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望角:這裡的地名為「崎頂」,與竹南的崎頂同名。「崎」為斜坡的意思,這裡是昔日海線南北交通必經之處,因坡度頗大,山頂處就被稱為「崎頂」,在山坳背風處形成崎頂聚落。

半天寮的海拔其實並不高,只是矗立於海岸,海水襯托,海天映照,山勢便顯得不凡。戒嚴時期,半天寮有海防部隊的駐守,設有碉堡陣地,屬於軍事要地,禁止民眾進入。解嚴後,警備總部裁撤,海防部隊撤走,這裡設立了風力發電站,也成為觀光景點,而被稱為「好望角」。舊時的軍事碉堡都已封閉,或改造為觀景平台,以供遊客眺覽附近的山海美景。

早期漁船航行海上,即將進入公司寮港(龍港)時,望見此地海岸突出的丘陵台地,彷彿半天高,而山頂有農民搭建的屋寮,因此稱為「半天寮」。

後龍好望角位處濱海山丘制高點,居高臨下所望去的數拾公里港灣之美以及潮起、潮落、白浪滔滔一望無際的海洋,更有「日出」、「日落」之美,尤以「好望角觀日落」更為壯觀迷人。

好望角的古蹟文化為平埔族所遺的傳統捕漁方式-石滬,距今已有數百年之久,深具歷史與教育意義。

好望角下方還有「海角樂園」,為垃圾場綠化美化轉型建置的休憩園區,在此欣賞發電風車很有臨場的美感。

今日原來行程為司馬限林道登東洗水山下了近一星期的雨一則喜終於一解全台各地乾涸,一則憂假日古道班課程如何是好?行之有年,似乎風雨無阻成了古道班不變型態,如何兼顧安全、地點、交通應變都需先安排妥,直至前一晚雨勢漸大,新聞報導南庄神仙谷落石砸重汽車,其畫面令人怵目驚心,遂決定更改行程,或許此決策或多或少影響同學出席意願,但是天公不作美,且司馬限林道身處深山,路途遙遠,天雨路滑,不安全因素多,不敢貿然前往。雖風強雨大,仍然有28位同學出席,共分成7部車前往海線之後龍好望角、通宵神社,虎頭山。

甫抵達好望角停車場,雨勢正大,不知是否該前進,有二處當地菜農不畏風雨來襲,依然出來擺攤賣菜,還叮嚀我們要小心行走,給了我們風雨生信心。

循著階梯步道下行至叉路,左舊鐵道不取,先取直行往觀景台。鑑哥不畏風雨為我們捕捉活動花絮,鑑哥的付出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感謝你。

茫茫灰濛的天空,雨絲不斷的下著,風車兀自轉動著,而我們走在一起。

選取瀏覽相片時,發現為什麼雨中的你、妳,笑得特別開心?雨中作樂樂無窮?

↑佔衛兵哨的:永貴   ↓大家平安快樂:月珍。

↑著新裝的:來玉   ↓賢淑典雅的:麗君。

↑笑容可掬的:珍萍   ↓斯文有禮的:振益。

雨忽大忽小,行人匆匆過;雨水成河流,淤泥身上濺。

 

隧道前的右側有小徑,通往上方的小平台,平台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刻寫「過港貝化石層」,背面刻有「古蹟依法保存不得濫墾」。這是苗栗縣政府於民國44年(1955)所立的石碑。旁邊的山壁,可以發現零星的貝化石遺跡。

這裡的三座鐵路隧道,建造於日治時代大正11年(1922),這一年,縱貫鐵路海線正式通車。海線鐵路的興建反映了當時台灣經濟逐漸繁榮,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舊有縱貫鐵路(山線)面臨運輸瓶頸,因此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海岸線鐵路。闢建鐵路,挖掘隧道時,才發現了過港貝化石層。1970年代,縱貫線開始進行全線的電氣化工程,以因應日益成長的客貨運輸量,路線亦有所修正,民國62年(1973),這三座舊隧道因此而走入了歷史。

裸露的山壁挾雜著無數的貝殼化石,都屬於淺海的各種貝類,其中以海扇貝最多。過港的貝化石層約形成於一百萬至六百萬年前,顯示當時這塊山丘位於淺海中,如今則距離海岸線遠達0.5公里,見證了台灣陸地隆升的演變史。山壁很明顯的分為數層,像相疊的三明治,色澤各不同,分屬於不同的地質年代。

走完三座舊鐵道後,不走原路回,折返至第一座鐵道隧道口取右走產業道路,可完成O行一圈。

崎頂山:又稱半天寮山海拔97m,三等三角點149號。

欲離去前,再回眸一次後龍好望角全景區,因雨空無一人造訪。

「通霄神社」位於苗栗縣的虎頭山公園內,是通霄最著名的歷史古蹟,也是台灣少數的日式神明建築,該神社建造於昭和12(西元1937),位於台灣西部濱海的縱貫公路上,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下時,曾駐紮於通霄,地方人士建造「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以紀念此事。後來促成了通霄神社的建立。

通霄神社建造完成於昭和12年(1937),主祀天照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鼓勵「一庄一街一神社」,在台灣各地建造日本神社。當時的苗栗郡,除了通霄之外,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三義)庄、四湖(西湖)庄都紛紛設立了日本神社。戰後,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多遭受到破壞拆毀,北台灣僅有桃園神社保存最為完整,其次就屬通霄神社了。

現存的「通霄神社」,主殿、幣殿、拜殿、社務所、參道、鳥居的社域格局依舊存在,惟主殿、幣殿已遭受到拆毀,僅存基台。其中"拜殿"在戰後被修改成"中國傳統閩南式"的燕翹脊屋頂,並且改為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而"拜殿"前參道的兩側有日式石燈籠,顏色新舊不一,部分是當年的舊物、部分是殘存的基座加上重鑄的石燈籠,雖然石燈籠與鳥居石柱上的"昭和"紀元已被抹去,但四周的環境仍可讓人感受到日本神社的氛圍。

「通霄神社」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走在殿前的參道上,讓人彷彿置身在日本神社,很悠閒、很有古意。逛完神社之後,您還可繼續往虎頭山的山頂走,在山頂視野非常的棒,可眺望通霄外海的海潮波瀾,相當值得一遊。

通霄,舊名「吞霄」,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吞霄」(Tonsuyan)社的居住地,日據時代改為今名。通霄設庄,屬於新竹州苗栗郡。

通霄位於台灣西部濱海的縱貫公路上,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下時,曾駐紮於通霄,地方人士建造「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以紀念此事。後來促成了通霄神社的建立。

通霄神社建造完成於昭和12年(1937),主祀天照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鼓勵「一庄一街一神社」,在台灣各地建造日本神社。當時的苗栗郡,除了通霄之外,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三義)庄、四湖(西湖)庄都紛紛設立了日本神社。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多遭破壞拆毀,北台灣僅有桃園神社保存最為完整,其次就屬通霄神社了。

社務所下方的參道旁,另有一棟日式建築,是昔日神社休憩所,則因缺乏維護,瓦敗窗壞,已殘破荒廢,給人一種歷史滄桑的悲涼之感。

《苗栗縣志》形容虎頭山:「形如猛虎昂首長嘯,直立海濱,睥睨海洋。」因此,虎頭山也是海防要地。日據時代虎頭山曾設置要塞,台灣光復後,國軍亦長期駐守此地,直到民國89年(2000)才撤離。這座紀念碑的造型,是如一門船艦巨砲,砲口向天,而砲管旁則有一個鐵鑄船錨,很有海軍味,具體傳達了這是一座紀念海戰勝利的紀念碑。

虎頭山山頂設有二等及三等三角點基石各一顆,標高93公尺,並設有展望亭,供遊客遊憩眺覽風景。虎頭山,又名「旗山」,舊稱「虎嶼」,可眺望通霄外海的海潮波瀾,昔有「虎嶼觀潮」的美名,被地方詩人墨客列為通霄第一勝景,山頂有一座日俄戰爭紀念碑的遺跡。

台灣光復後,這座日俄戰爭紀念碑被駐守於虎頭山的國軍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原有的刻字被以水泥抹去,重新刻字漆色,不過「紀念碑」這三個字卻寫成了「紀念埤」(埤,指池塘之意)。

謝謝鑑哥彥澄弘昇老師為我們留下美好活動的花絮更感謝光明廣哥在大雨滂沱的正午時分提供場地讓本班同學午餐與聯誼風雨過後風平浪靜雨過天晴大家平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