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富野古道:位於阿里山鄉,由新中橫公路「自忠」入口至「特富野」,全長 6.32 公里,早期為北鄒族人之舊獵徑,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伐運阿里山地區蘊藏豐富的紅檜、扁柏,便沿此古道闢築鐵道(舊水山線鐵道),至今仍保留許多鐵道遺跡

兒玉山:又稱自忠山H2588M,大正六年營林所基樁、山字森林三角點。大正六年營林局官有林境界標第四號。該山名在日殖時代紀念為兒玉源太郎總督,命為兒玉山。台灣光復後,前總統蔣中正先生將兒玉山改為自忠山,以紀念我國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          

東水山:又稱水山 H2611M 三等三角點No.4144號,是曾文溪流域的最高峰

水山:又被稱為東水山西峰,標高2639公尺,無基石。因無立基石,故被立有三角點的基點峰搶盡風頭。

行程計劃:特富野古道入口-->兒玉山-->東水山-->東水山西峰-->特富野古道2.7K-->特富野古道約3.7K -->特富野古道入口0K

0530李科永圖書館準時出發

0700南投休息站,大家活動筋骨。

1005抵台1896.5K為特富野古道入口,下車整裝,往前約30公尺有公廁。

自忠檢查哨,早期曾是森林鐵路林場支線的重要驛站

1010團拍後進入古道。入口有【0K】木樁指標;自忠→特富野越嶺古道,古道東端自忠入口。特富野古道(介於塔塔加與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之間,從阿里山自忠起(海拔2200m)全長6.32km

1013前進60公尺左岔路,可見左側綁有路條此為兒玉山、東水山登山口,前續沿古道往達邦;取左上往兒玉山



途經杉林小徑,時而之字上行,行於人造林爬升山徑,空氣清新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1026通過廢棄山葵園,類梯田,未見山葵。






1047初見稀疏箭竹,路況不錯,循路條續上。






1110小平台岔路,有小樹洞;見有往自忠山15分右往東水山45分標示

1112先取左上穿越箭竹林往兒玉山。



1124兒玉山基點【又稱自忠山H2588M,大正六年營林所「官有林境界標第四號」基樁、山字森林三角點】涼風習習送爽,讓人流連忘返,大家一一拍登頂照就是開心捨不得離去。





兒玉山又稱為自忠山,位處南投信義鄉與嘉義阿里山鄉交界處,海拔高2588公尺,山頂除了有顆山字森林三角點外,還有一顆日據時代大正六年營林局所設的「官有林境界標第四號」基石。山頂展望不錯,南側的東水山最為醒目,天氣好時東側可眺望玉山群峰

1135拍照畢,原路回,視野享受心情愉悅。

1145回抵小平台岔路口,在此午餐

1230續取往東水山約45分,穿越箭竹隧道。

1311松針平台、腹地頗大,原生種杜鵑林,寧靜怡人伴隨鳥聲青翠動聽,一切顯得如此美好。

1313東水山基點前岔,左往北霞山約2~3小時;取右往東水山基點約20公尺。

1314東水山基點【又稱水山 H2611M 三等三角點No.4144號】,四周箭竹圍繞、無展望



1320拍照後取左小穿箭竹下往特富野古道。

1326陡下坡。


1328箭竹林後陡坡上升一小段。


1333崩地,沿稜右而行,小心通過。


1344東水山西峰【H2609M 無基石】為『曾文水庫水文觀測站』。







1352取右沿步道下稜。







1411沿途多造型獨特的枯木雖早已枯槁仍然受大家青睞紛紛拍照











1434抵昔日明顯木棧步道取左。




1442繼續陡下坡,已看到下方特富野古道。



1450抵【特富野古道2.7K】,右回古道自忠0K處;先取左沿舊鐵道漫步杉林中。

踩在舊時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片茂密的山林曾經是鄒族的古道。日據時期,台灣紅檜誘使日本人到此闢建鐵路。




古木參天,陽光穿透林間晒下美麗光影,長長的鐵道曾經運送伐木而出,時光飛逝,今只能懷想那曾經的盛世,走在其間心思不禁隨之飛入久遠的年代。




特富野古道為步道、鐵軌、橋樑三者接替,前半段至3.7K為平緩的杉木林,後半段則為下降4442階的步道。


行走在檜木橋樑的鐵軌上,讓人有墜入時光隧道的感覺;水山支線鐵道依稀可見當時森林鐵路穿梭林間的遺跡。



1518【特富野古道3.7K】此亦舊鐵道終點;前續往古道達邦端、梯子板山(5.8K處)依稀處處可見歷史的傷慟,杉木林間僅剩根部的紅檜樹頭橫陳




15233.7K處原路折返。







特富野古道前段3.7公里是以水山支線舊鐵道整修而成


1544步道2.3K處小橋旁小瀑布,規模雖小,但因近日雨量持續豐沛,形成有三層飛瀑。





優美的特富野古道路,眾家美女爭相曲鏡入影來。


1607古道1.2K抵達第一座涼亭,涼亭前叉路,直行為步道,右側有山友走出來的捷徑,左右皆可行。



1630返抵特富野古道入口處


1640上車前往上東埔

1830出遊雀躍的心,哪堪片片飛絮弄晚,濛濛殘雨攏晴,一行人屋內飲酒,管它明日是風是雨,把那閒愁輕拋,及時行樂也﹗

2000雨停了酒微醺之際一行人步行道上東埔停車場月亮出來了星星也奮力突破雲層露出了亮光一閃一閃地告訴我們.…...明天許給大家一個晴天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通:北二高北上於16 K南港系統交流道下,銜接國道5號於4 K處石碇交流道下,再左轉銜接106線公路→雙溪口T字路(約48.5K處)左轉續行106線往平溪、十分寮方向…

平溪有三尖,分別是石筍尖、薯榔尖、峰頭尖,顧名思義, 皆以峰尖崖陡奇險聞名於山界。

薯榔尖(平溪富士山):標高 622公尺 野牛4號基石 (平溪汐止交界)

石筍尖(皇帝椅山):標高520公尺 無基點 (平溪汐止交界)

三坑山(赫山):標高472公尺 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平溪鄉)

0530頭份交流道接小古。

 

0650106線里程牌59K(一坑口公車站牌之前),一坑橋橋頭之前左轉經過師功橋(橋名已經斑落)後岔路左轉,共行約250公尺抵溪邊小橋路底停車整裝(電桿菁桐幹20分低)

一坑登山口


0653沿右側溪邊欄杆步道走

0700三方向欄杆岔路處,此處有公單位的導覽圖一面(藍天隊指示牌:續沿溪行往越嶺耳空龜山、一坑古道、石底觀音越嶺、作內埤內古道等,不取)

0702右入山徑,陡上瘦稜多處陡峭處都有拉繩貼心設計,沿途都是瘦稜而行。



0738取右腰繞。



0754一路陡升終抵達薯榔尖,山頂有中華山岳野牛隊設置的4號基石一座,及中華民國國旗在旗杆上飄揚!休息吃水果


站在薯榔尖三角基點處,可遙望菁桐坑和其南方的峰頭尖連峰,視野相當不錯;眺望石筍尖、俯瞰菁桐社區聚落,眺望中央尖,峰頭尖連稜、耳空龜山、四分尾山等


薯榔尖、石筍尖及峰頭尖為平溪三尖,是北部山友假日經常登門拜訪的郊山。薯榔尖與石筍尖相隔著一個小山谷,都是姜子寮山列之稜突起的山頭,位在菁桐坑之西北的薯榔尖,為三尖之首,因其山形似富士山,因此也被稱平溪富士山。

0805左行(北)往耳空龜山不取,取右(東)下石階梯步道,之字繞行而下…






0839岔路,右下(南)二坑口站、不取;取左直行



0843岔路,直行往磐石嶺、汐平公路﹔取右下往菁桐。

↓此路不取



0847接到柏油路面路底處為一民宅,右下約10公尺。


0849再左接上石筍尖石階步道800M

0906石階步道停止,拉繩陡上山徑…





0917抵山腰處、石筍尖岔路,右往菁桐1.2K,取左陡上6分。





0925石筍尖,標高520公尺。山頂處有一天然形成的石椅,被稱為「皇帝椅」。因此石筍尖又被稱為 「皇帝椅山 」。山頂為一巨大裸岩,登頂眺望,視野極佳,而360度環繞眼界所及,皆是綿延山峰, 人稱平溪山川壯麗,今日親見,確如所聞。

石筍尖之所以被稱此名,是因為由三坑山山頂或嶺腳滴水觀音停車場遠望看來,其山形如豎立之竹筍的原因,由菁桐平溪國中看如同無敵鐵金剛。

 

除此之外,石筍尖又因看起來像皇帝座椅,而也被取了個「皇帝椅山」的名字。其山勢險峻、陡峭,山頭展望極佳,南面眺望平溪地區、菁桐地區,眺望峰頭連稜及隔壁的薯榔尖、盤石嶺、石硿大崙等,石筍尖有全方位的展望。

0936原路回,右有一大石壁陡下應可前往三坑山。


0944回到岔路,左轉沿山腰行。


0946石壁瘦稜。






1000接到石板步道



1014岔路﹔取左前(北)入林,往三坑山1.1K(右後方石板步道出菁桐車站…)


1017過溪後取左上行,右往菁桐出口(回程再取)






1023拉繩陡坡。


1044稜線上岔路(藍天隊指示牌:左往汐平公路福德祠約60分,回頭走往石筍尖、菁桐、平溪),指示牌:右往三坑山約10



1054攻頂三坑山,又名赫山,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山頭腹地狹窄,三面懸崖,基石埋在兩顆大石之間;由樹林間眺望走過的薯榔尖、石筍尖之所以被稱此名,是因為由三坑山山頂或嶺腳滴水觀音停車場遠望看來,其山形如豎立之竹筍的原因。休息午餐。

1114原路下山



1118回到1014岔路處,拉繩陡下。


1139回到(1017處)不過溪,沿左前石階步道緩下。




1144路左有一關閉地送子觀音洞?有一寬廣休息區。


1147民宅處,取右石階下。


1151土地公廟指標:後岔往汐平公路1.5公里;取左續石階步道緩下,往東入口約500公尺。




1154有應公廟。




1200民宅25號。


1201菁桐小鐵軌處,取右往菁桐500M

1203鐵軌處右轉柏油路往菁桐老街方向…





位於平溪鐵路起點亦是終點的菁桐站,從前多為野生菁桐樹,因而稱為『菁桐』。是所有車站中保留往日樣式最具古風的地方,日式古風木製建築、礦場舊跡,站內有古樸的鐵道機具,是平溪地區最典型的礦業聚落,因台陽礦業公司所屬的石底煤礦與菁桐煤礦的大小坑口陸續開發,以及平溪鐵路完成使聚落脫離農業型態轉型為礦業聚落。


1211菁桐老街吃枝仔冰解暑,吃香腸。



1228自台2丙線通車後,人潮皆往十分,菁桐老街已不復見昔日人潮如湧,出 106線【平菁橋】橋頭,(約10660.4K處)右轉踢106線公路往石碇方向…大太陽下還要踢約1.4公里大馬路到一坑橋取車。


1233經過二坑登山口(106線約60.1K)。

1235經過60K處先生和小古說他們回區一坑開車,我在公車亭裡避暑遮陽。


1300上車回程。

 

1450返回家裡。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霞喀羅古道:霞喀羅古道約在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所開築,又稱石鹿古道,位在新竹縣南端被稱為後山的區域,蜿蜓在霞喀羅大山 北端的林間谷地中,橫跨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與尖石鄉的秀巒之間,豐富的歷史人文、美麗的山林風光,深秋時的楓紅,都吸引無數山友前往欣賞,是昔日兩地泰雅族人往來的一條社路。

霞喀羅古道,全線縱走約22-23k,位在新竹縣南端,被稱為後山的區域,蜿蜓在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北端的林間谷地中,橫跨五峰鄉與尖石鄉。霞喀羅國家步道是依循日治時期「鹿場連嶺古道系統」中,「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路線規劃而成。沿線的日本警官駐在所遺址,密度為台灣全島最高。目前除白石駐在所尚稱完整外,餘均成廢墟。

「霞喀羅」(Syakaro),是一座山、一條溪、一支泰雅部族的名字。Syakaro一詞,在泰雅族語是「烏心石」的意思,因為這片頭前溪的上游流域盛產這種材質堅硬的樹木,約在250年前有一支泰雅族人從尖石鄉遷入當地,便以此為棲身之地,並用來為部族命名。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討伐附近的泰雅族人,沿著古道進入山區後,在沿線設立砲台和派出所並修築戰備道路,以監控泰雅族人的行動。光復後,成為林務局的造林及伐木道路。民國九十一年,政府推動「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計劃」,選定霞喀羅古道做為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起自清泉的石鹿,迄於秀巒的養老,全長23公里,共經過田村台、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馬鞍、武神、栗園等10座駐在所。

霞喀羅古道分為[養老段]及[清泉段],此行由清泉段石鹿入口起登由養老段出,完成縱走。

0530 頭份李科永圖書館準時出發

0720清泉張學良故居。0730

 

0810登山口前約500M,下車讓中巴迴轉。

霞喀羅國家步道,西起五峰鄉的清泉部落石鹿登山入口,東端出口是是尖石鄉秀巒村養老登山口,兩地都是以野溪溫泉聞名,兩端登山口都可以從部落開車循產業道路抵達。




0822 石鹿登山口團拍後,0k起點。古道路況算不錯,每0.5k都有設一支哩程碼椿

今日的霞喀羅古道異常熱鬧好幾個登山團體清泉登山口盡是人潮

0830小緩上坡,兩旁是高聳筆直的台灣柳杉林。


0841羅山林道岔路1k。左有一登山口往高橋山、民都有山,往前有木製洗手間,可往羅山林道。

0846 1.2K「田村台警察官吏駐在所」建於日治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當時日人稱此地為木喀拉卡高地,警力設置約26人。木造建物已損毀,目前仍可見大門坡道、砲台遺址、夯土牆和部分石階。



0903通過2K後來到崩塌處,沿途雖有幾處倒木路段,稍微爬一下都可跨越通過隊伍在此休息


0925 <2.5K>階梯緩陡上小上及木圓枕陡上,還好不到十公尺即緩急下,右側有很好的山稜線景觀,山頂可看見遠方的樂山基地。



0936通過崩塌地段,接回古道,續行往石鹿大山。




0945霞喀羅大山的登山口位於霞喀羅古道清泉端古道入口3公里 處,由此處登山爬昇220公尺 ,來回約1.5小時左右。不取



09554K處路邊岩壁有水源。

0946續行古道,平緩寧靜、只有鳥聲清唱、我們開心的笑語聲,即使是互虧打趣的言詞,也是心有靈犀、無傷大雅的。



10174.9K左有一岔路往霞山200分鐘。

1040楢山駐在所遺址,6.4k1045


1056 7K崩塌地。

1118 8K,步道重新全線開放,各種崩塌地段設橋貨架繩,安全無虞。







1138繩索吊橋9K


1149下切崩塌地因連日有雨溪水充沛謝謝景茂兄和鳳兄協助鋪石頭讓大家輕易過河後再緩升。

1208薩克亞金溪支流,有水源, (有的山友一日縱走是在此裝水至白石駐在所午餐)10.2k


1212霞喀羅吊橋。

白石駐在所共有4間可供宿40

1225白石駐在所遺址,11.8k。養老出口没接駁車的山友必須在這兒折返。駐在所建構尚稱完整,所以常有山友在此紮營過夜。此處也是霞客羅古道「清泉段」與「養老段」的分界線。過後就是一路緩下了。




1305餐畢團拍後繼續往養老段出口出發。此1.2K沿之字緩坡陡下300M抵白石吊橋。

 

白石駐在所遺址是霞客羅古道「清泉段」與「養老段」的分界線。過後就是一路緩下了。


1337白石吊橋,13k。橋下的峽谷景色很有看頭。始建於日據大正十年,橋長一百四十五公尺,落差九十公尺。


橫跨薩克亞金溪,兩岸峭壁燐的,俯瞰湍急溪水,在巨大岩石間激起白色水花,景象壯觀具震撼力 ,目前仍維護的很好。

1345過橋就是一個急下切的階梯路段。

1353 13.5K古道大坍塌處,高繞要陡上攀爬二段80公尺約100層的木梯,是出發後唯一會喘的地方。


1406經木橋再陡上,上至峰頂再急下切4分鐘接回古道14.5K

1420武神駐在所。



1421再次下切溪谷後接回林道。


1446古道16.3K木橋,右上方通往布奴加里山。不取續行古道


1454過橋下切坍方後進入漂亮的孟宗竹林。


151017K馬鞍駐在所休息團拍後開始下雨雨勢頗大告訴山友開放自由行往養老登山口

1555 21K大崩壁(因下雨手機收起有一小段路沒拍照

1616 返回養老登山口。

1620養老登山口,22k。結束步道全程。

1705最後人員抵達。

1715上車回程。

2010返回竹南新龍餐廳慶功宴。

衡量自己本身的能力在哪,不要騙自己,不要騙那座山。

相遇或擦身而過,曾經經歷過。

在精疲力盡裡,除了成就感外,感受生命如此生動。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隆嶼,又稱基隆島,是位於台灣東北方的東海海域之島嶼,古稱雞籠嶼、雞籠杙,與和平島直線距離約3.3公里、基隆港口距離約4公里。其為無人島,行政區屬基隆市中正區。由於孤懸海上,故成為基隆與北海岸地區明顯的自然地標,現亦開放登島觀光。

聳立於基隆港外,為日治時期基隆八景之一,稱為「杙峰聳翠」,基隆仕紳許梓桑有詩吟詠:「萬人星羅繞杙峰,杙峰不與眾山同,孤高千仞凌霄漢,一望蒼茫鎮海東。」

早上0630從頭份李科永圖書館出發0815抵達基隆港乘船中心報到逐一核對人員後開始登船


碼頭可見豪華客輪停靠,暑假期間應該是出遊的高峰期。




基隆嶼過去由於軍事管制因素並未對外開放,2001年才正式開放登島觀光,目前可由碧砂漁港與基隆火車站前小艇碼頭登船前往。

船長先行讓我們繞島一周,我選擇船首,偶而風浪大海水拍打,濺濕了衣服,仍然覺得有趣,基隆嶼我來了。

從基隆碼頭坐船到基隆嶼約30分鐘,沿途船東還會導覽基隆港。

從基隆港出發往基隆嶼約莫30分鐘時間,看著基隆嶼越來越大,就知道自己離不受拘束的基隆嶼越來越近了。

附近的海域也是基隆外海有名的磯釣場,盛產白帶魚、鎖管等豐富漁產,每到入夜之後,可見一艘艘的海釣船停泊在基隆嶼附近,也是基隆嶼晚上美麗的另一面。


東北─西南長約960公尺,寬約400公尺,面積約24公頃,島上最高海拔為182公尺,狀如鯨魚。與棉花嶼、彭佳嶼及花瓶嶼並為基隆外海四個火山島嶼,四周皆為峭壁,幾無平地,多見海蝕洞穴與岩礁


八爪洞,把鏡頭拉近,真的非常神似。

本島是由角閃石、黑雲母、石英、安山岩所構成








日治時期遺留之「楠田上等兵殉職碑」,用以紀念因工事殉職兵士。

基隆嶼上有官兵駐守,並配有發電機,島上手機收訊非常良好

這幅圖片,你看出端倪了嗎?一吻情深。


基隆嶼上有唯一的門牌號碼了,成為許多登島人最愛拍照的地方。

多年前,基隆嶼的補給仍然非常困難,必須涉水搬運補給品上岸,後來興建碼頭、直升機停機坪,才有了基本觀光的能量。



天空很藍   海水正藍 而我們在藍色畫布上 任意揮灑最繽紛美麗的色彩



有「台灣龍珠」之稱的基隆嶼周邊大小島礁皆為火山生成,擁有豐富自然景觀與海洋資源。

基隆嶼在尚未開放登島觀光前,只有少數漁民在作業後於島上短暫休息,並由漁民自行於島上山壁岩洞中,設置簡易土地公祠,為基隆嶼島上唯一的民眾信仰場所祠內的壁虎蛋。

觀音洞       輕輕的       靜靜的       許下只有大海知道的秘密 我曾經來過






基隆嶼全島並無電力供應,所以該燈塔所需電力現由太陽能發電,通往燈塔的登山步道,係沿山壁闢設,十分陡峭,對一般人而言,實為一大挑戰。

逐高梯而上,只是想體會在你的孤獨中,綻放光芒,引導船隻的心境

島上有基隆島燈塔,興建於1980年,採太陽能發電,原歸海關管轄,2013年移撥交通部航港局。


島上遊憩設施以步道和涼亭為主,視野所及,西南面是野柳至鼻頭角的北海岸,東北面則是廣闊的東海。



保持風平浪靜,一貫的優雅自若,迎送之間無風無雨,而海水正藍。

正午12點返回基隆港,遊覽車等候著我們,迎面而來的冷氣,暑氣盡消。

車停靠海科館前停車場,車上用福隆便當,餐後車行駛至八斗子度天宮,由此下車前往忘憂谷。


烈日下走一小段環保公園階梯,便來到了望幽谷的入口。

從入口的石梯俯瞰而下,下方山谷的草坡,就是著名的望幽谷了。


望幽谷,又稱「忘憂谷」,美景能生好心情,但此時日正當中活生生成了烤肉場

身處望幽谷遠處為早上造訪的基隆嶼。


望幽谷稜線步道,海岬峭壁美景。


望幽谷有環狀的稜線及山谷步道,漫步於山谷草地,走於臨崖的稜線,遠眺海天, 俯瞰崖下的海蝕平台豆腐岩,還有雄奇可觀的臨海峭壁。


望幽谷最高點涼亭,陣陣涼風襲面,舒服極了,因為太熱,大家的心已打烊,吹著風,看著海,終於知道妳的名字…….忘憂谷

65高地往前看,可以看到望幽谷呈現綠色的V型,V的中間是大海與海中央的基隆嶼,景色超美。


八斗子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或說早期來此的杜氏族人用八斗米與平埔族人交換土地;或說 最早杜氏族人來此定居,共有八戶,故稱「八杜仔」,「杜」與「斗」閩南語音近, 而演變成為今名。

往基隆方向看去,近處是八斗子漁港,再過去有個拱橋的應該是和平島,後方是基隆的三根大煙囪,遠處是北海岸的野柳半島。

因為沒有遮蔽物,所以來望幽谷一定要記得帶水、做好防曬

望幽谷有環狀的稜線及山谷步道,漫步於山谷草地,走於臨崖的稜線,遠眺海天, 俯瞰崖下的海蝕平台豆腐岩,還有雄奇可觀的臨海峭壁。








望幽谷稜線步道,海岬峭壁美景。



基隆八斗子望幽谷,是看海忘憂的好去處,好拍的海景、迷人的海濱步道

 

接著可往101高地,望幽谷的101高地,擁有270度的無敵海景,整個東北角到基隆到北海岸的海岸線盡收眼底,視野很遼闊,但是因為天氣太炎熱,大家都不想繼續走,往度天宮停車場上車回程。

 

1720回到竹南新龍餐廳晚餐結束今日假期活動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蘭古道分為北路、中路、南路,目前北路經新北市觀光局核准撥下經費,才於107年底完成淡蘭古道 北路二線規劃及淡蘭指標木柱與水泥樁設計、埋設,讓淡蘭古道 北路上下兩線修復完畢,回復歷史風貌。

淡蘭古道中路連絡道最值得推薦是(中坑古道 ),其左線的連綿廢棄梯田草原,係循著清澈中坑溪谷闢出層層遼闊梯田,雖已廢耕但仍有水牛及梯田草原相伴,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觀!

淡蘭古道中路(民道)後段之路線:

虎豹潭 風景區→泰平國小(已廢校)→料角坑古道→料角坑保甲路→北勢坑 古道→三水潭 (雙溪口 福德宮)→灣潭古道 →溪畔古道→烏山越嶺古道 →坪溪古道 →太和山 步道→石空古道→外澳火車站。

淡蘭古道中路(民道)連絡道之路線:

威惠廟→中坑古道 →中坑頭方向碑→枋山坑 古道→英速魔法學院→闊濑古道→三水潭 (雙溪口 福德宮)→接灣潭古道 出外澳。

交通路線:

北二高汐止接一高→大華交流道→接台62線快速道路→台62線暖暖交流道下右轉暖東峽谷方向(台20K)→台24.5K上高架橋進基平隧道→平溪十分下左直行續接台2丙→台2丙約13.2K左轉進入北38鄉道→北38鄉道約9.6K右轉北42鄉道→北42鄉道循威惠廟(29.5K)指標。

0530頭份出發

070438鄉道約9.6K右轉北42鄉道(此橋彎道大巴無法進入


0707抵達威惠廟;柑腳威惠廟位於雙溪區長源里,奉祀開漳聖王,為柑腳地區居民信仰中心,建廟至今已逾百年,廟前牌樓旁有間柑林國小,學校旁戲台的背景是這裡的舊人文活動「煤礦業」。



0716整裝妥後沿廟後方浩浩蕩蕩出發,走「北42道路」(雙柑公路)往「盤山坑」方向走





0733岔路往前續行

0738過橋後取左

0743抵達「中坑古道 出入口」,有立上淡蘭指標柱,右岔柏油產道往盤山坑;取左岔入中坑古道。

0745經「中坑橋」





0751即抵「水尾土地公」,左岔是農家;取右岔步道續行。



0801抵牛欄「左、右線岔」,有新立淡蘭指標柱及導覽圖,前方溪畔有新北觀光局新佇立的木頭牛欄,防止牛群闖越,也是中坑古道「左、右線岔」,右岔溪畔步道是中坑古道 右線;左 過中坑溪入梯田草原是中坑古道 左線;兩線都必須跨越牛欄。



0810過溪即經綠草如茵平坦的「梯田草原」



續行經過「中坑古道淡蘭石柱」

0814再取右踩著水泥小攔沙壩過溪

0815經過右側廢梯田中的「青蛙石」。



0818抵新建之小石砌拱橋


0827之後一路經過碧草如茵的梯田草原,層層的大梯田草原,佔地非常遼闊,爬山以來第一次見到,真是嘆為觀止!




0836抵石厝遺跡,石頭砌造的門柱及門楣依舊在,牆垣只剩殘半,殘垣斷壁的遺跡稱為「中坑古道古早厝地」,大宅牆面砌法是施工困難度較高的「人字砌」,而且因有整理過,遺址明顯又寬大,讓人增添思古悠情。



0842續行,過古厝遺址後,不久進入原始又蓊鬱的樹林中行走



0859沿途古道已整闢非常寬敞好走,上行抵中坑古道 「左、右線岔」,有舊指標,右後岔係中坑古道 東線,也可接盤山坑古道,不取;取直岔中坑古道右線續行。


0901再過牛欄,之後一路陡上,今日全程最陡的一段天氣悶熱有點累





0930抵廢棄的產業道路三岔路,取左往北42 19K



0939路過右側有一枋山坑山路標(0930取右續上山徑,陡上10分中坑頭鞍部,取右7分可接此)取直行往北豹子廚山。

1003抵北42道路19.5K,取左


1014經北42 20K,抵北豹子廚山登山口,取左入山徑

1027抵北豹子廚山,又名「憨仔坑山,標高627公尺,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拍照後原路下山。

1035回抵登山口後續行

1036經北42 20.5K迎賓大茶壺,在此休息20

1057續往前20公尺取左入山徑


1104接北42取左後看到路調取右進入,有一保安林界石柱,接淡蘭古路中段


往崩山坑古道風空口鞍部(約60分)、柑腳山(約50分),左有一石砌的黃德宮






1122叉路,右往憨仔坑、料角坑;取直往柑腳山(約25分)、崩山坑-虎豹潭鞍部


1128叉路,右往保成坑,續往柑腳山約10分,平緩的山腰徑


1132叉路,直行往風口(約50分)、越嶺鞍部;取左前往柑腳山,轉為登山徑。


1140抵柑腳山,標高615公尺,有一顆1150號二等三角點基石,另有一顆「雙溪水源保護區界10」水泥基石,無視野。在此休息20


1200午餐後取前續行

1205風口岔路取左,之後沿路出現在淡蘭古道上常見僅存於全世界極少數地區的珍稀蕨類植物「雙扇蕨」,但廣泛分布在淡蘭古道森林,其二叉分枝的生長模式具二至四億年前古老蕨類植物之特徵,於侏儸紀時代之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可說是蕨類中的活化石;目前新北市政府已將雙扇蕨作為淡蘭古道國際識別及指引標誌,象徵淡蘭古道在地球發展生命演化之意義。

1211岔路取右


1219取左,路平緩




1232抵竹叢空地四岔路口,直前為古道續行,往「崩山坑古道、柑腳威惠廟約90分」,來路往「柑腳山、風空口鞍部、東柑腳山、越嶺虎豹潭、泰平」;右入約5公尺分叉路,左循稜上坡往「東山(下柑腳山)」,直下往「大埤古道、三叉。


1235續直行下山往「威惠廟」。古道循山谷而行,長長的舊古道為亂石階下坡,有些溼滑,須小心行走。









1318經右邊之古厝遺跡








1327經牛欄,左邊跨過,至此崩山坑古道即將結束,經過小片菜園


1328出登山口接上產道,取左踢產道



1334廢棄礦坑口


1340經過「厚雨農莊」(無銀鐵屋),道路右邊擺放有許多甕缸,據說此農莊以生產古法製作天然酵素聞名。

1342過「錦城橋」

1344回抵「威惠廟」,梳洗換裝後1400回程

※大巴應由台215.1K右轉北381K左轉北42鄉道約0.6K抵威惠廟。

此行程安排於2020年社大古道班春季班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溪縱走」是一條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至杉林溪遊樂區的路線,由南而北的「阿溪縱走」會比由北而南的「溪阿緃走」輕鬆很多,「溪阿縱走」原本為民國6070年間救國團熱門的健行路線,是一條許多五年級生共同回憶的經典路線,但是歷經921大地震、72水災及88風災導致路線坍塌而落沒了,不過之後有山友不斷地探勘,開闢出一條替代路線,此路線會行經「阿里山眠月線」、「松山」、「水漾森林」、「鹿屈林道」。

阿溪縱走係指從嘉義縣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走到南投縣的杉林溪遊樂區間的一個行程,沿路可看到森林、神木、鐵道、車站等具特色的景觀,原本是民國6070年間救國團熱門的健行路線之一,1999年因921大地震,整條路線坍方崩壞,眠月線鐵路嚴重毀損而暫停行駛,隨後風災暴雨讓柔腸寸斷的林道雪上加霜,溪阿縱走因而沉寂;不過大地震卻在鹿屈山下的石鼓盤溪源頭震出一個堰塞湖,一大片數十公尺高的樹木矗立在湖面上漸漸枯萎,凋零的枯木化為奇幻的 「水漾森林」而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後經過山友不斷地探勘,終於開闢一條從阿里山石猴車站繞經松山,再沿支稜下到水漾森林,再循鹿屈山路線或林道下到杉林溪森林遊樂區 的替代路線。

由南而北的阿溪縱走比北而南的溪阿緃走輕鬆許多,緣於水漾森林到松山間的落差有740M,而石猴車站到松山的落差僅有220M,所以絕大多數的山友都採阿溪緃走而捨棄溪阿縱走。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及溪頭森林遊樂區均有台灣好行客運可接駁。因為杉林溪鹿屈林道水漾森林已經走過所以此次決定阿豐縱走如此將水漾森林三路線走一趟完整

阿豐縱走

阿里山沼平車站→塔山車站→眠月車站→石猴車站→松山→石盤谷溪底→眠月神木岔路→水漾森林→千人洞→臥船洞→行豐吊橋→豐山風景區

921地震以前,豐山村是一個非常熱門的景點,豐山與草嶺不遠,921前都是非常熱門的旅遊地區。

7/12晚上2030頭份交流道接小古出發

2400抵台1878K十字國小停車場3人夜睡車上

7/13

0400 車上不好睡早早起床出發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

三部曲之一:

阿里山遊樂區〜沼平車站〜塔山觀景台〜眠月線〜名遂到〜眠月廢棄派出所出發〜石猴

0513 用完早餐原欲從二萬坪車站走往神木車站2.78K免去購買門票考量有火車行駛打消念頭驅車前往阿里山遊樂區

0536祝山林道管制站與先生告別相約12小時候豐山行豐吊橋見

0546阿里山閣大飯店前取右進入鐵道


0550沼平車站

沼平車站看左前方的明遂道,是今日前進的方向。

0602觀日出的觀光小火車下山中


0620塔山觀景平台取左進入眠月線


0636第一明隧道,中間有大崩塌區,這是此行程唯一的挑戰區,須先下崩壁再陡上攀爬,還好管理單位已架設有繩索鐡錬及ㄇ型釘,順利一分鐘就可通過。



0647第二明隧道相當乾淨明亮。


玉山主峰及玉山北峰北北峰   麟趾山鹿林山稜線


0651抵長414公尺的眠月線第二隧道,隧道內烏黑,戴上頭灯進入,中間有倒塌的落石堆擋道,小上爬再小下切通過。

塔山車站是從眠月線3號隧道開始,全部共有橋樑24座隧道12個,不過前面的1號的明隧道崩坍嚴重,但是卻是最多人行走的路線,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小心行走此路線,尤其這邊廢棄多年已不是林務局管轄區段,安全性更是要自己評估才行動!

0658 出隧道來到塔山站,僅剩一座大木製月台,月台左側往豐山石夢谷、中塔山方向,取月台右側即轉左沿鐡軌續行。




0706 開始進入懸空鐵道橋樑的探險,剛開始拍得很開心也覺得超美的呀,橋樑約從11號開始走到24(石猴),剛開始枕木狀況都都還蠻不錯的,加上中間的長條木板,行走起來安心許多不用一直盯著枕木跨越步伐



0711出眠月線第5號隧道即是著名的一葉蘭保護區,立有告示牌一座,可惜未逢花季,續行鐡道。




0718 沿路有10幾處隧道、鐡橋要通過,或長或短,在兩側是溪谷或懸空而上的鐵道,兩旁完全沒有任何護欄,若遇下雨枕木變得濕滑,要小心地前進。




0725 眠月線第12號隧道旁廢棄的道班房。






0741 廢棄的眠月工作站,有二間水泥磚房,內部辦公用具還在,門已上鎖,算是很好的緊急露宿點,順鐡道續行。




眠月線名的由來是日本河合博士感嘆萬物變遷,而此地開發後早已不是當年他來此考察時的與事隔絕之美,因此寫下「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枕石席苔散無蹤,鳴泉當作舊時音。」為了懷念與自然共枕與明月共眠,因此將此地取名為眠月線,經過後世一直流傳眠月線也因此成為阿里山森林鐵道中傳奇的一頁!




0800 右側大石壁,不注意就會錯過,此處是夜宿石猴車站的唯一取水點(位於眠月線第24號隧道橋樑前)


0804抵石猴遊憩區

0805 石猴觀景台,右上方巨大石猴已在921地震時把猴頭給震掉了。

0807雖然石猴的頭部已經因為921而震斷,但那龐大的身驅還是有著傳奇的色彩

0808再往前小行,便到了石猴車站,站房已毀壞,月台一側稍微崩落,但仍是一處遮風避雨搭帳的好基地。

眠月線(塔山線)阿里山新站--->石猴9.26公里,建於民國四年共有橋樑24座隧道12(最長的2號隧道超過400公尺,最特別五邊形木構隧道),早年為了運送當地砍下的巨木而興建!

三部曲之二:

石猴車站〜松山三角點H2551〜三叉路口(輕裝前往眠月神木) 眠月神木〜漾森林

0812 石猴車站出發往右繼續沿著鐵道走。

0816 一大塊空地,算是一處不錯的搭帳點。

0817 扭曲的鐵軌跟遺留下的搬運車,見證的是阿里山林道一頁頁歷史下的斑駁。觀光鐵路只興建到石猴,因此此地的軌道明顯較窄只要是用來運送那些林木,而那些年用林木發展經濟的年代開發了一條條的林道,在卸下這樣的滄桑後只有登山客才能再一探歷史的遺跡...

0820 眠月線最後經過的山洞已崩坍,因此鐵軌從旁邊開發而過!

0824松山高繞處,續前的鐵軌僅餘單軌,路面嚴重崩塌,已經無法沿著鐵道前進。取右沿明顯的路徑緩陡上松山(約220M落差)。

從山葵園往松山爬,其實陡坡不長,但是上稜線之後的假山頭卻一個接一個

0847 上抵大石塊區,下切再上。


0921 松山,除三等三角點基石外,高處另有顆日據時代大正年間營林局所立的柱石,松山:標高2557M,山頂有顆編號5027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0930開始一路下切740M。過了松山,心情稍微輕鬆許多,表示接下來路線都是輕鬆的下坡路段。


1007 拉繩小急下接回林道,有廢棄的鐵軌,取左順鐡軌走小段再取右路徑緩急下切數個乾溪(雨天來濕滑),一路也可看見為數不少的檜木樹頭。






1058 酒瓶營地,因為地上有好多好多酒瓶而得名,營地旁邊的岩壁溪流可取水,在此休息午餐151116



1118取左前小上即下接寬敞的林道平台,是一處比酒瓶營地更適合紮營點,也可拉繩到取水點取水,溪流對面有座長約百公尺的廢棄隧道。


1125 下到溪床,取左稍行即取右順叠石布條方向順溪右側步徑而下。



1136 小上到大樹頭轉彎處,這棵檜木也相當大,<距水漾森林4公里 & 落差250公尺 & 時間1.5小時>地點指標,照相小休後取右緩陡上。

1144 上接回好走的亞杉坪林道,15分鐘後腰繞坍方拉繩段2分鐘再接回好走的亞杉坪林道。




亞杉坪林道交會點,各是在酒瓶營地往上切跟眠月神木和水漾叉路口的14.8K

亞杉坪林道(10KM,起於南投羅娜,越過阿里山山脈烏松坑山.松山之間稜線,接上亞杉坪林道支線(5.3KM),終點在舊溪阿縱走好漢坡的上方,好漢坡的下方連接杉林溪林道)

1154 眠月神木三叉路口,左下往水漾森林,取右往眠月神木,依舊有小坍方、石頭路、鑽樹幹、撥芒草。

從三叉路口往眠月神木單趟30分鐘,會經過兩個崩塌(要高繞, 下切)


1216眠月神木1966M排名為台灣第四大神木(1999年修正)數齡4100年,1996年賀伯颱風造成溪阿縱走的林道嚴重毀損,因而關閉至今。


1220照相後原路回程。

1239回眠月神木三叉路口,取下往水漾森林。從眠月神木叉路口就要一路下切水漾森林,路徑清楚好走人工林的杉木更是增添許多中級山的優美景觀



1300下抵水漾森林水流入口處,這裡已成菜市場,有專門駐點的炊煮工提供早晚餐及帳棚、睡袋,因無洗手間設置,所以水漾森林的水無法飲用,想飲用水就得步行約5分鐘上溯到水源出處取,水流很大,或是另一處佈滿綠苔石頭的瀑布水潭取水。

因為時間尚早不論從阿里山豐山杉林溪過來所以此時的水漾森林除了一位早到的年輕人只有我們3人包場

水漾森林海拔1800M是嘉義縣阿里山鄉區的一座堰塞湖。1999921大地震後,嘉義豐山風景區附近石鼓盤溪上游因河道受阻,形成長約1公里、寛約200公尺的堰塞湖,平均深度為7公尺,最深達16公尺。杉林因長期泡水頹圮枯死,群體的死亡姿態在水中倒映出凋亡之美,因此有了「水漾森林」如夢似幻的名字


1325往杉林溪方向出發

1330豐山線杉林溪線T字路(鹿屈林道已走過),取左阿豐縱走。

三部曲之三:水漾森林出發〜水漾森林出水口〜千人洞〜臥船洞〜行豐吊橋〜停車場


1342水漾森林出水口



1359首先從路徑上我們必須攀繩下切一個蠻大的高度,然後依照巨石上的紅色噴漆到對岸去。拉繩下來之後就準備過溪,旁有2位外勞戲水,請他拉我一把,順利通過高繞點,免取脫登山鞋,過溪後尋找路條,還為我們指引豐山方向。


1405從水漾到千人洞因為要穿越溪谷加上大石頭眾多,一路向前並且在芒草盡頭左上,如果是第一次或摸黑狀況下,路線並不好找。

水漾森林是921大地震落石堵塞住石鼓盤溪所造成的淹塞湖,前往千人洞的路徑上,必須穿過石鼓盤溪。

1415目前溪谷的疊石跟布條稀少要小心尋找

1425只要從溪谷上切一小段爬升,然後就一路腰繞到千人洞


1431石鼓盤溪爬上去之後,讓人非常驚喜的不是景觀,而是非常濃郁的檜木香。我們才驚覺,我們已經進入山老鼠的範圍內。這些年來,山界一直在討論撻伐的封山政策,很明顯看到的成效就是山老鼠越來越猖獗。


1450一路上除了少許的布條,只有這樣的編號。

1452在一個樹幹上看到小小的指標寫著,千人洞12分,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幾個字。

1501眼前又出現一個蠻高的落差的木梯。


1503千人洞海拔1850公尺,是台灣最大的天然山洞,長250公尺,寬60公尺,最高約四層樓高。傳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這裡躲過上千名日本軍。

在千人洞裡紮營像是一種童話世界一樣,很難想像台灣有如此巨大壯觀的天然岩壁,親眼所見的震撼難以忘懷!

1536臥船洞..因似倒放的的船而有此名稱



1605沿途陡下坡多處拉繩急陡坡後又切溪谷腳疼痛不已沒心情拍照

沿路多是這種上下起伏大的石壁路線!

1747終於看到行豐吊橋還有停車場在不遠處咬緊牙根邁步


1749 行豐吊橋


1555過行豐吊橋後取右產業道路下行(左路條處為石夢谷路線)

1805回到停車場見有警車原來是高雄一支9人登山隊領隊3人失蹤報警他們是丹走千人洞來回路線而我們下山卻不見任何人蹤影

1830離開登山口回程,希望3人安然下山。

2130返回頭份家裡。

這座位於阿里山眠月鐵路線下方、塔山山腰的農村,海拔高達七百五十公尺,四周則是一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形就好像是一個盆地,因此『豐山風景區』舊名又叫做『石鼓盤』,是台灣地勢最高的平地農村。

行程規劃可分

二日行程:是較多山友採用的行程,D1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夜宿,D+1輕裝走10~11小時到水漾森林(餐宿可找阿清團隊)D+25小時出杉林溪(豐山)

三日行程:D+1中午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再走到石猴車站(餐宿可找賴皮團隊)D+2輕裝走7~8小時到水漾森林(餐宿可找阿清團隊)D+35小時出杉林溪(豐山)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山 海拔616公尺 觀音山座落在淡水、八里、五股區山區,山頂由十八連峰所組成,由淡水、竹圍方向眺望,山形如觀音仰臥;若由圓山公園(圓山老天文臺舊址)眺望,又似觀音仰躺屈膝姿態,因而得名觀音山,觀音山上擁有多種野生動植物,是個觀察自然生態的去處,加上主峰之硬漢嶺步道規劃完善,陡峭的石階路徑,曲彎窄壁、護欄圍繞,走起來陡峭而刺激,約1小時可抵觀音山頂,是臺灣北部地區熱門的登山步道。

占山 海拔382公尺 占山是觀音山的副峰,位在觀音山的東南方,因其外貌似日本富士山,因而也得了個「淡水小富士」的雅號,占山與觀音山之間計有八個小小山峰,山稜路徑互通,故也可以由占山主峰縱走至觀音山上的硬漢嶺,不過各峰間的落差頗大,要攀登的山友可要先練好體力,當佇立於頂峰時,除可鳥瞰淡水河的曲線美景外,更可欣賞到沿淡水河岸的風光。

交通國道1號五股交流道下,接64快速公路(新店-八里)至觀音山交流道下,接凌雲路三段,往觀音山方向, 前行約4.9K,抵達凌雲寺

0630頭份李科永圖書館。  

0750 抵凌雲寺,三重客運總站旁停車場。

0800 公廁左側旁起登,產業道路。

0802取右石階步道陡上。

0808接馬路取右。

0810凌雲禪寺地標,進入。

0815廟後方步道。

0820 叉路。經過百年土地公廟,取左循階梯陡上。  


0825右有一平臺為凌雲禪寺舊址地標。



0828 凌雲禪寺叉路。左硬漢嶺1720m,取右往尖山(占山)1300m

0840 叉路(為一大型休憩區)左尖山930m,取右往鷹仔尖310m

0848 鷹仔尖312公尺有一涼亭無視野。

0855退回約20m處取右泥土徑陡下坡。

0902 0828叉路,取右往尖山。

0913 叉路。左硬漢嶺,取直行往尖山820m

0915 前有階梯陡坡,取右接泥土徑腰遶,平緩好走、涼風息來。


0918 接水泥階梯,陡上又陡下。

0931腰繞土徑、石階、木棧道,會合處,經過涼亭,植物茂盛、樹蔭清涼,取直行往尖山。

0940 尖山382公尺(占山)有一涼亭為占亭,前有一小徑可通觀景臺。





0942 觀景臺。為一視野絕佳之休息區,可瞰關渡平原、關渡大橋、基隆河、社子島、淡水河,風光雲影映藍天,令人不捨離去。

0950 原路回0931叉路,改走山腰路。

1025接回石階步道,休息。


1035岔路0913,下線為北橫古道,取上線大峭壁硬漢嶺1700m

行在綠蔭中,全程陡坡,叉路特多,直覺沿主幹線走即無誤。



1045右有一觀景點為土地局水準點,視野佳。


1048長陡下坡。


↓硬漢嶺還在山的那一邊。

↓前方山頭為二尖山。

1100 硬漢嶺,拉繩大陡坡,幾近垂直岩壁,奮力而上。



1112二尖標高537m,取右往硬漢嶺。


1118陡下坡後抵鞍部,左下接凌雲寺,續直行。


1135接右岔路為北橫古道上來路線。



1147 三叉路。左凌雲寺,取右硬漢嶺607m。在此午餐。




1245餐畢續行往硬漢嶺。

1246經過水利局監測站。


1252 叉路。左八里渡船頭4600m(有一觀景臺),取右硬漢嶺150m


1304 抵硬漢碑616公尺。除瞰關渡平原、關渡大橋、基隆河、社子島、淡水河外,七星山、大屯山、出海口一一展現在前,只是毒辣太陽讓人閃躲不及,不敢久留。














1322 原路折返。

1325八里渡船頭4600m,取左往遊客中心。




1337取右泥土徑往遊客中心。

1356接產業道路。


1400風櫃斗湖步道登山口。


1413凌雲嶺取左。


1418 凌雲禪寺。

1425 返回公車站換裝。

1430上車回程。  

1600返回李科永圖書館。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行程路線:

鼻頭漁港 鼻頭角海濱公園 天然巨岩海蝕洞 迷你小象岩 海蝕大凹洞 鼻頭角欄杆外秘境 燈塔岩峰 鼻頭角燈塔 鼻頭角步道 釣客小徑 鼻頭角海濱步道 海天亭 望月坡→ 鼻頭角稜谷步道 聯合探勘峰→鼻頭漁港

0700頭份李科永圖書館出發→國道一號北上過五堵交流道後,接萬瑞快速公路(台62線)至終點(瑞濱交流道)右轉濱海公路至台284.5K處鼻頭角隧道口停車場停車

0840鼻頭遂道前下車取左下社區有公廁

0850出發,過地下道至鼻頭漁港,循鼻頭路前行

0900鼻頭海濱公園,設有涼亭、公廁,冷熱相宜的天氣大家開心團拍




0910過涼亭往海邊的釣客小徑前行,一路貼著崖邊的小徑前行進入外礁秘境


0914沿途有紅色箭頭為前進方向

台灣佛甲草又名石板菜,屬景天科佛甲草屬,為台灣原生植物,常見於沿海地區的岩石縫或礫石地,由於生性強健、繁殖力強、耐熱耐旱,所以常成群大片生長,花期時植株開滿黃色的小花,把海邊的礫石地及岩石甚至坡地舖上一層美麗的黃色地毯,是海邊最吸睛的植物之一。






0921天然巨岩海蝕洞,因海水侵蝕而有內凹,形成海蝕凹壁的海蝕洞奇觀







0940高繞點,因為無法再繼續貼著崖邊前進,這時要攀著岩石高繞上去,有繩索可攀附有二座簡易吊梯及一條繩索可攀爬



0945攀上後,柳暗花明又一村,續行的山腰繞行路徑很明顯。浪花拍岸、海天一色的美景讓人心醉



100920公尺的危險岩壁小徑,需小心通過,避免雨天前行看似驚險小心便是

1010迷你小象岩,山友口中的象鼻吸水岩,唯妙唯俏



1015海岸矗起的懸崖頗為壯麗,續行一邊臨懸崖大海,一邊則是奇岩峭壁,越走越驚奇,祕境處處是美景,懸崖之上的青青草地,開著滿滿的石板菜黃花,海水與天際相接,山海美景,令人陶醉

海岸矗起的懸崖頗為壯麗,續行一邊臨懸崖大海,一邊則是奇岩峭壁,越走越驚奇,祕境處處是美景此景為獅吼岩





1017海濱磯釣岩石處,海水與天際相接,山海美景,令人陶醉


多種濱海植物也陸續開花,峭崖與野生野百合輝映


1036企鵝岩,大家開心的各展姿態與之相噱。




1050上切至廢棄營區,營區上面就是鼻頭角稜谷步道,取左側低調從營區旁通過刀片鐵絲網缺口,綁有登山路條,小心通過




1055進入鼻頭角欄杆的軍營小徑,繼續腰繞於山腰間,邊走邊眺望大海,走在這山海之交的祕境之上,極為舒適自在


上切至廢棄營區,營區上面就是鼻頭角稜谷步道






1106鼻頭角燈塔觀景台旁,接上鼻頭角燈塔步道


1116鼻頭角燈塔步道,上切山徑往燈塔岩峰,沿途一路俯瞰鼻頭角燈塔,是最佳的觀景點


1125鼻頭角燈塔岩峰,海拔約110公尺,具有360度的好展望沿途一路俯瞰鼻頭角燈塔,是最佳的觀景點


鼻頭角燈塔。建於日據時代1896年,二次大戰時遭盟軍炸毀,台灣光復後重建,目前的圓狀燈塔,塔高12.3公尺,採混凝土鋼筋,是民國六十年時改建的。燈塔未開放參觀。

可以看到下方我們走過的山腰路


1136回到鼻頭角燈塔步道,續行

1145釣客小徑叉路,左下至海岸邊,通往海岸的地質景觀區,取之,約一、兩分鐘,下至海岸邊

1150進入鼻頭角海濱步道,在此海邊吹著海風聽濤享用午餐

平台上散布著許多海蝕作用造成的蕈狀石

 


海蝕崖,上方為望月坡

1220往鼻頭國小方向續行,海岸矗起的懸崖及凹壁頗為壯麗,崖上則有海階地形,形成上下階地,平台上散布著許多海蝕作用造成的蕈狀石。

可見位於崖邊的鼻頭國小,沿海岸往南可通往「龍洞灣公園」

1235步道口,沿海岸往南可通往「龍洞灣公園」,取右上往鼻頭角步道海天亭


1240海天亭,接回鼻頭角步道,休息片刻後續行

1243前行約200公尺左有公廁

1245第二涼亭旁取右下往望月坡


1250望月坡為一片大草原面對正前方的海水正藍大家席地而坐享受片刻的慵懶或是開心玩弄著


1300下行至崖邊取左鑽行一小段芒草徑

 


1309從門旁通過續行,取右沿著稜線往鼻頭角稜谷步道涼亭

 

1320稜谷步道翻越岬角上的山稜,步道有小長城之稱山海景觀盡收眼底


1322稜谷涼亭旁有一小徑原來是鼻頭角南峰山友的身影可見



鼻頭山上軍用雷達站與廢棄房舍。右邊小山頭即為鼻頭山,是管制區,據說有二等三角點


途中再次與黃大哥們相遇,他們走鼻頭角南峰線,我們走望月坡線,會在稜谷步道涼亭會合。


1328稜谷線最高點平台觀景台,中間有根「鼻頭角燈臺所用地」界樁,鼻頭角燈臺所為日據時代的稱呼,石樁應該是在1897年到190211月之間設立,已有百年歷史



1330續行,稜谷線步道,已全線暢通去年帶巨足隊來時木棧道正修築中



1335稜谷步道漁港叉路,左下往鼻頭漁港,直往稜谷步道尾稜涼亭,取直


1337尾稜涼亭,翻越續行往聯合探勘峰,翻越尾稜涼亭續前行,偏左往支稜下切再取右折回主稜,沿稜而行

1350聯合探勘峰,表彰聯合探勘隊對於山徑開發的貢獻所命名。拍照後稍退回,循支稜拉繩下往水管路出鼻頭漁港


1402水管路出口,位於白色樓房後方,循小徑而出

1405海菜的家,鼻頭路65號,稜谷步道出口,取右出往鼻頭漁港

等大家洗沖鞋子泥巴、上廁所後集合人員。

1430上車回程。

1640返回頭份。

在山與海的遼闊裡    隨著快門暢然穿行

是初見那黃花 抑或似曾相識 彼此同是最美時刻

人映照著花 花映照著海 我們走在欄杆外的秘境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道同屬淡蘭古道之一,是淡蘭古道的三貂嶺段,故又稱為三貂嶺古道,是早年台北通往宜蘭的交通要道。步道岩壁上有一座台灣總兵劉明燈以篆文題字的石碑,由於碑上文字上嵌貼金箔,因此這條步道被稱為金字碑古道。除了金字碑外,古道上「探幽亭」前方還一座「奉憲示禁碑」。

古道可以雙向進出,今日由侯硐的「淡蘭橋」附近的入口走到古道另一端接到102號縣道22.2K(瑞雙公路)的雙溪出入口,金字碑古道全長約2公里。

清朝同治六年(1867)冬,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前往宜蘭巡查,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步道之雄偉險峻難行且常有濃霧,乃於三貂嶺岩壁上以篆字刻碑以鎮嚴峻氣候,並於碑文貼上金箔。其碑頂有雙龍抱珠圖騰,威嚴典雅。

0720九芎橋叉路,直行往猴硐國小、瑞芳、小粗坑古道,左路往金字碑古道、大粗坑古道,取左循溪而上。

0722由瑞芳北37道路來到侯硐派出所附近,循著金字碑古道的指標左轉進入九芎橋路,行經侯硐生態教育園區(舊猴硐國小)

0725不遠即抵達淡蘭橋,橋頭與金字碑古道登山口僅隔著一條大粗坑溪,車停在淡蘭橋前T岔路旁的空地,T岔路指標顯示,循左續行可通往另一條也很熱門的大粗坑步道登山口,循右通過淡蘭橋有一座天煌亭,亭旁即侯硐端的金字碑古道登山口。

天煌亭是因感念蘇天煌先生於土石流災前,冒著危險擊鑼協助居民撤離,弓橋里居民多人方得以化險為夷,故建亭紀念。

新北市瑞芳侯硐大粗坑溪,民國89年象神颱風來襲時引發嚴重土石流災情,後來為了事先預警土石流之發生,水土保持局便建置了大粗坑土石流觀測站。

0727金字碑古道入口,設有天煌亭,老舊的水泥步道一路往上。



0752金字碑古道沿途的氛圍與草嶺古道極為相似,石階延續著石階,走起來不僅有郊山踏青的閒情逸致,也有登山的律動。

0811後凹古道第二叉路,右下為後凹古道往北37公路、猴硐車站,路況還好。續前行。

0824金字碑,同治六年(1867)台灣總兵劉明燈所書。刻於石壁的七律詩係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時題詩刻字並嵌上了金箔,史載中以「金字碑」稱此石碑,與草嶺古道的「虎字碑」、「雄鎮蠻煙碑」皆為同一時期的碑文遺跡。

金字碑,位於新北市瑞芳區三貂嶺古道內,為清台灣總兵劉明燈於同治六年(1867年)冬所題。碑高約240公分,寬約143公分,邊框刻有蓮花條紋,碑額有雙龍托珠圖案,碑文與碑龕以金箔黏貼,故稱作「金字碑」或「金字牌」,為國家三級古蹟。

金字碑碑文:「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探幽亭位處三貂嶺山的鞍部,與草嶺古道上埡口的地理位置相類似,越嶺過後往下可通往牡丹、雙溪或九份,不過金字碑古道鞍部的面積顯然比起草嶺古道的埡口小了許多。而最特殊的是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在古道還沒有立金字碑之前,鞍部上即已立起一面「奉憲示禁碑」。 


0831沿途陸續出現較大範圍的竹林,果真殘牆的遺跡之後,竹林接著就出現了,先民的生活型態從步道沿途的植物變化可略窺一二,具經濟、民生價值的竹林,通常會伴在居住空間的四周,這種型態在郊山古道中經常可見。


0837此處可遠眺瑞芳、基隆嶼。

0843「探幽亭」奉憲示禁碑,位於古道越嶺鞍部,咸豐元年(1851)所立。就在金字碑古道至高點~「探幽亭」的前方,碑石旁還有旗杆臺的遺跡,石碑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內容大概是禁止百姓隨便胡亂砍伐樹木,由於碑文落款是「咸豐元年」,因此年代判斷比金字碑更為久遠。

0845水泥空地設有探幽亭與一座石砌小土地公廟,土地公廟旁是通往三貂嶺山、三貂大崙的稜線山路,探幽亭後是通往不厭亭的稜線山路。小土地公廟旁另有一條小徑通往102線道22.2K處登山口



0853探幽亭後方是往不厭亭的登山口

0858途中的大坑

0907遠方的五分山白色圓柱體清楚可見


稜線芒草路金字碑古道的最高點,可遠眺基隆嶼、瑞芳、侯硐等地,甚至侯硐端的登山口及員山子分洪道也一覽無遺


0924102線道平行而走視野寬廣美不勝收



0926102縣道21K不厭亭就在前方


0930不厭亭,位於102縣道21K、雙溪與瑞芳交界處附近,名稱取自李白詩句「相看兩不厭」。「不厭亭」一面可眺望雙溪區全鄉風景,另一面則可遠眺瑞芳,「菜刀崙」、著名八景之一「貂山春色」的三貂嶺和大肚美人山景都可以在此看到。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湛藍的海洋和雲海,有「小武嶺」之稱。




來到不厭亭,開闊的展望,極目所及的山巒景致與沿著山腰劃出一條腰帶的公路線,都深深地引人入勝,不厭亭四方群山環抱,牡丹山、金瓜石山(大粗坑山)、基隆山、五分山等等層巒疊嶂的山稜美景及蜿蜒的基隆河域皆一一清晰入鏡,而一邊是雙溪全景、一邊是瑞芳全景,在不厭亭上盡賞兩地的自然美景。佇立於不厭亭看著102線公路,寂靜公路看起來安靜卻是一點也不寂寞!


台灣36秘境之一~寂寞公路不厭亭,是許多汽車廣告取景之處。這個角度的照片,是上來不厭亭這裡必拍的景。


1000於瑞芳區界標處下方即是牡丹山登山口

1002跨越坡堤往牡丹山。


看山     看海   看雲   看草 看天 看心 寂寞公路並不寂寞。


1032牡丹山海拔660公尺,有一顆礦務課基石。位於瑞芳與雙溪的山界稜上,也是金礦露頭之一,山形像似伏臥的哈巴狗,因樹梅坪早年是採金礦地區,故沿線可以看見多處廢棄的礦務所舊址,登上牡丹山頂(旁有電塔)眺望草山公路及四周環山、金瓜石的東北海岸,風景絕佳。


1035往貂山古道下行,芒草徑清楚。

1034第一座電塔的視野極佳。

↓最左側是雞籠山、基隆山前鋒(東峰)↑是茶壺山、半屏山、燦光寮山。

1048第二座電塔,前方山頭是本山地質公園。

居高臨下俯瞰草山戰備道、貂山古道鞍部。

↓兩座電塔間即是牡丹山。

1058接平緩路,前方最高處是燦光寮山。

1100來到草山戰備道。也是貂山古道北端口腹地寬可停車,又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金山福德宮。

貂山古道貂山古道又名無緣之墓登山步道,全長約2700公尺,源於日治時期的明治31年,因為在金瓜石地區溪流中發現金砂,循跡發現金礦露頭,吸引許多採礦者前來一探究竟,金瓜石、九份越嶺侯硐、牡丹就有許多古道往來,其中之一的貂山古道是為運送礦產所建造的輕便台車路,也是牡丹先民來往瑞芳、 九份與雙溪工作或買賣的必經之路,也因有這條古道而帶動牡丹的發展。




1106金山福德宮旁有一輪胎階梯頂上有一觀音像



1114出發往貂山古道行步道蜿蜒在山間,真的很有歷史的感覺。




1126這裡的石階步道非常好走,因為每一階剛好是一步的距離,而且有止滑設計。

1130來到無緣之墓,是讓這條古道很淒美的傳說,也是休息的好地方。

「無緣之墓」,據說無緣之墓是日治時代,一位來自日本採礦技師來台工作,來台前與日本女子定盟婚約,相約返鄉後二年回來,,該技師來台卻無音訊。其女友擔心、疑惑,幾經波折來台尋找,卻獲悉技師已因病去世,悲慟之餘,乃豎此碑,以為懷念,黯然返鄉。





1140南端入口有一古道探幽石碑在此休息午餐1155

1155來到當時採金時的礦務事務所遺址,旁有解說牌,當時這裡也設有醫療站。

路徑轉為石子路陡下700公尺抵出口


1208貂山古道入口,大多數人都是搭火車到牡丹,再從牡丹車站走過來,路程3100公尺,要走1小時。左往燦光寮古道取右往牡丹車站





1219十三層民宅,腹地寬廣為公車站。

1228福德祠,離牡丹車站2.0K,有公廁。


1235右可往金字碑古道接102縣道23K登山口抵探幽亭1795M


1240政光一號橋,十字路口,直行過橋或右行皆可往牡丹車站,選擇直行。往牡丹車站1600公尺。

1250牡丹國小。


1255福壽橋,右往牡丹老街,直行,過橋往牡丹車站。

1258牡丹車站

1300慶雲宮站,接上102縣道28K,左往雙溪取右往九份於27K處接北37猴丹公路回程。

大巴可停於此等候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車路線:新店出發->北二高汐止接一高->大華交流道(黃色6K)接台62線快速道路->62線暖暖交流道下右轉暖東峽谷方向(台20K->24.3K右轉暖東峽谷停車。

暖東峽谷位於基隆市東南部暖暖區東勢坑。谷內溪水湍流、林蔭蔽天、加上獨特的峭壁景觀,可說是一個絕佳的避暑勝地。此處上游火燒寮為全臺雨量最大之處。峽谷區內的林相完整,以筆筒樹為大宗。此處空氣清新,溪水清澈見底,很適合全家郊遊,在此也是賞蝴蝶的好地方,尤以黃蝶居多。

園區內小溪兩側步道可分二條景觀步道,一條沿峭壁而行,可欣賞峭壁溪谷之美,另一條則沿谷而行,由一吊橋連接紅磚步道,景致優美而宜人,伴著清脆的潺潺流水聲,讓人忘卻凡塵瑣事。

0720暖東峽谷停車場整裝,有公廁。

0727停車處往左前方,地上有鐵ㄇ形阻隔物的方向走過平靜橋。


0730 左,過水泥拱橋為活動廣場,回程會從那過來。


0731取前標示為登山步道的方向走。


0732 過服務處後續走碎石子路,標示為主線步道。



0733進入原始步道前,有這樣的提醒。

0736 維護得很好的石壁踏階。


0743過溪

0749到了左,暖東峽谷主線步道與右,消墾嶺古道、中窯尖、姜子寮山叉路。此處離服務處590公尺。取右。

0751 經過一叉路。資料寫左上為余家古厝遺址,卻發現幾無路跡作罷。



0803三岔路右往東勢大崙,今天也會走右方回程。此時取左前往中窯尖。




0816又一段涉水路,依然可通行無慮。

0826路上的土地公祠,有建築年份"昭和 丁卯",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





0841藍天隊標示為雙溪口 消墾領 古厝遺址群,離暖東峽谷1700公尺。




0910四叉路。右,東勢大崙,先取左中窯尖繞一圈後會從前方回來往東勢大崙。

0913往中窯尖陡上,基隆市政府的求救標示還有到這裡。



0930上到高點就遇到叉路了。左往龍船朵;右往中窯尖,有五四縱走的標示。取右。





0936中窯尖四叉路。龍船朵、暖東峽谷方向;右往姜子寮山,前方往嶺腳;左上一分鐘便是中窯尖了。

0937清理得很空曠的中窯尖基石處,中窯尖又稱丸山。

中窯尖的土地調查局圖根點。海拔高度605公尺。


0940回到四叉路往姜子寮山方向,也是五四縱走規劃的路線。山徑一路往下,路跡也還不錯。


0949左往越嶺保甲路、嶺腳寮(紅銹石古道);前,草濫古道;來時路中窯尖;取右往暖東峽谷。

0951滿寬廣的一處空地。

0956叉路左通內西勢坑古道;取右往暖東峽谷方向。




1011 回到0910叉路。取左往東勢大崙。沒多久就有個拉繩陡上。


進入一段箭竹芒草徑,路跡很差的狀況會持續很長的一段路,一直到暖東峽谷與東勢大崙、西勢坑古道叉路。

1100 到了路跡清晰的地方,也就是提到的右,暖東峽谷,到東勢大崙後再折回來走;左,西勢坑古道;中前;東勢大崙。取中前。



1109東勢大崙到了,無基點,海拔高度455公尺。在此休息午餐。1130

左側續行可到東勢坑山、觀音湖山、來福宮


1138回到1100叉路。取左前往暖東峽谷方向。



1201過了溪就回到0803叉路。右中窯尖;取左回暖東峽谷。


1211回到0749叉路。左,是原路回暖東峽谷,到服務處590公尺。決定繼續往前,走官方規劃的環形步道路線繞一圈,須走1公里多。

1213 回到官方步道就是不同,下坡可見到石階。




1215木板橋,在此處斜壁水流就很重要。

1216叉路。左往滑瀑步道,應該就是上張照片斜壁水流觀景步道;左前,景觀台、砌石步道;右為主線步道後段680公尺、峽谷820公尺。

1220最簡單路線就是走景觀台回程比較快又輕鬆,但看到主線步道後段有這告示,不禁讓人好奇,看看有多難辨識路,受困這麼多人,當然就要走這方向了。


1222 剛開始就是陡上,走了幾分鐘,往前看還是有一段陡上。




1227到了平緩處,其實這裡已是環形步道的最高點了。有椅子坐,可供休息。

1232這裡比較奇怪的是,標示這麼寫,就是不讓人走右邊吧,但里程標示"1K+030"卻是在右邊,不讓人誤闖才奇怪,雖然路跡差很多了。看左山徑清楚,決定取左回程,這也是官方規劃的步道路線。

接下來就以下坡為主,輕鬆行走。

1240接步道右往大菁農場,但往左的峽谷則沒有走過,取左。


1244最後一處涉水路,幸好有堆疊出可通行的路,不然可就麻煩了。過溪前的這裏是官方規劃主線步道的端點,過溪後則是峽谷步道。

1245土地公祠。



1247過水泥橋。此處就是峽谷最佳觀景點。景觀很特別具氣勢








1251觀景涼亭,不同角度看峽谷風光



1252擋土牆成了這步道特別的景觀。



1255左下景觀橋,取前活動廣場。兩路會互通。



此為1255取前活動廣場之出口

1302左為景觀橋過來之處,右為活動廣場。前方水泥拱橋往停車場與服務處。

1303 過水泥拱橋後,就來到0730叉路,左為服務處、登山步道,取右回停車場。


今日走了8.9公里。含休息、拍照與逗留共花了5.5小時。

暖東峽谷到中窯尖的所謂消墾嶺古道路跡很好,今天因昨天有雨,因此原始步道還是有點潮濕,不然會更好走。不過路線上有幾處過溪,建議不要在下雨天來走避免危險。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