路,繞回天峰谷渡假山莊。

0909下切過乾溪谷,經過一片荒廢的野薑花田,生態豐富古道於平緩。

0917這段古道地勢平坦,沿途隨處可見先民拓墾的遺跡,蔓生整片的野薑花、叢生分岔的竹林、古老蠻荒的駁坎,孤零昂立的姑婆芋,呈現寂寥孤寂的古道景況。

0918古道出森林,接橫向的土石產業道路,取右行,可通往汐平公路約里程8.2K處。取左行,續行古道。

0920走一小段土石路後,遇右岔路,是古道正路。進入芒草路續行古道。沿著寬闊的土石路而行

0923小溪溝岩石處有小瀑水流

0931遇三岔路。右岔路是姜子寮古道正路,由此而上,進入古道的末段,山路陡上爬升至汐止、平溪交界處,越嶺接汐平古道,通往平溪老街。在汐止、平溪交界處,有山徑可以循著稜線爬往姜子寮山。(※至於左邊的姜子寮山,我回程走姜子寮山的枕木步道下來有看到叉路(1206照片),應該就是與這左邊路相通的。即表示,如果對姜子寮古道與姜子寮山沒有特別想走,走往左邊接姜子寮枕木步道繞回福興宮是比較輕鬆愉快的小O行程。

0932取右上,經過孟宗竹林後,一路之字坡往上走。林間上方偶爾傳來的車輛聲音。汐平公路就在上方處,讓人覺得古道雖然深幽隱世,卻不致於過於荒僻。路況還算良好,一路都有登山條指引。

0953峰迴路轉,時平緩時陡坡一稜過一稜

1011右側有整面斑駁綠苔的古老石牆,見證昔日古道存在。

1012抵達姜子寮山、石硿子稜線叉路,前行石硿大崙、石底古厝、平溪方向;左上就是姜子寮山了。取左上姜子寮山芒草路,進入芒草路即發現路徑寬敞很明顯剛剛修剪過的青草味仍存,走來輕爽怡人。

1016芒草山路登頂姜子山前看姜子寮山頂。

1036歷經芒草山路登頂姜子山前回頭看來時路,亦清楚可見101大樓尖塔。

山頂視野遼闊 平溪群峰綿延而去峰峰相連風景綺麗

1036走過兩座芒草山頭後,才登上姜子寮山。姜子寮山,729m,三等三角點一○四七號,基隆市最高峰。視野佳天氣好山友眾多待整隊人員下山後我與先生在此糜爛煮麵午餐喝咖啡吃水果

往嶺腳、中窯尖等處的路遠方可看得到瑞芳的五分山雷達站。

午餐過後原欲等候蕭兄一行人,但時間已久尚未見大隊山友遂先行下山

1142離開姜子寮山,走傳統枕木步道,一路下坡。姜子寮山步道全長1.68公里,鋪設2400階枕木土階,民國九十三年(2004)完工之後,成為一條大眾化的登山路線

1206約半途的左側發現藍天隊新開闢的姜子寮古道往姜子寮山、石硿子鞍部的指標,不入續行。(0931經過之三叉路)

1207右叉路往拔西猴山。

1209經過往旗尾崙路口,取左進入

1243旗尾崙又稱大旗尾山、姜子山,389m土調圖根點。

1253三叉路看到官方指標了。左前泰安瀑布;前行無標示,但應該是往學人社區;後方標為姜子寮山往山腰路泰安路20分。取左往福興宮回程路。

1255往福興宮標示為3000公尺而姜子寮山指標1000公尺也絕對是錯的亂標。沿著寬廣的土石路下坡。

1304叉路取右往福興宮

1306 經過民宅

1312望著左前方早上起登的登山口心情更感愉快。

1315到福興宮叉路了。右為福興宮;前方便是早上起登的方向,左往姜子寮絕壁。

1316福興宮停車場,完成圓滿的O型。

今日行程由姜子寮溪攔砂壩起登姜子寮古道→姜子寮山、越嶺平溪、石硿子鞍部叉路→姜子寮山→旗尾崙山→旗尾崙、福興宮、泰安瀑布叉路口取左下,一路下坡回到福興宮。全程8.7k,步程4小時、午餐1小時(全程5小時)。今日因有事故無造訪姜子寮絕壁本活動將安排於社大古道班秋季課程深秋之際賞芒花並於1304叉路取道前往姜子寮絕壁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通南下:下營系統交流道→84北門玉井線→台17→北門

北上:麻豆交流道→縣171→學甲→縣174→溪底寮→台17→北門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以台17線公路為東界,北從雲林縣牛挑灣溪,南至台南市鹽水溪的濱海地區,是台灣第12個國家風景區,中段包含北門、將軍、七股三個區,有潟湖與沙洲的地理景觀、紅樹林與黑面琵鷺之景觀生態、廟宇及濱海遊憩據點、鹽田產業。位在北門區北門里的風景區管理處,原為北門鹽場日式風格的老建築辦公所,廣場貼滿了早期瓦盤鹽田的瓦片,後方則是非常有歷史的北門出張所,原為鹽場的集會所,建於1923年,完整呈現日治辦公廳的樣貌,整棟建築是以榫接方式建築的木造平房,相當樸實,四周環境非常清幽。

從古至今「鹽」被授予重大的意義,在回教及猶太教用鹽封住契約代表誠信;希臘人及羅馬人將鹽視作一種祭品及貢品;基督教、猶太教、回教與中國、日本的宗教信仰皆將鹽視為是可以避邪驅魔的聖品,如基督教的聖水、受洗禮皆與鹽脫離不了關係。而鹽是人類最早發展的工業之ㄧ,也是世界上第一項國際貿易商品,更是財富的象徵。

雲嘉南的鹽業歷史早在明鄭時期即在此地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從引進海水到蒸發、日曬、結晶的過程,動作繁複且技巧高深。台灣三百四十餘年來的曬鹽產業,不僅曾是台灣產業的大宗,亦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也是不可欠缺的民生物資。在2002年時,台灣雖然結束了338年的曬鹽產業,然而本轄區內獨特的鹽田景觀,所孕育出的鹽產業文化與鹽村生活寫照風光,卻留下豐富且令人追憶的文化資產。

在午後的鹽田裡,陽光照射下,結晶成堆的鹽山閃耀著光芒,這繁星點點的光芒,提供了台灣人近一世紀來的食鹽所需,更寫下許多充滿汗和淚的故事;肩上一擔一擔的鹽細說著多少曬鹽人的艱苦與此地滄海桑田的歷史。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王爺」是歷史上一種爵位,其位階僅次於皇帝,通常指男性王室成員;在傳統信仰裡,「王爺神」在地方鎮守時,受人民百姓尊崇為「王」,統稱為「千歲」,又稱「千歲爺」、「王公」或「大人」。一般認為:千歲的職權直屬天庭,是由玉皇大帝授命下凡,巡察人間善惡的神祇,配屬有天兵(三十六天罡)、地兵(七十二地煞)及五營軍,主要職務在於「代天巡狩、燮理陰陽」,信仰流傳至今,人們認為千歲帶有尚方寶劍,能先斬後奏,並且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甚至獎勵善信,懲罰惡人,故人們多半會加以敬奉。

臺灣供奉的千歲之廟最多名稱為「代天府」,奉玉旨出巡則亦稱為「代天巡狩」。

王爺信仰來源,一般說法有幾種系統:瘟神系統、英靈系統、家神系統、國姓爺祖孫系統、山神系統、戲神系統等。在民間信仰中,不管是有官方封號的岳武穆王、保儀尊王、廣澤尊王、開漳聖王等神祇,或者民間奉祀的不詳其名的各府千歲,甚至是有應公(王公),都被稱為王爺。

媽祖信仰是臺灣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早期漢人移民多自大陸福建閩南地區渡海而來,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海神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臺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

由媽祖信仰所伴隨之祭禮規儀、民間傳說與節慶習俗等人文活動,是臺灣重要的漢民文化代表之一。文建會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與有關媽祖信仰的即佔了四項,分別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與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台南水晶教堂為國內第一個公部門規劃、營造、推廣,以「婚紗攝影」為主題的「北門婚紗美地」,是台灣第一座夢幻的教堂,也將是北門遊客中心最為矚目的景點。台南水晶教堂,參考澳洲雪梨歌劇院、關島海之教會St. Laguna Chapel的水晶教堂意象並加以整合,委請設計師設計施工,造價約千萬多元;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打造全台最大的婚紗基地「北門婚紗美地」,面積達7公頃,園區內有許許多多造景設施,如愛情冰館、愛幸福咖啡館、浪漫的水晶教堂等主題,最大特色鹽晶教堂

北門遊客中心是由「北門洗滌鹽工廠」的舊建築物中的倉庫所改建所以來到這裡,還能感受到舊倉庫的原味風情走在館外~外觀側牆,也很精彩

雲嘉南的鹽業歷史早在明鄭時期即在此地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從引進海水到蒸發、日曬、結晶的過程,動作繁複且技巧高深。台灣三百四十餘年來的曬鹽產業,不僅曾是台灣產業的大宗,亦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也是不可欠缺的民生物資。在2002年時,台灣雖然結束了338年的曬鹽產業,然而本轄區內獨特的鹽田景觀,所孕育出的鹽產業文化與鹽村生活寫照風光,卻留下豐富且令人追憶的文化資產。

臺灣供奉的千歲之廟最多名稱為「代天府」,奉玉旨出巡則亦稱為「代天巡狩」。

王爺信仰來源,一般說法有幾種系統:瘟神系統、英靈系統、家神系統、國姓爺祖孫系統、山神系統、戲神系統等。在民間信仰中,不管是有官方封號的岳武穆王、保儀尊王、廣澤尊王、開漳聖王等神祇,或者民間奉祀的不詳其名的各府千歲,甚至是有應公(王公),都被稱為王爺。

媽祖信仰是臺灣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早期漢人移民多自大陸福建閩南地區渡海而來,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海神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由媽祖信仰所伴隨之祭禮規儀、民間傳說與節慶習俗等人文活動,是臺灣重要的漢民文化代表之一。文建會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與有關媽祖信仰的即佔了四項,分別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與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老空間化身錢來也位於台南市北門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斜對面-錢來也雜貨店,原興建於民國41年,為傳統斜瓦平房的老建築。錢來也為早期台鹽鹽工福利社,提供鹽工購買日常用品的場所(如現今7-11便利超商)及育樂中心,民國90年間台鹽在北門鹽場停止鹽業生產工作,鹽業在北門正式劃下句點。

「錢來也」牆壁外觀是利用當地廢棄瓦片、貝殼、蚵殼鋪至而成,屋前掛著金元寶的招牌,象徵生意興隆、財源滾滾。這棟也因為偶像劇「王子變青蛙」而走紅的拍攝場景,經電視劇播出後,曾吸引許多香港遊客前來拍照留影,而逐漸成為當地頗具知名及年輕族群必遊的觀光景點。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這是一幢全台唯一以儲存愛、疾病、醫療記事及台灣精神為主體的紀念館。它翔實保存了西元1957年間當殘忍的烏腳病蔓延南台灣學甲、北門、嘉義縣布袋、義竹等地之際,基督教芥菜種會和王金河醫師如何通力合作「憐憫之門」,作為免費義診病患的醫療之所。王金河醫師更把大半生的光陰放在這裡陪伴病患,視病如親地與病魔搏鬥;有關醫生、病人的故事更是動人肺腑,斑斑史蹟非筆力能形容。

雖然烏腳病在台灣已趨消失,為了紀念台灣醫療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台南縣蘇煥智縣長及文化局葉局長有感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積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成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王金河:「烏腳病之父」之稱,成立王金河診所奉獻50年。

烏腳病(英語: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民間俗稱烏乾蛇,為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其中又以八掌溪下游南北兩岸的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縣學甲鎮、北門鄉(今臺南市學甲區、北門區)等4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烏腳病很早就確定為飲用深井水有關,隨著自來水普及後病患已大幅減少。當地深井水中含有高量砷,被懷疑是可能之致病因

北門、學甲、布袋、義竹等鄉鎮彼此毗鄰,皆位於八掌溪出海口附近,其土壤帶有甚高的鹽。

由於近海,淺層井水質過鹹不適飲用。當地居民遂掘深井,引進一種以粗徑竹筒連接打入地下約深度100~200 ,汲取低鹽分的深層地河水飲用。然而,此種深井水經研究發現,砷含量竟高達0.40.6ppm,遠超過臺灣官方訂定之國家標準0.005ppm(以下)。亦證明烏腳病與其他相關皮病變,都是慢性砷中毒引起之不同病徵。

機械展示區:本區展示早期台灣收鹽、運鹽所需的各項機械,透過機具的展示,說明台灣機械曬鹽的過往,是國內罕見的鹽歷史機具展示。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原為清領時期的瀨東鹽場,1818年遷此至今未再移位,而且清一色為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近來因人工成本過高的原因,於2002年結束了長達338年的曬鹽業,使原來遍布於此處的鹽田,漸漸荒廢棄置,管理處為延續其曬鹽產業文化的精神,將鹽場復育,而現已成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觀光鹽田,更恢復了居民共有的生活回憶,遊客在此可體驗傳統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是一處適合親子同遊的深度景點。

傳統曬鹽體驗區:本區設有台灣傳統土、瓦盤鹽田,並設置龍骨水車,寓教於樂、兼具健身功能;龍骨水車可供遊客體驗先民智慧的結晶。

井仔腳瓦盤鹽田這裡有著全台最美的鹽田景致

雖然不是最美的夕陽時分,但璀璨的南部陽光甚至有讓人無處閃躲之苦但藍天豔陽下北門鹽田,反而陽光折射顯得美麗奪目。漫步在瓦盤田梗上可想像鹽田人家辛勤努力的影像讓我們要更惜福……….一大片的湛藍天幕點綴上一朵朵膨鬆的雲朵揮映著遠方藍白屋舍悠悠的夏日情懷、搭配著北門特有的景觀這日,旅行中的我感覺收獲滿滿。

七股鹽場過去是台灣最大的曬鹽場,主要供應國內農工業用鹽,隨時代變遷,曬鹽不符經濟效益,七股鹽場遂於20025月廢曬,結束台灣338年曬鹽歷史,七股鹽山的休閒遊憩時代隨之開啟。 七股鹽山占地面積廣達一公頃,約六層樓高的皚皚鹽峰聳立於七股,蔚為奇觀。臺鹽公司融合傳統與創新,揉捻鹽業史、文化創意、產業與健康理念,在園區內多元展現鹽業發展:鹽山主峰、鹽如玉展示館、曬鹽體驗區、鹽屋、骨董機械展示區、遊園小火車等獨樹一幟的鹽主題觀光園區,寓教於樂,成為國內、外人士最常指定的知名觀光據點。然事隔多年再訪稀少零落的人潮近荒廢的鹽山斑駁脫落讓人深感風華不在不免有唏噓不已之慨

奇美博物館始於1992年,由實業家許文龍先生創辦,是臺灣館藏最豐最富盛名的私人博物館。初衷乃許創辦人年幼時受博物館薰陶文化藝術內涵,寄望創建一座由大眾共享共賞的博物館,以藝術文化涵養人心,成為民眾的心靈避風港。

館藏特色為:

全球數量最多之小提琴收藏,涵蓋世界各大製琴師名作,質量皆精;

全臺灣最完整之西方繪畫雕塑收藏,堪為西方藝術之窗;

亞洲最大的動物與化石標本收藏,架構出栩栩如生的自然史;

全亞洲最完整之各國珍貴古兵器收藏,展列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兵器史;

2014年,奇美博物館遷移至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將於2015年重新開館。奇美館建築體乃由奇美實業集團捐資興建,建成後贈予臺南市政府,再由奇美博物館基金會獲得營運權,得以經營管理50年。奇美博物館秉承許創辦人理念,將戮力經營,恢弘文化藝術風氣,讓世界看見臺灣。

走在都會公園內欣賞中古世紀建築之美 有如凡爾賽宮的奇美博物館。美麗浪漫的歐洲古堡之旅,不用您花大錢到國外,台南都會公園內早已嗅到了濃濃歐洲城堡味,中古世紀建築之美,讓每到之處的景色盡收眼底

館前的小橋流水和藍天白雲,整個畫面就像一幅宮廷畫一樣,漫步其中浪漫極了

水晶教堂的浪漫、藍天豔陽下北門鹽田,反而陽光折射顯得美麗奪目、近荒廢的七股鹽山斑駁脫落,讓人深感風華不在,不免有唏噓不已之慨、欣賞中古世紀建築之美 有如凡爾賽宮的奇美博物館、感受王金河醫師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這日不爬山的日子,旅行中的我感覺收獲滿滿。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寮溪步道單程1.8公里,來回3.6公里;海拔250-375公尺,缺點是從入口要走兩公里的產業道路,沿途大多無遮蔭。夏天天氣熱時,千萬不要來走九寮溪步道。

步道傍溪而行,終年溫暖潮濕。九寮溪由源自於雪山山脈拳頭姆山下的野溪匯集而成,水量充沛,溪水清澈,水溫近乎冷泉,流經多處斷層形成壯觀宏偉的飛瀑。步道全線為平坦土石路,輕鬆好走,林蔭茂密、附生植物及蕨類繁盛。

九寮溪,泰雅族人稱為「戈霸溪」,是蘭陽溪北岸的支流之一,源自雪山山脈,流至拳頭母山附近,一路往東奔流而下,溪水強勁,衝入蘭陽溪,有「破向東邊」(破東)的氣勢,所以被稱為「破礑溪」。河口附近的山谷就被稱為「破礑坑」。

日治時代日本人進入宜蘭山區砍伐樟樹,製造樟腦,沿山設置腦寮,這裡設有第九座腦寮,因此被稱「九寮」,破礑溪因此又被稱為「九寮溪」。

九寮溪自然步道原是泰雅族的古道,日治時代的《台灣蕃地地圖》(19071916)即清楚繪出這條泰雅族的社路,溯九寮溪而上,翻越中嶺山之後,古道循著哈盆溪,通往今日烏來的福山。後來日本人將這條泰雅族社路闢建為中嶺警備道,而路線稍有修正,由福山越過中嶺山後,不走往九寮溪,路線略為北偏,通往崙埤仔(註:今日大同鄉公所附近)。中嶺警備道闢建於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所推動的「五年理蕃計畫」(19101915)期間。九寮溪步道,也是一條百年歷史古道。

前言今春天氣詭侷除了乍暖還寒另有種欲雨未暢的沉悶,全台枯涸限水在眉睫,好不容易盼到雨來,卻又惦記著什麼﹗果不其然連續多日綿綿雨絲,4/12古道班出勤人數破天荒低迷,然讓人喜出望外的是當車行穿越雪隧後,迎接我們的是蘭陽平原綠意連綿,初透的陽光居於清草平原最深處,引起一陣歡呼…..

今日行程0630李科永圖書館→0930大型停車場,整裝出發→0940進入管制哨→0950泰雅展示中心→最後商家咖啡店,約1K處→1005民俗植物園→1015九寮溪步道全長1.8K起登點→1025「躍崖棧道」→1035大型休息區→1045「篤農橋」→1050「豁雲橋」→11001K附近的巴尬吊橋→1110「臨瀑橋」→1115「九寮溪瀑布」11301150九寮溪步道全長1.8K起登點溪谷午餐13151415停車場→1440員山鄉望龍埤15401800李科永圖書館

0630 頭份李科永圖書館出發

0730 於木柵系統尚未進入國道5,即開始塞車,連續假日雪隧必塞已然了解。

0755抵頭城交流道,進入宜蘭縣。

0800於羅東交流道下,接台7丙→羅東市區→三星鄉→泰雅大橋接台7101K處,進入大同鄉,即為九寮溪步道入口。

0930抵大型停車場,整裝出發。

0936進入管制哨,由此進入九寮溪步道登山口,需行約1K柏油路,連日下雨今日終趨緩,無風無雨也無晴,天氣怡人。

0940入口處有一意象圖標示及美麗拱橋,跨越九寮溪,溪水湍急,向東流去。看著流逝的水,此情此景惹人春愁,如何宣洩這滿溢的感傷,是風雨過後故人歸?亦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0950泰雅展示中心。

0954最後商家咖啡店,約1K處。有指標直行往戈霸瀑布3040M

0956叉路。實為殊途同歸之路徑,取右去左回。

0958經過民俗植物園,續行碎石路。

奼紫焉紅哪堪春將逝,最苦往事不能忘,浮萍雖各西東,今有你有我且把春留住。

↑美女如雲 明眸皓齒 人人憐愛           ↓三守隊:紅顏禍水之說,終得豁然開朗。

1006叉路左可離開碎石路,進入林蔭步道,我們沿九寮溪續行(往戈霸瀑布2440M)九寮溪步道全長1.8K起登點。

1024九寮溪步道全長1.8公里,一進入步道,即見景致不凡。木棧道一邊緊依山壁,另一邊俯臨溪水,這個路段名為「躍崖棧道」,但見溪流由遠而來,水波激石,潮來又潮往,天涯繞無窮

1026 九寮溪步道指示圖,為一大型休息區。

九寮溪,泰雅族人稱為「戈霸溪」,是蘭陽溪北岸的支流之一,源自雪山山脈,流至拳頭母山附近,一路往東奔流而下,溪水強勁,衝入蘭陽溪,有「破向東邊」(破東)的氣勢,所以被稱為「破礑溪」。河口附近的山谷就被稱為「破礑坑」。日治時代日本人進入宜蘭山區砍伐樟樹,製造樟腦,沿山設置腦寮,這裡設有第九座腦寮,因此被稱「九寮」,破礑溪因此又被稱為「九寮溪」。

1027稍往前有一昔日彈藥庫遺址,這裡原是日治時代「理蕃」及伐樟製腦時期的房舍遺跡;台灣光復後,政府曾利用這處遺址存放炸山開路的火藥。

1028續行不久,即遇一座橋樑,名為「篤農橋」,越溪至九寮溪左岸。

1030遇一座「豁雲橋」,再次越溪回到右岸,橋上都景色可觀,溪水淙淙,山林鬱鬱。過豁雲橋後,沿著溪岸蜿蜒而行,古道寬闊平緩,森林蓊鬱,有不少鳥巢蕨攀附於樹幹,樹上叢叢綠巢,景觀原始自然。

1042續行即來到里程1K附近的巴尬吊橋。「巴尬」(Pa Gah),是泰雅族語,是木背架的意思。據說有一位泰雅族獵人來到此地巡視陷阱時,發現有水鹿陷入其中,於是歡喜製作木背架,準備將獵物揹回部落。背架快做好時,水鹿卻掙脫逃走,獵人空歡喜一場。於是族人便戲稱這個地方為「巴尬」。

1055哈隘吊橋,再次越溪。哈隘吊橋為木板橋身,走來平穩。

1058過橋後,續走一段溪岸棧道,又遇一座美麗拱橋,名為「臨瀑橋」。行至此已聽聞溪瀑聲音

一路走來,總遇五座橋,篤農、豁雲、巴尬、哈隘、臨瀑,每次越溪,橋上風光美不勝收橋下溪水湍急成流瀑向遠方流去如逝水年華不復返

1101過溪後不遠,即抵達步道終點的觀景平台,戈霸瀑布從溪對岸崖頂奔騰而下。導覽資料寫戈霸瀑布高50公尺,實際目測約約三、四層樓高,約15公尺,由於水量豐沛,氣勢可觀。 戈霸瀑布,舊稱「九寮溪瀑布」,又稱「玉蘭瀑布」,現在正式稱為「戈霸瀑布」。

懸泉飛瀑,沖激出GABA...GABA...,的天籟之音。這就是戈霸瀑布的由來。戈霸飛瀑滴落擊石的聲音

那一年你、我在:九寮溪自然步道.戈霸瀑布--宜蘭最水的步道。

114原路折返

1122巴尬吊橋的橋面是以堅固的繩索編成,索橋狹窄,只能單向通行,走巴尬吊橋,如走空中鋼索,上下晃動,左右搖擺,相當刺激有趣。大家童心大開漫步吊橋上,開心拍照。

蝶兒蝶兒滿天飛,蝴蝶戀花美,花卻隨春去春回。

1150返回步道1.8K啟登點午餐。在此午餐,溪水濤聲悅耳,多了一份涼意與放慢腳步的愜意。綠樹成蔭,白雲悠然飄過,溪水聆聽著人們的嘻戲歡樂聲,春風已綠,暖流助長,滿山谷、溪流間綠意綿延深遠,望伊人身影依舊在,往事一片空寂,就如同溪水向東流逝,不復記憶追思,讓他輕過……..1315

溪邊午餐多麼愜意引人快活,然是因為人少了?亦是流水惹人傷?不忍逝水年華去。

1415返回登山口,上車前往位於員山鄉湖山國小後方的望龍埤。

1438「望龍埤」又名軟埤,位在宜蘭縣員山鄉枕山村湖山國小後處。

宜蘭員山枕山村,早在數百多年前即因為地形山洪爆發、土石沖刷,在目前大礁溪山麓,自然行成一座湖泊,面積約四至五公頃;因該湖屬於山中湖泊,海拔較高,湖水水位是隨著雨水量升降,因此湖中水量與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地方耆老則依「風從虎」、「雲從龍」之古諺,而取該湖名為「望龍」,祈求雲雨滋生,造福蒼生。

↑望龍埤寬廣湖面         ↓連結岸邊與島嶼的九曲橋

碧綠的湖中有座小島,島上建置一座涼亭,名為「望龍亭」,坐在亭裡感受涼風輕拂,是炎夏裡最佳的享受,別有一番詩意。環繞望龍埤四周的環湖步道,及通往山頂的登山步道,沁涼舒適,適合全家大小健行休閒的好去處,步道沿途視野極佳,高處可俯瞰望龍埤的美貌,還有徐徐微風吹拂,讓人心曠神宜,流連忘返。

欲離去之際,光明、莉貞傾囊將阿伯的金桔採買一空,老者笑開懷﹗

1815返回李科永圖書館。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