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廢墟文化更讓人,臨風懷古,叩問滄桑

自然有自然的神秘,人生有人生的費解

覓靜地長長巷弄,走過烽火連天的殘酷,遙想當年同甘共苦避難的人兒今在否?

佇立在此廢墟、古跡中,領略太平中的生命,希望下回在來時那景與風依然存在。

D12/27星期四0735華信航空→0835金門尚義機場→0900冠城租機車

李光前將軍廟-->和平記念公園古寧頭戰役館-->北山聚落-->北山播音牆-->雙鯉濕地-->慈湖三角堡金城民防坑道-->天后宮-->莒光樓-->水頭金水寺-->茅山塔-->金門城(.西..北城門)-->葉華成古厝高粱酒使館)→明遺古街-->翟山坑道-->漢影雲根-->文台寶塔-->虛江嘯臥亭-->金門總兵署夜晚參加導覽解說行程

李光前1917年-19491025日),字帆夫,湖南平江縣人,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十六期步科,歷練排、連、營、副團長晉升至團長。

19491025日,在古寧頭之戰中,率領第十九軍第十四師四十二團反攻古寧頭時,遭遇解放軍砲火擊中陣亡,時年三十二歲。戰死時階級為中校代團長,國民政府追贈為上校。戰後,金門縣軍民為紀念他,將金門縣行政中心金城鎮市區新築的道路命名為「光前路」,尤其是西浦頭村民更是興建「李光前將軍廟」,稱之為「金門守護神」,現今廟址即是其陣亡之處,2013年追晉為中將。

 

金門和平紀念公園區設在金寧鄉古寧村古寧頭戰場,由金門公園管理處辟建,炮堡、碉堡整理後恢復原有風貌。

古寧頭戰史館位於金門西北部,首先通過一條以戰車軌道意象之濃蔭大道,並經過英勇戰士銅像,兩旁立有當年曾參加古寧頭戰役的「金門之熊」戰車,內部陳列有戰利品武器、作戰文件、作戰指揮官照片、戰情大型油畫的展示及先總統蔣公指揮車等,並以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古寧頭大戰歷史,以緬懷當年拋頭顱,灑熱血,保衛金門將士們的犧牲精神。

綜合劇場內容為「古寧頭大戰」,透過牆面及地板雙螢幕,講述戰爭發生的經過並穿插電影情節,讓遊客了解古寧頭大戰始末。

北山洋樓除了老房子的頹傾,這座洋樓曾經經歷過古寧頭戰役中的激烈巷戰斷垣殘壁以及牆上的千瘡百孔為歷史最真實的見證 .

北山聚落:李姓聚居之地,範圍包含北山、南山及林厝三個聚落,村落中的建築形勢以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二落大厝為主,聚落包含有著名的古寧頭戰役地標的北山古洋樓、李光顯將軍的故宅及高115公分,由花崗石雕成的北山風獅爺等景。

南山、北山與林厝合稱「古寧頭」,為古寧頭大戰主要戰場所在,村內仍可見斑斑彈痕與多處戰役遺跡。

位於古寧頭北山斷崖的播音牆,是目前四處播音牆中最容易親近的地點,播音牆共設有48組揚聲器,聲音約可傳播25公里。當時為了「心戰喊話」的需求,先後在金門設置四個播音站,分別是馬山、大膽、湖井頭及古寧頭等四處,而播音牆便是播音站的喇叭掩體,又稱「心戰牆」。.

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望,聚落朝向尚稱整齊,是李氏開墾之地,兩村朝向雙鯉湖,合稱「雙鯉風水」。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主要以介紹金門地區的自然資源為主,內容豐富且展示手法靈巧多變。一樓介紹古寧頭地區的人文史蹟、文化景觀以及地景的演變歷史,另有金門的地質、土壤、水文等資源的簡介及介紹金門的樹林及樹林中的鳥類,並有鳥聲,讓遊客彷若置身森林中。

金城民防坑道連支坑道共長2580公尺,是金門坑道最長的。而開放的長度則為1285公尺,待避處25處,進出突擊口22處,曲折射擊位置7處、2處雙層機槍堡,並有口淺水井。由金城車站入口,金門高中出口,行走約需三十至四十分鐘,若包括解說時間,共約需一小時。坑道入口設於金城車站二樓,「民防展示館」即設定於此。入口處的迷彩和步道兩旁的挖掘坑道圖案,館內以圖片及文字讓遊客瞭解金門的民房坑道文化。並闢設遊客服務中心及專人導覽用來服務遊客。

莒光樓位於金城莒光湖,宏揚毋忘在莒之精神,建築形式源於古代麒麟閣。莒光樓建於民國四十一年,為金門花費人力、物力最多的建設之一,由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所闢建,用以表彰當兵的英勇事蹟,宏揚毋忘在莒的精神。莒光樓三字是由賴生明所題,39年大膽戰役發主時,他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傳令兵,被委以隻身橫越大膽,在砲火中傳達兩岸隔絕軍情的重大任務,立下了大功。

水頭之美,除了建築特色之外,潔淨的沙灘、碧藍的海水、青脆的綠蔭,以及可遠眺烈嶼(小金門)、廈門的極致美景。品味悠閒時光,在陽光柔和的午后,悠然漫步徜徉於海天一色的海灘,乘著清爽海風在湛藍大海與蔚藍天空之間暢快呼吸,攀登茅山之巔,自然壯闊的波濤美景映入眼簾,聽濤弄潮,滋潤矇矓的山嵐引你走入詩意幻境。

「金門城」位於金門島的東南方,三面向陸,一面靠海,為一高起之台地。金門城有東、西、南、北等四個城門,建於明洪武20年(西元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興所建,其主要目的乃在抵禦倭寇的侵擾。金門城自明初起即為金門商業、軍事重鎮,從過去遺留下來的事蹟即可看出端倪,直到清康熙19年(1680年)總兵陳龍移駐後浦之後即漸漸沒落。

茅山塔在明代曾與金門城的文台寶塔、太山上的倒影塔同為航海的標誌,曾遭炮火摧毀,金門縣政府為重現昔日三塔鼎立的風華,遂於原地依原貌重建,以花崗岩重塑巍然的新茅山塔。通往茅山塔的步道蜿蜒在綠林與巨石間,塔旁設有觀景平台,近可俯瞰水頭村及美麗海景,更可遠眺后豐港、建功嶼及金城市區,令人留連忘返。

「茅山塔」位於水頭茅山山頂,為明洪武二十二年(西元1388)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金門城防禦倭寇,於1961年被國軍構工需求時拆除,金門縣政府依文獻資料和遺留塔石復建,為六角形、七層的石塔,高有十一點五二公尺,塔頂的石葫蘆為鎮煞。

金門高粱酒史館位於高粱酒鄉金門城,建築保留葉華成古厝的閩南式建築,古色古香,展示內容有,介紹金門高梁釀造鼻祖的貢獻、酒廠歷史區、製酒流程區、製酒實作區、互動體驗區等,重現了半個世紀前,金門高粱酒釀造的原貌,開放遊客參觀。金門高梁釀造鼻祖葉華成先生,在金門城的住宅成立了金門酒廠

漢影雲根碣古蹟等級:國家三級古蹟。

漢影雲根碣,位於金城鎮古城村古崗湖南側的獻臺山(土名東紅山)上,是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所御題鐫刻之碣石,監國魯王監督南明失敗,鄭成功迎於此。魯王四處遊歷,在獻臺山上觀大陸思明州,而題「漢影雲根」四字,意為魯王思念江山故國,而追隨之文人亦在其下刻字記述此一過程

位於金門縣的文臺寶塔建於明朝洪武20年(西元1387年),係一座以花崗岩石條砌成的五層六角形實心塔,在600年前是附近海域船隻的航行指標。

古塔形制規模雖小,卻另有一番樸拙韻致。此外,塔頂有鐫字及浮刻,而塔下盤石亦有明人陳揮於萬曆35年(西元1607年)手書墨蹟及近人張大千大師墨寶,均頗堪玩味,現已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金門鎮總兵署」之原址,原本是明萬曆丑年(西元1601)進士許獬讀書的地方,名為「叢青軒」。

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設金門鎮總兵官,首任總兵陳龍,以金門城經歷明未多次兵禍,原有的千戶所城已不能使用,所以在康熙廿一年將總兵署從金門城遷到後浦的「叢青軒」,之後經過多次改建,規模也屢有擴大,後來兩側有部份拆除始成現在規模。

曾數度是金門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衙門,歷經明、清而民國,實具有其特殊歷史意義。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公告為第三級古蹟,也是台閩地區格局保存最完善的總兵衙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