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天空飄動著灰色的雲,趁天色尚早人潮為湧至,查驗證件後進入廈門大學,經過歷史的滔洗,日積月累不斷重複看潮來人往,更見歲月賦予的更甚光華。

來至南普陀寺,錯縱雜沓的擦肩過背中,彷彿經過多世紀後仍走不過去的腳步聲,高大刺入天際的梧桐、橡樹的枝枒,誠心祁福的柱香煙縷,一縷衣縷,朝天伸去,在歲月的流光裡,是永不散去的信念。

一度來到最後即將離去的過客,生活依舊平平淡淡地閒話家常,歸來多時不留斧鑿痕跡,記憶卻彷彿遺留在那曾經踏履的寸土中,得以復加﹗

廈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建立,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中國唯一一所地處經濟特區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該校是我國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學校依山伴海,建筑獨特,風景秀麗迷人,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

南普陀寺是一座有有千餘年歷史的佛教寺廟,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規模在廈門島佛寺中居首位。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是一間在閩南和東南亞有相當影響力的佛寺。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岩。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清代初期又因戰亂廢寺,後於康熙22年(1684年)得靖海侯施琅捐資修復並擴建,因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遂更名為南普陀寺。到民國初年,南普陀寺已成為閩南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廟。

天王殿1925年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和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1932年轉逢法師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金碧輝煌。供奉三世尊佛。





大悲殿1930年太虛法師重建,八角形三層飛檐躥角式亭閣單層建築,後於1962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木構式。供奉觀音菩薩。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在中國東南沿海,與泉州、漳州相連,臨台灣海峽、面金門各島,成為閩南金三角,為福建省較為繁榮發展的地帶;陸地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00多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島面積為132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廈門市與台灣和澎湖群島相距不遠,是由同安區、翔安區、集美區、海滄區、湖里區及思明區等六個行政區域和廈門島、鼓浪嶼及眾多小島嶼所組成,屬於閩南地區,是中國首批實施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

早期的廈門有兩個名稱,一是「鷺島」,二是「嘉禾嶼」,其名稱的起因來自於古時廈門為白鷺棲息的地區,因而稱之「鷺島」,又因島上盛產稻米,而被稱為「嘉禾嶼」。廈門主要的對外出口港即為廈門港,其位於東南沿海,全長約240公里,附近島嶼散佈,水深港闊,終年不結冰,為一個天然良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通商樞紐。

【建築風貌】

廈門的建築充滿魅力且風格獨特,擁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且匯聚建築藝術文化的精華;在此隨處可見的騎樓建築,是市政府規劃新城區的一大重點,更是當地建築特色之一,城區內牆瓦相連,讓錯綜複雜的街道顯得格外整齊又美觀,成為當地獨特的騎樓風貌。此外,還擁有聚集在集美地區和廈門大學的「嘉庚風格」建築、鼓浪嶼上的歐陸建築及傳統文化的紅磚瓦厝等,展現著昔日傳統建築風格與島上異國建築的亮麗風采,讓遊客在此感受廈門旅遊獨特迷人的魅力,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人文特色】

廈門是個充滿閩南文化的城市,且擁有歌仔戲及高甲戲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戲曲演出;歌仔戲在當地及南洋華人聚集的地方也十分流行,唱腔活潑熱情,簡單易唱又好聽,深受閩南民眾喜愛,其中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更是在大陸閩南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劇團之一。另外,結合閩南唱腔及京戲、徽戲曲調特色的高甲戲也是當地著名的傳統戲曲之一,其幽默有趣的對唱方式及對白內容,使觀眾會心一笑,其中當地廈門市高甲戲劇團在閩南地區更是享有盛譽,也曾經在台演出且大受好評呢。來廈門旅遊時,除了享用廈門美食之外,不妨可前來欣賞一齣歌仔戲或高甲戲的精彩演出吧!

【地方語言】

廈門當地通用語言為閩南方言,也就是閩南話,也叫作廈門話,而臨近的泉州、漳州也是說閩南話,雖然各地閩南話的口音有些不同,但是大致上溝通沒有很大的問題。

【氣候】

廈門地處亞熱帶,為海洋性氣候,所以氣候相當溫和,年平均氣溫約在21℃,冷熱變化不大,溫暖濕潤、雨量充足,冬無嚴寒且夏無酷暑,是個一年四季皆適宜遊玩的理想景點。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古時代衣錦返鄉   正思造廳堂屋落宇   幽遠有托顯著越

                 曾居要地巨魁交官   先聲奪人壘營扼要   八國聯軍營在此

                              昂然佇立百年使館 亦不敵歲月推擠殘   更見光華歲月增

                 彼時駐國豐功偉業   在時光洪流中淡忘   記憶再冲刷風化

                              望盡江水悠悠粼漾   徒留旅人來來往往 輕煙忽過未曾留

今日行程金門水頭碼頭-->廈門東渡碼頭-->鼓浪嶼-->中山路逛台灣美食街

本稱「下門」,廈門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 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九龍江口,與台灣島、金門列島隔海相望,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因古城樓如大廈,又為出海門戶而得名,相傳古時有白鷺憩息,別稱“鷺城“。廈門,主要由廈門島,鼓浪嶼和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及周圍一些小島組成。

現已開發海上花園“鼓浪嶼“千年古剎南普陀寺,湖光山色萬石山,著名僑鄉集美、海濱鄒魯“同安等五個旅游區和一條海上游覽觀光線,其中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評定出的鼓浪嶼,萬石植物園,集美鰲園,菽庄花園、萬雲觀日、胡里山炮台、五老凌霄、金山松石、虎溪岩、鴻山織雨、皓月園、北山龍潭、青礁慈濟宮等名景,最具吸引力。

船票目前去時要先付RMB8(船票供一次來回使用)上層另計費,有票員會向您收費RMB1元。

 

碧海環抱中的鼓浪嶼,面積1.87平方公里,島上山巒叠翠,峰岩跌宕,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鼓浪嶼明麗隽永的海島風光,主要景點有日光岩、菽莊花園、皓月園,均爲厦門名景。鼓浪嶼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溫和,

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爲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爲 音樂之島”。鼓浪嶼名人史跡衆多。這裏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保存最爲完整的區域之一,島上大批珍貴的摩崖石刻,雖歷經長年風雨洗禮,依舊保存完好。中國現代婦産科醫學奠基人林巧稚、中國語文現代化先驅盧戇章、中國現代體育啓蒙家馬約翰等60多位鼓浪嶼籍名人故居、陵墓都在鼓浪嶼島上。鼓浪嶼以其婀娜多姿的自然風光和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爲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在福建省居十佳風景區之首。

廈門鼓浪嶼位於廈門市思明區、與廈門市區隔海相望,是廈門西南方的一座小島嶼,當地居民擁有鋼琴及小提琴的數量為全中國之首,是集歷史人文、建築景觀及音樂藝術的著名島嶼,因此擁有「海上花園」、「鋼琴之島」、「音樂島」及「萬國建築博覽會」等美稱,也在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廈門鼓浪嶼內除了環島電頻車外,其餘車輛不能上島只能步行,因此又稱為「步行島」,漫步在島上感受島嶼內幽靜的氣氛令人身心愉悅,是遊客前來廈門旅遊的理想選擇,也是廈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鼓浪嶼-歷史介紹

廈門鼓浪嶼在唐宋時期尚未發跡,四周遍佈沙灘且草木茂盛,因此被稱為「圓沙洲」、「圓州仔」,元末時期逐漸形成半漁半耕的村落,到了明代當地居民發現島的西南端擁有一個受海水侵蝕的岩洞,每當海浪衝擊便發出如擊鼓的聲響,因此稱之為「鼓浪石」,該島嶼也在明代因而得名為「鼓浪嶼」。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霧中看對岸花即非花影

                                     咫尺天涯是人生裡最大的距離

                                        夕陽天涯是令人感慨的

                                            英雄末路是千古共愁的

                                     沉靜低調仍無法隱藏與生俱來的原味

                                  卻憂心百年蹣跚後留不住的是漸失原味

D22/28星期五水頭聚落-->太武山(倒影塔.毋忘在莒.海印寺)-->八二三戰史館-->榕園-->太湖-->中正紀念林-->下莊占哥尋訪32年前服役舊營址-->山后民俗文化村-->獅山砲陣地-->馬山觀測站-->歷史民俗博物館-->欽旌節孝坊-->瓊林古聚落(蔡氏家廟.地下坑道戰役館)-->建功嶼-->水頭聚落(得月樓.金水國小.風獅爺文物坊)-->浯江書院

太武山規劃有太武公園,園內拱形石橋下,水流清澈,兩旁的杜鵑、櫻花夾道,是健行的好地點。太武山位於金門島中央,為八二三炮戰重要紀念地,金門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即位於此區中山紀念林遊憩區內。太武山上戰役史蹟豐富,更可鳥瞰金門田野風光。

太武山海拔雖僅253公尺,卻是金門的最高峰,慢慢爬上太武山上至三分之二處的途中,就可見到「毋忘在莒」勒石矗立於上,高數十丈,是根據1952年先總統蔣中正墨寶所刻印而成,成為金門最著名的地標,當時誠然有提高士氣的精神之用意,勒石下有中興亭,旁有太武亭,再往下 走約五分鐘順著兩旁梅樹則可看到海印寺,這裡每年過年時香煙裊裊,進香人潮眾多。

建造於民國七十七年的八二三戰史館位在金門縣中正公園榕園右側,主要是紀念當年作戰的英勇事蹟,戰史館門外的左側還有擺放戰鬥機和主力砲,右側則是擺放兩棲登陸的運輸車、坦克車,讓遊客可體會到當年的景象。

館內將有關的戰役史料規劃成十二個展示區,用圖表、照片、文件、遺物、模型等不同展示方式,展示也都用中英文文字說明,達到國際化,將最完整的紀錄規畫好給遊客了解。

在戰史館對面,為俞大維先生紀念館。館中陳列其生前遺物、照片,及各國頒贈之榮譽獎章。

榕園位於金湖鎮太湖旁,園內榕樹盤天,無法想像這裏曾流傳著風沙滅村的故事。榕園,古名「西洪」,又名「鳳山」,因早期村內有一顆巨石「鳳母石」與現今位於金湖消防隊旁的岩壁則稱之為「鳳公石」,位居於「鳳穴」上的西洪村,在明朝時繁盛一時,村中人才輩出,洪氏諸多族人在朝擔任要職,當時流傳著「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俗諺。

太湖是金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佔地面積達36公頃,蓄水14公頃,不但是民用水源供應區,也是農民水利灌溉之處。湖心中建有兩小島,湖畔築有涼亭,湖邊四種植各式花木,利用環湖公路更可飽覽湖光山色,彷如世外桃源,因而成為戰地遊客最多的勝景。

座落在金沙鎮的山后民俗文化村是於清光緒26年所建造,山后王氏祖先於日本經商致富後所建的。

文化村內有16座二落大厝,和王氏宗祠、海珠堂(鄉塾學堂),地方上稱為「山后十八間」。現今還保存得很完整,部分做為展示,部分還有民眾居住,格局壯闊整齊,棋盤式的格局,施工細膩且十分講究。

 文化村規劃成七個主題館,分別為:民俗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休閒館、武館、生產館及古官邸。裡面還有販售涼茶,在古老建築裡喝著茶,別有一番風味,沿著房屋走上山坡還有一個涼亭讓遊客休憩,無建築物的的阻礙,眺望遠方風景也不俗,在這有如走進時光隧道般,給人回到從前一般的體驗。

獅山砲陣地位於金門東北角獅山之坑道內,坑道取「威震金東」之意,故名「震東坑道」,於民國5873日開挖,596月完工,全長約508公尺,平均高4.6公尺、寬3.6公尺,當時工程耗費12000萬,裁撤前原有四門204八吋榴彈砲,開放的二號砲塢,為少數國軍早期對外賓展示軍力的砲陣地。

該陣地又名獅山二營區,初期僅由一個砲排(獅山排)駐守,配置75山砲,這便是開放後的坑道展示75山砲的原因。823砲戰爆發後,由當時任國防部長俞大維向美軍爭取到運交八吋榴砲,所以改換配置八吋榴彈砲,兵力調整為一個砲兵連,全軍藏於坑道內。

馬山觀測所是金門本島和大陸地區最接近的一個地方,兩岸的距離只有2100公尺之遠,在退潮之後更只有約1800公尺而已。在觀測站的狹長坑道中央,放置有三座高倍率的望遠鏡,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對岸上漁村的生活情景。

馬山播音站則是金門本島對大陸施行心戰的最前哨,透過擴音器,動人心志,往往能收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顏氏節孝坊」,是為了旌表瓊林人蔡仲德的妻子顏氏鳳娘而立。關於她的事蹟,金門志上是這麼寫著:「顏氏鳳娘,賢聚人;平林蔡仲德妻。年二十六守節,卒年八十一。道光五年旌。」其他事蹟不詳。蔡仲德一生熱心公益,修橋造路,不遺餘力,「觀德橋」為其所建。

民國七年農曆七月廿六日,金門發生地震,繼而龍捲風侵襲全島,牌坊摧毀殆盡,或殘缺不全,僅后浦東門邱良功乃母之欽旌節孝坊,吹去頂端石葫蘆,餘如小徑邱良功墓前牌坊、瓊林一門三節坊及欽旌節孝坊,均毀於風災而僅存原牌坊石柱孤立原地。

瓊林傳統聚落位於金門島中央,居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代表之一。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以來人才輩出,熹宗皇帝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自此改稱今名。瓊林保留大量燕尾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

瓊林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蔡氏宗祠為主,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地勢有秩序排列成長,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配置。

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戰時因軍事需要,曾於村中各處挖掘坑道,戰地氣息濃厚,今已開放參觀。

村西有「一門三節坊」,建於清道光年間,旌表蔡仲環妻陳氏、次媳陳氏、三媳黃氏等一門三位節婦的事蹟,牌坊保存尚稱完整,列為三級古蹟。

村口立有似神似獸的風獅爺,為厭勝吉祥物,藉以鎮風驅邪。

因明清兩代登科者眾多,聚落內四處可見華麗之燕尾官宅。家廟中更懸滿「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顯赫匾額。瓊林除大宗之「蔡氏家廟」外,各房份亦有自己的祠堂,其中有兩者同在一棟三落大厝中,而有「七座八祠」之稱。每座宗祠,均有可看之處。與怡榖堂及兩座風獅爺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位於金門縣浯江溪口外之建功嶼,漲潮時,它是海上孤立的小島景。因而當您若算好潮汐,就能親身體會此一奇景。建功嶼是大金門島城鎮南門浯江溪口外西側的一個迷你小島【董嶼、珠嶼、鰲嶼等名稱】,民國49年經內政部核准,更名為「建功嶼」。總面積約有500平方公尺 ,曾為金門軍事上的前哨站,島很小,目前已開放觀光。

島上現存五個碉堡,另外還有瞭望哨、廚房、電台室、政戰室、營舍等。因建功嶼能扼守浯江溪出海口,軍方利用其地勢構築軍用工事及碉堡,而成為堅固嚴密之海島要塞堡壘,島上環境幽美,視野遼闊,花木扶疏,綠意盎然。

「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民初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聚落風貌。

金水小學位處於金門縣西南方靠海之前水頭村中界之地,當初會開辦這所學校是因南洋麻里吧板石油開採,使得許多離家背景的鄉僑陸續返回鄉里,並借用黃氏大宗祠為校舍,終於在民國十年時成立了金水國小。不過二次大戰期間,在日軍來時前夕,原本回來鄉里的華僑都紛紛避走,回歸僑居地,而金水國小也一度被日軍徵收為野戰醫院。在民國三十九年時曾經復校,並增設了幼稚班,之後因人口外流嚴重,在民國七十五年時正式廢校,留給人無限的感慨。來到金水國小可以發現它是採回字型的建築,非常的特殊極具保存意義,而整體是帶有巴洛克型式的西式建築,山牆上有泥塑天使、梅花、老鷹、牡丹、葡萄、鳳凰等華麗的裝飾,中西合璧的風格,是遊客們來到金門,一定要來參觀的重要景點。

水頭最著名的「得月樓」,是水頭黃氏長房五樹派下十九世的黃輝煌於一九三一年所建。黃輝煌在民國初年渡海至印尼麻里巴板從事百貨批發,經商致富後匯銀一萬三千銀元,興建的月樓、一旁的蕃仔厝以及前方四十二號的二層洋樓。

得月樓取其「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由福建南安匠師陳南安承建,由地方名人許維舟題字,肇建時正是地方治安敗壞,常見內地強盜登陸劫掠的時代,樓高十一點二六公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得月樓,有地下坑道可以通往鄰棟洋樓,四面外壁則有圓形槍孔與鑄鐵槍架,屋頂的女兒牆還有垛口可供火槍防禦之用。據地方耆老表示,一九四九年胡璉兵團曾進駐得月樓左前方的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內。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廢墟文化更讓人,臨風懷古,叩問滄桑

自然有自然的神秘,人生有人生的費解

覓靜地長長巷弄,走過烽火連天的殘酷,遙想當年同甘共苦避難的人兒今在否?

佇立在此廢墟、古跡中,領略太平中的生命,希望下回在來時那景與風依然存在。

D12/27星期四0735華信航空→0835金門尚義機場→0900冠城租機車

李光前將軍廟-->和平記念公園古寧頭戰役館-->北山聚落-->北山播音牆-->雙鯉濕地-->慈湖三角堡金城民防坑道-->天后宮-->莒光樓-->水頭金水寺-->茅山塔-->金門城(.西..北城門)-->葉華成古厝高粱酒使館)→明遺古街-->翟山坑道-->漢影雲根-->文台寶塔-->虛江嘯臥亭-->金門總兵署夜晚參加導覽解說行程

李光前1917年-19491025日),字帆夫,湖南平江縣人,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十六期步科,歷練排、連、營、副團長晉升至團長。

19491025日,在古寧頭之戰中,率領第十九軍第十四師四十二團反攻古寧頭時,遭遇解放軍砲火擊中陣亡,時年三十二歲。戰死時階級為中校代團長,國民政府追贈為上校。戰後,金門縣軍民為紀念他,將金門縣行政中心金城鎮市區新築的道路命名為「光前路」,尤其是西浦頭村民更是興建「李光前將軍廟」,稱之為「金門守護神」,現今廟址即是其陣亡之處,2013年追晉為中將。

 

金門和平紀念公園區設在金寧鄉古寧村古寧頭戰場,由金門公園管理處辟建,炮堡、碉堡整理後恢復原有風貌。

古寧頭戰史館位於金門西北部,首先通過一條以戰車軌道意象之濃蔭大道,並經過英勇戰士銅像,兩旁立有當年曾參加古寧頭戰役的「金門之熊」戰車,內部陳列有戰利品武器、作戰文件、作戰指揮官照片、戰情大型油畫的展示及先總統蔣公指揮車等,並以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古寧頭大戰歷史,以緬懷當年拋頭顱,灑熱血,保衛金門將士們的犧牲精神。

綜合劇場內容為「古寧頭大戰」,透過牆面及地板雙螢幕,講述戰爭發生的經過並穿插電影情節,讓遊客了解古寧頭大戰始末。

北山洋樓除了老房子的頹傾,這座洋樓曾經經歷過古寧頭戰役中的激烈巷戰斷垣殘壁以及牆上的千瘡百孔為歷史最真實的見證 .

北山聚落:李姓聚居之地,範圍包含北山、南山及林厝三個聚落,村落中的建築形勢以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二落大厝為主,聚落包含有著名的古寧頭戰役地標的北山古洋樓、李光顯將軍的故宅及高115公分,由花崗石雕成的北山風獅爺等景。

南山、北山與林厝合稱「古寧頭」,為古寧頭大戰主要戰場所在,村內仍可見斑斑彈痕與多處戰役遺跡。

位於古寧頭北山斷崖的播音牆,是目前四處播音牆中最容易親近的地點,播音牆共設有48組揚聲器,聲音約可傳播25公里。當時為了「心戰喊話」的需求,先後在金門設置四個播音站,分別是馬山、大膽、湖井頭及古寧頭等四處,而播音牆便是播音站的喇叭掩體,又稱「心戰牆」。.

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望,聚落朝向尚稱整齊,是李氏開墾之地,兩村朝向雙鯉湖,合稱「雙鯉風水」。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主要以介紹金門地區的自然資源為主,內容豐富且展示手法靈巧多變。一樓介紹古寧頭地區的人文史蹟、文化景觀以及地景的演變歷史,另有金門的地質、土壤、水文等資源的簡介及介紹金門的樹林及樹林中的鳥類,並有鳥聲,讓遊客彷若置身森林中。

金城民防坑道連支坑道共長2580公尺,是金門坑道最長的。而開放的長度則為1285公尺,待避處25處,進出突擊口22處,曲折射擊位置7處、2處雙層機槍堡,並有口淺水井。由金城車站入口,金門高中出口,行走約需三十至四十分鐘,若包括解說時間,共約需一小時。坑道入口設於金城車站二樓,「民防展示館」即設定於此。入口處的迷彩和步道兩旁的挖掘坑道圖案,館內以圖片及文字讓遊客瞭解金門的民房坑道文化。並闢設遊客服務中心及專人導覽用來服務遊客。

莒光樓位於金城莒光湖,宏揚毋忘在莒之精神,建築形式源於古代麒麟閣。莒光樓建於民國四十一年,為金門花費人力、物力最多的建設之一,由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所闢建,用以表彰當兵的英勇事蹟,宏揚毋忘在莒的精神。莒光樓三字是由賴生明所題,39年大膽戰役發主時,他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傳令兵,被委以隻身橫越大膽,在砲火中傳達兩岸隔絕軍情的重大任務,立下了大功。

水頭之美,除了建築特色之外,潔淨的沙灘、碧藍的海水、青脆的綠蔭,以及可遠眺烈嶼(小金門)、廈門的極致美景。品味悠閒時光,在陽光柔和的午后,悠然漫步徜徉於海天一色的海灘,乘著清爽海風在湛藍大海與蔚藍天空之間暢快呼吸,攀登茅山之巔,自然壯闊的波濤美景映入眼簾,聽濤弄潮,滋潤矇矓的山嵐引你走入詩意幻境。

「金門城」位於金門島的東南方,三面向陸,一面靠海,為一高起之台地。金門城有東、西、南、北等四個城門,建於明洪武20年(西元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興所建,其主要目的乃在抵禦倭寇的侵擾。金門城自明初起即為金門商業、軍事重鎮,從過去遺留下來的事蹟即可看出端倪,直到清康熙19年(1680年)總兵陳龍移駐後浦之後即漸漸沒落。

茅山塔在明代曾與金門城的文台寶塔、太山上的倒影塔同為航海的標誌,曾遭炮火摧毀,金門縣政府為重現昔日三塔鼎立的風華,遂於原地依原貌重建,以花崗岩重塑巍然的新茅山塔。通往茅山塔的步道蜿蜒在綠林與巨石間,塔旁設有觀景平台,近可俯瞰水頭村及美麗海景,更可遠眺后豐港、建功嶼及金城市區,令人留連忘返。

「茅山塔」位於水頭茅山山頂,為明洪武二十二年(西元1388)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金門城防禦倭寇,於1961年被國軍構工需求時拆除,金門縣政府依文獻資料和遺留塔石復建,為六角形、七層的石塔,高有十一點五二公尺,塔頂的石葫蘆為鎮煞。

金門高粱酒史館位於高粱酒鄉金門城,建築保留葉華成古厝的閩南式建築,古色古香,展示內容有,介紹金門高梁釀造鼻祖的貢獻、酒廠歷史區、製酒流程區、製酒實作區、互動體驗區等,重現了半個世紀前,金門高粱酒釀造的原貌,開放遊客參觀。金門高梁釀造鼻祖葉華成先生,在金門城的住宅成立了金門酒廠

漢影雲根碣古蹟等級:國家三級古蹟。

漢影雲根碣,位於金城鎮古城村古崗湖南側的獻臺山(土名東紅山)上,是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所御題鐫刻之碣石,監國魯王監督南明失敗,鄭成功迎於此。魯王四處遊歷,在獻臺山上觀大陸思明州,而題「漢影雲根」四字,意為魯王思念江山故國,而追隨之文人亦在其下刻字記述此一過程

位於金門縣的文臺寶塔建於明朝洪武20年(西元1387年),係一座以花崗岩石條砌成的五層六角形實心塔,在600年前是附近海域船隻的航行指標。

古塔形制規模雖小,卻另有一番樸拙韻致。此外,塔頂有鐫字及浮刻,而塔下盤石亦有明人陳揮於萬曆35年(西元1607年)手書墨蹟及近人張大千大師墨寶,均頗堪玩味,現已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金門鎮總兵署」之原址,原本是明萬曆丑年(西元1601)進士許獬讀書的地方,名為「叢青軒」。

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設金門鎮總兵官,首任總兵陳龍,以金門城經歷明未多次兵禍,原有的千戶所城已不能使用,所以在康熙廿一年將總兵署從金門城遷到後浦的「叢青軒」,之後經過多次改建,規模也屢有擴大,後來兩側有部份拆除始成現在規模。

曾數度是金門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衙門,歷經明、清而民國,實具有其特殊歷史意義。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公告為第三級古蹟,也是台閩地區格局保存最完善的總兵衙署。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泰安鄉的龍山部落,位於汶水溪北岸的橫龍山山腳下,泰雅族語稱為「斯瓦細格」(Swashake)。住在這裡的泰雅族人,屬於霞喀羅群,祖先來自新竹五峰的石鹿。

這支部族幾經遷徙,最初遷往北坑溪的雪見,後來部份族人再遷居苗栗南庄的鹿場;日據時期,一部份族人再越過加里山,遷至泰安的汶水溪上游,即今日的龍山部落。

這條由鹿場越嶺加里山,沿著橫龍山稜線至龍山部落的山間小徑,原是泰雅族人走出來的獵徑,後來也成為龍山部落的泰雅人與鹿場族人之間往來的探親道路,稱為「斯瓦細格古道」,現在則以「橫龍古道」而聞名。

明治41年(1908年),日本政府為鎮壓新竹五峰石鹿地區的泰雅族人,沿著汶水溪,依循這條山路,修築「加里山理蕃道路」,由橫龍山通往加里山,再延伸至樂山、鹿場大山及新竹鵝公髻山,沿途設有日警監督所及隘寮。這條隘勇線,至今剛好滿一百年的歷史。

歷經百年的歲月,泰雅族人的武力抵抗已成雲煙,而日本政府亦早已結束其殖民統治。隘勇線上,昔日的監督所及隘寮僅存部份地基、駁坎及矮牆工事遺跡,供後人憑弔懷古而已。昔日煙硝擾攘的警備道路,如今化身為踏青賞楓的古道幽徑。

主辦理事長陳水生總幹事林瑞秋    參加人員30    交通中巴

0700 頭份62鄉道12K,往橫龍山產業道路入口(遠處尖狀山峰為虎山)。泰安龍山部落→橫龍山產業道」,可開車通往橫龍山附近山腰的古道登山口,水泥路蜿蜒盤旋,有不少超過90度的大陡彎。而且道路狹窄,不容會車,只能單向汽車通行,幸好沿途未遇來車,否則無法想像。短短5公里的產業道路,多次車底觸地,著實驚心膽跳不已,胃不自覺…..隨之翻騰...

0810橫龍山登山口下車,因迴轉不易,整輛車給卡住了,幸有巨足勇士們,龍正、阿國、寶哥、朝安、兆金……..協助方能脫困,給壯丁們鼓勵………沿路左產業道路上石階步道出發。

0817 山坡地叉路,取右竹林。

0830橫龍山,標高1318M。三等三角點,編號 6633。橫龍山的主峰,卻不在橫龍古道上,而是在橫龍古道登山口附近,海拔更低的稜線上,橫龍山,雖然名列苗栗泰安的「水雲三星」,但林間無展望,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山頭而已。與虎山、上島山是無法同等相待的,雖食之無味,但棄之可惜,畢竟這座山是水雲三星之一,而且路程短,可以輕鬆登抵。

0835 續行竹林清暢緩步前進。

0840橫龍山北峰,也有顆山字三角點。

0845 產業道路叉路,右下橫龍山登山口、龍山部落,取左。

0850產業道路的終點,有一小小的停車場,約可容納五、六輛汽車停放,旁有觀景平台及坐椅供登山客休憩。登山口豎立一塊直立碑石,寫著紅紅的大字「橫龍古道」。與水哥8人會合,等待眾壯丁聲援移動車子,集合後出發。

0900起登後,石階路呈之字陡上,穿越林間,周遭為闊葉混合林的環境,混雜著不少竹林。感覺是美好的,平常各嚮導精英各自帶隊,今日同遊登山。

0905雨量計裝置站。石階至此結束,轉為傳統山徑,緩緩上坡,循著稜線北向加里山而行。

0912隘勇監督所遺址,拍照後匆匆走過。

這裡是昔日隘勇線上一處隘勇監督所,設有警部、警部補、巡查、巡查補及隘勇等,至少擁有三間以上的房舍。據說當年還曾設有砲台。

日本警備部隊如此深入斯瓦細格,設立武裝據點,自然引起泰雅族人的反抗,一度偷襲監督所,割去三個首級,迫使日本人一度撤離。然而,剽悍的泰雅族人,傳統的弓矢獵槍,終究抵擋不住日本政府的現代武裝力量,而不得不繳械歸降。

0930隘寮遺址,位於山徑下方的林間空地,已是一片荒煙蔓草。

0940 橫龍古道1.5K,環境清幽,走來賞心悅目,爬上一陡坡之後,遇叉路。往左叉路走進幾步,忽然眼前出現巨矗陡峭的大岩壁。從大石壁遠眺台灣海峽風光。續十餘分鐘的陡峭爬坡路,出現了古樸的石砌石階路,或許是隘勇路的遺跡之一。

0952遇一小段箭竹林,箭竹比人高,又擠迫山徑,形成一小段箭竹隧道。穿過箭竹林,古道又恢復為平緩坦途。

0958遇左叉路,可通往南庄八卦力社(約180分)及八卦力山(約250分鐘),這條山路是昔日龍山部落(斯瓦細格部落)與南庄賽夏族巴卡山社兩族來往的一條婚姻道路。

1005騰龍山,標高1655公尺,山字森林三角點,行政區:苗栗縣泰安鄉八卦村、錦水村及南庄鄉蓬萊村交界點。這裡是橫龍古道的終點,山頂展望佳,觸目所見,層巒疊嶂。謝謝常務監事賞每人一瓶啤酒,慶祝登頂成功。

蔚藍天空下,遠方的雪山圈谷白皚皚雪景可見、北坑山、大劍山、頭鷹山、大雪山、東洗水山、中雪山、馬拉邦山、盡尾山、小雪山等高山風光,恍如一幅美麗的山景畫。

1025出發後叉路,右徑後續仍有山徑可通往加里山、虎山,遙迢漫長,路程約6小時,可以想像當年隘勇巡防這條警備道路的辛苦及危險。取直行往大南林道。

穿行在杉木林內,緩坡路段中開春冬盡,山風沁涼,陽光穿進林間,暖和拂照,走在這樣林木間深深呼吸,身心舒適,一路愜意。

1040 獵寮處。一處林間空曠地裡,滿佈的大量垃圾是讓人極為痛心的,宛如一場浩劫。

1100 叉路,其標示都顯示為大南部落、大南林道,但左路徑早已久無人跡荒廢的,取右往果園,穿梭處於山林間,幽而雅,大夥談笑風生,幹部聯誼之情盡顯完美,會長水生大哥說:每季辦一次好了,哪堪您一般盛情。

1130 接泥土路林道,往左順勢而走。沿途櫻花夾道,仍是一片綠意森林的景象。

1150 轉彎處遠方神仙縱走路線,青翠山巒緜沿而去,秀麗風景令人醉心。

1250 抵高山青養鱒、鱘龍魚農場,入內餐廳餐敘。

三巨頭:常務監事、理事長、輔導會長

緒勢待發中,好生快活﹗可樂的哩。

橘色風暴由常務監事忠源、寶哥挑起戰事,風行草偃之際,人聲鼎沸、震天價響,其千垂百鍊之功頗讓人觸目驚心,群情哄聲四起,杯酒下肚戰火相連,熙來攘往難分軒輊,聲嘶力竭後陽光消散,酒足飯飽終將歸去,上車有人彷彿入定、有人呆滯如木...........人生來點小荒唐,歡喜就好﹗

好害羞呀,人家我不要啦﹗(誰人甲我比:龍正、會長、忠文兄、寶哥)

1600 活動圓滿結束賦歸。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港老街走進瑤林、埔頭二街的紅磚道,便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古樸之意,宛如進入時空隧道。閩南風味的古老宅第,門楣上的各式避邪古物,以及兩旁的門聯,都訴說著舊時父老們的生活步調及型態。近年來由於觀光采風盛行,一些屋主便經營起民俗藝品店,使遊客在望風懷遠之餘,亦增添不少駐足之處。

街道特別彎曲,有時甚至成直角連串轉彎,所以會如此是先民智慧的展現與適應生活的艱辛,走在街上請仔細體會每一曲折所蘊函的歷史故事。經過長期歲月的沉澱,這裡氣氛由從前的熱鬧繁華轉為今日的淡泊悠閒。

丁家大宅鹿港丁氏開台人,於清朝道光五年,攜年僅十三歲的四子克家公到台灣,在碼頭跑單,後來從販賣雜貨到經商,置屋(今中山路929496號),經營「船頭行-貿易商」,與大陸沿海做買賣,堂號「協源」,就此後便在鹿港定居下來。據目前資料得知,丁氏族人應屬回族族民,當年樸實公攜子來台,為了「入風隨俗」就漢人拜佛登祖,延續至今。

 當年克家公育有七子三女,雨豕居人口暴滿。於是在五福街中段(當時稱「大街頂」今中山路130132134號)向王家買下瓦店三座(約是西元1880年),即今「丁家大宅」。經過修建後,七位兄弟抽籤決定,由三房、五房和六房搬到新居,稱謂「新協源」。原住家稱「舊協源」。

日據時代,日本人佔據台灣時把五福街(今中山路)拓寬,前面改為洋式二樓,丁氏前面仍然擁有三個店面。後來在日據時代末期,三房因生活之方便,將權屬頂讓給六房而搬至清水,所以目前丁家大宅權屬五房、六房所有。

 丁家六房二十世祖 壽泉(醴澄)公,賜進士出身,同知銜,誥封廣東即用知縣。後來回台灣掌教白沙書院,是故「丁家大宅」、「新協源」亦稱「進士宅」。丁進士宅興建於光緒年間,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當時興建材料均是從大陸載運花崗石板、 杉木、磚瓦等建材而成,迄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此古老圍牆在北港鎮中和里共和街與安和街交界處,共和街舊名為蕃簽市,安和街稱暗街仔。

甕牆為開設土壟間(碾米廠)、油車(油廠)巨商顏東義第宅圍牆一部份,該第宅建於道光年間,於光緒三十一年大地震後修建第宅,甕牆被留下一部份。

每排15個酒甕,猶如一副大算盤似的。

在這棟老宅的左右兩面,共用了一百二十個酒甕,數目之多,堪稱全台第一。 甕牆是鹿港傳統民宅常見的牆上裝飾。

早期富裕的鹿港,由於商業發達,與大陸往來頻繁,船隻回程時就用杉木、磚石和紹興酒甕來壓艙,以求平穩。

酒甕多到足以堆砌成牆,正反映出當時鹿港的富足。

據說日治時期,大戶人家唯恐日人搜刮,紛紛將金銀財寶藏在甕牆中。

半邊井走到瑤林街12 號,一戶題有「三槐挺秀」的大宅院前,。在牆邊可看到半口井露出牆外,此即鹿港有名的「半邊井」。井內雖已被泥土填滿,不再使用。

半邊井其實是完整的一囗井,只是被一道牆隔成兩半。在牆內的一半,是提供給自己人使用的。至於露在牆外面的那一半,則是供給沒有能力鑿井的人自由汲水取用。

由此小小地方可見當日純樸的民風與厚重的人情味,不禁令人望風懷古,心嚮往之。此井目前雖已封掉,然其後世之人到此一遊者,亦可以追想前人之善情雅意。

位於彰化鹿港的桂花巷藝術村,是以展演體驗活動為主軸成為多元的藝術展演空間,提供遊客與工藝匠師近距離接觸、親自體驗創作過程的場所,並藉由此活動達到藝術村之宣傳效果,不僅讓該村成為新的彰化旅遊景點,同時帶動了到鹿港旅遊的遊客也能欣賞體會工藝之美的觀光風潮。桂花巷藝術村座落在鹿港公會堂(藝文館)前紅磚道的盡頭,本來是閒置荒廢的日式宿舍群(於日治昭和年間興建),2009年經中央補助經費重新整建完成後,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家們的展演場地與工作坊,目前進駐的藝術家與鹿港鎮公所的駐村合約訂每半年為一期,以行銷鹿港傳統工藝。

桂花巷藝術村第一屆免費進駐的藝術家包括木雕、木細作、傳統女紅、獅頭、紙雕工藝家等9戶;而於2010年9月起進駐的第二屆7戶藝術家及團體,分別為:藝翰雕刻佛具中心的黃樁樣、從事純手工法器製作的王寧堯、從事陶藝教學的高志誠、書法名家林俊臣、紙雕花燈藝師施秀雅、鹿港傳藝聯合工作坊、以及彰化縣鹿觀發展協會的聯合藝師等。

鹿港民俗文物館歐式建築的民俗文物館在古樸的鹿港中,顯得格外突出,此處本為當地富商顯榮的豪邸,後來捐出展示一些頗具特色的文物收藏品。全館分為ABC三館,A館落成於民國8年,仿文藝復興時的巴洛克式外觀雕飾精緻;B館是稍早於洋樓建成的臺灣傳統式民宅;C館為18世紀以鹿港當地街屋的型式所建的“古風樓”。館內展出清朝中葉至民初的各式文物,值得到此一遊細覽。

臺灣玻璃館為使臺灣本土藝術家有一發展平台,台明將公司拋磚引玉,為臺灣本土藝術家們,提供一個免費展覽之場域,讓在地的玻璃工藝能有一個發揮舞台。位於彰濱工業區的臺灣玻璃館,館內介紹劃分為資訊知性區、工程內裝區、藝術創作區、生活玻璃區、親子體驗等主題區,除了玻璃藝術品外,還有大型的玻璃萬花筒,突破玻璃業傳統的刻板印象,讓人耳目一新,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參觀者與玻璃都能有零距離的另類接觸,讓大眾深入了解這個晶瑩剔透的大千世界。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9年初十今日行程原為古道趴趴走課外馬拉邦走春山賞花因下雨之故因應大家意見改往鹿港小鎮一日遊。其實面對不可抗拒排除之因素,轉個彎轉變心情,或許會遇見比預期的好風景,此趟賞古蹟吃美食,讓大家樂此不疲﹗驛動的心已悄然醞釀下一次的台南古城一日遊,請適目以待,另行通知。

鹿港文武廟共分為文開書院、文昌廟和武廟三個單元。因為日治時期和台灣光復時期都曾經被軍隊佔用過,加以火災、地震和人為的破壞等等,幾乎破敗不堪,如今幾經修護終於在九十四年十一月底完工落成了。

文開書院是早期的鹿港學府,他孕育鹿港歷代以來的學子。可以說是鹿港最早的教育機構。鹿港後來能夠文風如此鼎盛,科舉時期培養出許多個進士和舉人,秀才更是不勝其數,就是因為有文開書院的原因。

武廟,武廟的主祀是關帝爺,因為關聖帝君也是民間信奉的財神爺,一直以來香火不斷。所以長年來地方上的生意人都願意出資整修,這是文武廟的三間廟宇裡面,保存得最完整的一間廟宇。

文、武廟中隔一院,內有「虎井」一口,號稱「蓬萊第一泉」,惜已久封徒留虛名,倒是廟前泮池及周遭綠樹成蔭,成為民眾休憩的好地方。

文祠佔地寬廣,環境幽雅,由東而西,依次為武廟、文廟與文開書院。其興建時代正當鹿港全盛時期,因而原始構築十分瑰麗宏偉。三者之中以文廟創建最早,武廟次之,文開書院殿後。

文昌廟,鹿港人稱呼文祠。文祠的前面有個半月池稱為泮池,池邊建有圍牆俗稱「虎踞牆」。

文祠原先的主祀為文昌帝君,從祀天聾地啞,配祀魁星帝君和孔子。日據時期大正年重修之後,改主祀為五文昌帝君和孔子畫像,而左右又配祀著天聾和地啞。

龍山寺創建於17世紀,1786年才遷至今址,歷經數次整修,始見今日之大格局,龍山寺壯觀精緻,是公認臺灣現存最完整最美的清代建築,其建築之精良、雕刻之巧妙居全臺寺廟之冠,如高大挺秀的山門、結構之細冠蓋全臺的藻井、名畫家郭新林的經典彩繪、架構獨特的戲亭及雕窗、石雕……等無一不美;本廟又特別寬敞寧靜,兼具,祭祀與潛修之用,有別於一般以香火為導向的寺廟,龍山寺無論在歷史、空間格局或建築藝術上,都值得您用心靈去感受。

「鹿港天后宮」廟口周邊聚集相當多的攤販與特色商店,特別推薦台灣道地小吃美味-蚵仔煎、鹹酥蝦猴、魷魚肉羹、肉包、麵線糊、芋丸、口味絕佳的傳統糕點以及別具風味的麵茶冰、仙草芋圓冰…等,值得您到此品嚐一番!

特色商家友鹿軒、龍山魷魚肉羹、楊記肉圓芋丸、袖珍工坊、玉珍齋、鹹蛋糕、三番錦魯麵、吳敦厚燈鋪、王罔麵線糊

摸乳巷又稱為君子巷原為前後街之通道,以其狹窄,僅容一人穿越,二人則必擦身,因此才有摸乳巷之戲稱。

沿著三民路至鹿港小學附近,即見寫著摸乳巷指標。其實,摸乳巷就是長條店屋間的一道防火巷。

如果男女正巧面對面走過來,擦身而過時,將會是多麼尷尬的情景。於是便出現許多名稱,如『護胸巷』、『君子巷』 ,但都不及粗俚的『摸乳巷』來的出名。

這條窄巷最窄處不到70公分,又稱為君子巷。其實是長條店屋間的一條防火巷,在傳統店屋越見稀少下,更顯出它的獨特。

塗鴉牆因為之前在巷內有許多人的塗鴉…以致讓巷內變的有點亂的感覺…現在去,現在有設置塗鴉牆,所以也希望來此的遊客,不要再亂塗鴉了,請給摸乳巷一個乾淨的地方,這樣也才能保留巷子該有的特色喔。

鹿港』昔時為天然良港,與大陸商貿頻繁;為求航海安全眾善信集議於明萬曆元年(民國前265)建立「鹿港天后宮」崇祀媽祖,作為精神寄託之所。「鹿港天后宮」係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湄洲媽祖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尤其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石雕刻,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堪為寶島工藝寶庫。

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天后宮係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由天后宮分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眾多,終年香客不絕。廟中陳列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如前清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和祖廟贈與本宮的大靈符、聖母寶璽均是本省絕無僅有之文物。實為碩果僅存的歷史瑰寶。

民俗慶典活動

1.農曆 323日為媽祖誕辰,天后宮會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非常熱鬧。

2.農曆55日端午節,舉辦龍舟競賽及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前後數日狂歡沸騰,熱鬧的人潮將全鎮擠的水洩不通。

「鹿港天后宮」古色古香,別具特色,每逢農曆年間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洩不通。廟方特別準備小包平安米給來訪香客帶回家,保祐新的一年都平平安安,還可以到月老那~寫張祈福卡,庇佑桃花愛情運順順利利。別忘了到禮品部走走,獨一無二的媽祖紀念品值得您帶走,「鹿港天后宮」貼心的建造一棟豪華德香客大樓與準備五星級的化妝室,絕對值得您到此一遊。

瞭解車站歷史的地方位於彰鹿路上、青雲路口的台糖鹿港車站,它不是真正的車站,可供人搭車,這是一個讓人來此瞭解車站歷史的地方。雖然現在所見的台糖鹿港車站少了歲月珍貴的痕跡,但古樸的木造風格,與車站後方保留供旅客拍照的小火車頭,都令人引發懷舊情懷。在這裡,除了有一個廣大的停車場,還有一個很大的火車頭與短車尾,旁邊也有讓人休憩的地方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仍山,台灣小百岳之一,編號:079號。標高:804公尺。山頂立有三等三角點,編號:4243號。女仍山為女乃山森林登山步道,從台九線463.1K伊屯橋旁的民宅為登山口,至三角點處,多步行於樹蔭溪谷之下,盡量避開雨季前往。不過步道全程是沒有建設步道,只有很粗的拉繩架設於山徑旁斜坡多要小心。山徑初段是走在溪谷邊的山腰小徑,中段則是要溯溪與小徑互換。近後段時,有二段拉繩的陡坡但不長。

登山山徑除了初段處,有視野外,因為行走於溪谷及原始林下,全程大多無視野可看,不過抵達山頂處,有一處展望點,可見楓港溪及出海口,亦可看見里龍山。

0845 由台1線南下至楓港,再上新建成的高架橋轉接台9463.1K,抵達伊屯橋前,停車整裝,大年初四台東、楓港雙向出遊車流量大。

0850 過伊屯橋後,取左產業道路緩坡上,登山口就在對面民宅旁。

0854 遇高壓電塔及民宅,續行。

0858遇種山蘇工寮,續行。

0905 離開產業道路接石板路,經過一帆布工寮後,取右行陡坡。

0920陡坡上來後,抵三叉路取右。

0923 岔路取左,往右下至溪谷,可能是當地人的巡水路線。

0935下切第一溪谷,越溪谷後沿路條走。二哥說:雨季鐵定無法通行。

0940離開溪谷,沿溪續行山徑。

0950 再下切溪谷,在此休息吃水果。

1000 續行溯溪谷而上。

1005 取左上切山徑。

1015離開溪谷,第一段長陡坡拉繩陡上,經過一斜坡後進入山蘇、蕨類區。

1030 第二段長陡坡拉繩陡上,續行山徑。

1042 進入雜草、藤蔓區,少有人踏及沿路條走。

1100 抵達廢棄反射板區,通過後路徑極為潮濕、螞蝗橫行,4人都中獎。

1110 抵達女仍山三角點,在此午餐,視野未開展。

1150 原路回程。

1350 返回登山口。

1.登山步道來回總長度約:7.6公里 2.真如傳說中螞蝗特多的。

3.步道高度落差約:680 公尺(登山口至頂峰)

1400 驅車沿南迴公路而行,於壽卡鐵馬站接屏199線(我1012月單車環島路線,其崎嶇陡坡讓我吃進苦頭)那時匆匆騎過,今日特前來一覽風景無限好

1420 東源森林遊樂區(哭泣湖),門票30/人,入內環湖一週,有大片之桃花心木區、野薑花區………

東源湖,位於屏東199線道,是恆春半島通往南迴公路的東部通道,東源則位於南邊的原住民部落定居的地方。這邊有許多溼地,遍植許多野薑花,夏天花季時四處都可以看到滿滿的野薑花。排灣族語中,也稱作「哭泣湖」。「哭泣湖」的哭泣二字,在排灣族語中,是水流匯集的意思,東源湖位於深山峻嶺之間,湖色在藍天青山之中呈現澄黃色澤,倒也頗富優絕淒美之感,不負「哭泣湖」之名。

東源湖水源豐富,孕育了豐富動植物,野薑花隨處可見,更有台灣珍稀水生植物「台灣水韭」,鷿鵜、水蛙優游其間,景致相當迷人。

1500 東源水上草原濕地區從滿州前往東源聚落,一到東源村,映入眼廉的是一大片的水上草原,這一片被排灣族人稱"不動"的水上草原,因為古老的傳說,這一片草原是不准動、不准開墾、不准破壞的排灣族聖地,也是前往黑矮人遺跡的必經之地.

這片排灣族聖地被族人們認為是惡靈的集散地,如隨意進入必會遭到惡靈詛咒,就連現在族人們要進入前也得舉行儀式並在額頭上抹上豬油,祈求祖靈保佑後才能進入,外人更不用說,一定要有部落長老的帶領才行.

1540 石門古戰場。交通(:由車城轉199縣道,行約8公里即抵石門古戰場。)

石門古戰場位於車城鄉及牡丹鄉交界處,山巒疊翠,地形險要。1871年,琉球宮古島居民69人遇颱風漂流至滿州鄉八瑤灣上岸,因誤入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之領地而有54人被殺。1874年,日本以琉球宗主國自居,藉口島民為山胞所殺,以「保民義舉」之名侵略台灣,在今射寮海岸登陸,欲沿四重溪河谷攻擊牡丹社。牡丹社、茄芝萊社、高士佛社等住民則據石門隘口奮力抵抗,與日軍在此發生激戰,締造日軍死傷五百多人的豐碩戰果。但日軍後來採取游擊戰術,兩面夾攻,使山胞英勇抗日之戰,功虧一簣,此即有名的「牡丹事件」由來。牡丹事件中,抵抗異族的阿祿頭目等廿多人,當場成仁,部分被日軍俘虜的,也被割下頭顱帶回總部示眾,這種殘暴的行為使得全國同胞極感憤慨,抗暴活動也陸續地在各地蔓延。日據時期,日人於虱母山立「忠魂碑」紀念牡丹社事件中陣亡的日兵,台灣光復後,政府則在虱母山頂另立「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石碑,以表彰山胞誓死不屈的偉大精神。

石門古戰場登山口立有牡丹事件解說,拾階而上直達山頂,不十分高,水泥階梯兩傍樹木成蔭,帶來些許涼意,古戰場是一空曠平台,登高望遠,四周景色盡收眼底,勁風下,站在紀念塔與忠魂碑之間,蒼涼悲壯之情油然而生。

石門由海拔約370公尺的虱母山和海拔約450公尺的五重溪山相峙而成,其絕壁陡峭,間有孔道通往牡丹鄉隘口,儼如門戶,石門因而得名。

1610 北返時遇農曆年假期人潮,塞車。

1800 返回長治家中。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一個捨不得忘記的人,兩小無猜、擦肩而過、萍水相逢、真心真意、同甘共苦、剖心挖肺、鞠躬盡瘁而後已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或生命裡,都曾經擁有而珍惜著,或許時空轉變,那時說再見的人已變了容顏、白了髮,但總是能從其一顰一笑或一舉一動中,發現那曾經熟悉的身影。

當聞訊息國小母校為明年建校100週年慶,特別於今年大年初三舉辦校友轉妹家活動,心裡思佞著國小同學?紀憶似乎無頭緒無從思念,只依稀記得班長叫「邱照麟」上網查了一下,還真的有此人,屏東縣某國小校長,地域關係無誤,只是像片有些陌生?與堂妹相約回去看一看吧,校園風景、校舍、老師、全然是陌生的,也難怪呼,657月畢業,我已離開38年了,時光易逝難留,看著學校製作的各屆校友看板,瀏覽著同學錄,那童顏純真、姓名如此熟悉,記憶馬上被啟動,原來我還留在原地,就如同未曾離去般。

不解著為什麼甲、乙、丙、丁、戊班的同學都記憶深刻,原來那時分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每2年即分班一次,所以很多同學交錯著,經過多年後,記憶仍然鮮明,究其因….孩童時期感情最真,總是不分彼此玩樂當中,猶記走在田埂上學路上,就玩起泥巴了,中午未到偷吃便當、下課時一起玩跳格子、跳扇子舞參加比賽………此次我們6年乙班來了班長邱照麟、鍾任政、徐政隆、我,好開心哪,只是多了中年滄桑,臉孔依舊在,彼此話家常,約定明年要邀約更多同學,大家一起回母校再相聚,別忘了明年一定要再見﹗

23屆:大姊黃秀梅(577月畢業,祖母級的校友)

27屆:大哥黃子明、邱招景、陳光榮、陳玉美(617月畢業,長兄如父,但願兄長身體健康)

28屆:黃永申、古昌勝、陳富枝(626月畢業,永申已離世,令人無限思念)

29屆:二哥黃子坤、古冬梅、古德勝、陳輝榮(636月畢業,二哥要多保重身體)

30屆:黃永松、陳振榮(永松陪我單攻北大武山,歷時12小時,謝謝您)

31屆:黃秀李、陳玉梅、邱讓坤、邱招廷、陳玉霞(657月畢業,龍年最多人數)

34屆:妹妹黃秀菊、陳玉芳、黃秋芳、邱招雲(687月畢業)

51屆:侄子黃永隆(856月畢業,已屬下一代,少子化畢業人數遞減中)

52屆:侄女黃儷真(866月畢業,已嫁做人婦、為母)

53屆:姪女黃又羽(876月畢業,優秀的海軍軍官)

54屆:姪女黃敏純(886月畢業,最貼心陪母在旁)

六年甲班:邱樹人老師

六年乙班:班導師李瑞蘭

徐政龍、黃秀李、邱照麟(今昔對照,歲月如梭不饒人)

六年丙班:鄧世仁老師

六年丁班:黃清麟老師

六年戊班:老師身影記憶未退,卻已忘記名字

蒸飯室、操場、校舍.配置都已變遷,昔日場景已不可尋。

同學一一自我介紹,過程驚喜連連,頗有歷經滄桑故人歸之感慨。

選出同學鍾任政(新潭村村長)為明年建校100年第31屆同學會招集人

今年的農曆年有些感傷,妳在乎的人即使妳認真疼惜、也終究會離去,每每想起中午午睡時旁邊再也沒有韋韋,心中有些難過與不捨,但這總是遲早要面對的。

大年初二、初三,開了國小、國中同學會,久別重逢的喜悅沖淡了低落心情,似乎又重新燃起快樂因子,大家意猶未盡之際,相約尋找更多同學回來續情緣,舜時間感覺人生有了期待、動能,有了值得妳等待的人、事,這足以讓我忘卻傷心事,依然樂觀、動力十足、有勇氣面對任何難題。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地點:長治鄉繁華村品福餐廳  招集人:邱進安  林秀蓮  張銀對   8班:約400   出席:約100

此次回鄉參加國中、國小同學會,至今已相隔35年及38年;原以為行囊滿滿,回到家後卻有濃重失落感……失落感來自老同學昔日好友距離遙遠無法常常見面

自簽到時屢屢驚喜不斷,按圖索驥同學錄後之驚呼聲失憶中努力懷想已判若兩人、繼之挑起往日情懷,彼時閩客挑釁情已蕩然無存,時至今日再見大相逕庭,回味再三後饒富興味,恍如時光倒流那一年659月至687月,3年同窗之誼一如往昔,點點滴滴舜時湧向心頭,浪跡天涯後如脫胎換骨般的妳、我,五味雜陳之際卻又意猶未盡,面對滿桌美食,無暇享用,握住雙手寒暄唯恐明日又天涯。巨大的時間洪流裡,人生如夢,所以虛幻無常,所以栩栩如生,誰也無法知曉,今日一別分離,何時再相聚?妳、我已沒有第235年。舉起酒杯佇立著,立下誓言相約,明年再見時要邀約更多同學,永遠的37班,不曾離去…….

淚眼問花花不語,空愁悵,再次挑起那段被遺忘的時光,已為半百年紀是最自在的時候,而今更添新愁…….深切的希望下回在來時那濃烈情懷與那微微輕拂掠過的時光依然存在

相隔35年重逢請你猜猜看我是誰

翻開塵封35年的記憶淚眼盈眶,離開家鄉時並未把同學錄帶走,老宅經過數次翻修,同學錄早已無蹤跡,是心中永遠的痛,因為年少時光不復尋找,而今斑駁模樣更認證了那一段年代久遠的青澀歲月,重拾再度回首那時的我,怎麼是鎖眉深慮?

每一張像片都是如此熟悉,或呆滯如木、或彷彿入定,和面善慧心,就好像昨日情景,有同學偷偷和男同學談戀愛,也有好同學為每次模考絞盡腦汁,還有圍牆外的阿兵哥每日噓聲女同學……樓下放牛班的男同學愛看女生下樓,升學班34班不可一世的四大天王,升學班35班眼高於頂的女同學,女導師和隔壁班男老師談戀愛…………往事歷歷........

本班:3年七班        全班共46      今日到:15

蘇鳳招  洪玉嬌  邱和英  陳玉英 林素英  陳英卿  張玉屏  鍾春櫻  蕭照美  馮華勤  鄭菊香  鍾瑞嬌  蘇麗卿  陳玉梅  邱菊梅  邱玉珍 吳麗琴  林月昭  侯淑鎂  蘇鳳勤  黃維芳 蘇春枝  陳麗鳳  董金蓮  盧秋貞  黃秀李  吳淑芬  蘇錦淑  邱貴香  林秀麗  吳政悻  張惠珠  吳明珠  邱秋瑩  張銀對  洪惠珠 陳淑敏  吳素娟  李麗美   陳玉霞  張瑞枝  張玉珠  朱民怡  蘇美英   林美麗   龔明莉

站立李麗美   邱秋瑩   蘇錦淑   蘇麗卿   林素英   董金蓮    陳淑敏

座位:陳玉英   侯淑鎂   張銀對   張玉珠   張瑞枝   陳玉梅   黃秀李(拍照)

意猶未盡之際,相約同村(進興村上、下河壩寮)同年的同學,晚上於小村莊的福德廟再聚:梁景文 邱招廷 王永添   張清榮   古松勝   古文勝   陳玉英   黃秀李   陳玉梅。

缺席:陳金木   蕭順義   羅日全   邱讓坤   陳玉霞    李秀惠   吳蘭香

陳玉梅(堂妹):永遠妖嬌美麗的女人,真正與我促膝而談、砥足而眠、青梅竹馬、談心事的人。

陳玉英:雖住同庄,但各自婚嫁他鄉,真的好久好久不見了,國中時很嬌小的呀。

梁景文:甫自警察單位退休,他爸與我爹可是麻吉喔﹗

邱招廷(表弟):童年的我們因為住同一村庄,為免舅舅動氣外公疼我娘,不敢多走動,而今長輩都已遠逝,明年相約家族大團圓,好期待喔﹗

張清榮:服務台電,在我們的小村莊蓋了唯一的現代豪宅。

王永添:小學、國中一直一直同班,是9年的老同學。

古文勝:搬遷於新竹湖口鄉,大家都忙碌著,每年的重要節日要回來相聚。

古松勝:唯一當阿公的同學,深耕家鄉未曾離開,是我們日後相聚的招集人。

黃秀李:公認變化最多的女生,百思不解,只是那時的我蒼白瘦弱,內向沉靜。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