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天空飄動著灰色的雲,趁天色尚早人潮為湧至,查驗證件後進入廈門大學,經過歷史的滔洗,日積月累不斷重複看潮來人往,更見歲月賦予的更甚光華。
來至南普陀寺,錯縱雜沓的擦肩過背中,彷彿經過多世紀後仍走不過去的腳步聲,高大刺入天際的梧桐、橡樹的枝枒,誠心祁福的柱香煙縷,一縷衣縷,朝天伸去,在歲月的流光裡,是永不散去的信念。
一度來到最後即將離去的過客,生活依舊平平淡淡地閒話家常,歸來多時不留斧鑿痕跡,記憶卻彷彿遺留在那曾經踏履的寸土中,得以復加﹗
廈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建立,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中國唯一一所地處經濟特區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該校是我國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學校依山伴海,建筑獨特,風景秀麗迷人,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
南普陀寺是一座有有千餘年歷史的佛教寺廟,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規模在廈門島佛寺中居首位。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是一間在閩南和東南亞有相當影響力的佛寺。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岩。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清代初期又因戰亂廢寺,後於康熙22年(1684年)得靖海侯施琅捐資修復並擴建,因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遂更名為南普陀寺。到民國初年,南普陀寺已成為閩南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廟。
天王殿1925年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和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1932年轉逢法師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金碧輝煌。供奉三世尊佛。
大悲殿1930年太虛法師重建,八角形三層飛檐躥角式亭閣單層建築,後於1962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木構式。供奉觀音菩薩。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在中國東南沿海,與泉州、漳州相連,臨台灣海峽、面金門各島,成為閩南金三角,為福建省較為繁榮發展的地帶;陸地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00多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島面積為132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廈門市與台灣和澎湖群島相距不遠,是由同安區、翔安區、集美區、海滄區、湖里區及思明區等六個行政區域和廈門島、鼓浪嶼及眾多小島嶼所組成,屬於閩南地區,是中國首批實施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
早期的廈門有兩個名稱,一是「鷺島」,二是「嘉禾嶼」,其名稱的起因來自於古時廈門為白鷺棲息的地區,因而稱之「鷺島」,又因島上盛產稻米,而被稱為「嘉禾嶼」。廈門主要的對外出口港即為廈門港,其位於東南沿海,全長約240公里,附近島嶼散佈,水深港闊,終年不結冰,為一個天然良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通商樞紐。
【建築風貌】
廈門的建築充滿魅力且風格獨特,擁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且匯聚建築藝術文化的精華;在此隨處可見的騎樓建築,是市政府規劃新城區的一大重點,更是當地建築特色之一,城區內牆瓦相連,讓錯綜複雜的街道顯得格外整齊又美觀,成為當地獨特的騎樓風貌。此外,還擁有聚集在集美地區和廈門大學的「嘉庚風格」建築、鼓浪嶼上的歐陸建築及傳統文化的紅磚瓦厝等,展現著昔日傳統建築風格與島上異國建築的亮麗風采,讓遊客在此感受廈門旅遊獨特迷人的魅力,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人文特色】
廈門是個充滿閩南文化的城市,且擁有歌仔戲及高甲戲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戲曲演出;歌仔戲在當地及南洋華人聚集的地方也十分流行,唱腔活潑熱情,簡單易唱又好聽,深受閩南民眾喜愛,其中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更是在大陸閩南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劇團之一。另外,結合閩南唱腔及京戲、徽戲曲調特色的高甲戲也是當地著名的傳統戲曲之一,其幽默有趣的對唱方式及對白內容,使觀眾會心一笑,其中當地廈門市高甲戲劇團在閩南地區更是享有盛譽,也曾經在台演出且大受好評呢。來廈門旅遊時,除了享用廈門美食之外,不妨可前來欣賞一齣歌仔戲或高甲戲的精彩演出吧!
【地方語言】
廈門當地通用語言為閩南方言,也就是閩南話,也叫作廈門話,而臨近的泉州、漳州也是說閩南話,雖然各地閩南話的口音有些不同,但是大致上溝通沒有很大的問題。
【氣候】
廈門地處亞熱帶,為海洋性氣候,所以氣候相當溫和,年平均氣溫約在21℃,冷熱變化不大,溫暖濕潤、雨量充足,冬無嚴寒且夏無酷暑,是個一年四季皆適宜遊玩的理想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