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看對岸,花即非花影
咫尺天涯是人生裡最大的距離
夕陽天涯是令人感慨的
英雄末路是千古共愁的
沉靜低調,仍無法隱藏與生俱來的原味
卻憂心百年蹣跚後留不住的是漸失原味
D2:2/28(星期五)水頭聚落-->太武山(倒影塔.毋忘在莒.海印寺)-->八二三戰史館-->榕園-->太湖-->中正紀念林-->下莊(占哥尋訪32年前服役舊營址)-->山后民俗文化村-->獅山砲陣地-->馬山觀測站-->歷史民俗博物館-->欽旌節孝坊-->瓊林古聚落(蔡氏家廟.地下坑道戰役館)-->建功嶼-->水頭聚落(得月樓.金水國小.風獅爺文物坊)-->浯江書院
太武山規劃有太武公園,園內拱形石橋下,水流清澈,兩旁的杜鵑、櫻花夾道,是健行的好地點。太武山位於金門島中央,為八二三炮戰重要紀念地,金門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即位於此區中山紀念林遊憩區內。太武山上戰役史蹟豐富,更可鳥瞰金門田野風光。
太武山海拔雖僅253公尺,卻是金門的最高峰,慢慢爬上太武山上至三分之二處的途中,就可見到「毋忘在莒」勒石矗立於上,高數十丈,是根據1952年先總統蔣中正墨寶所刻印而成,成為金門最著名的地標,當時誠然有提高士氣的精神之用意,勒石下有中興亭,旁有太武亭,再往下 走約五分鐘順著兩旁梅樹則可看到海印寺,這裡每年過年時香煙裊裊,進香人潮眾多。
建造於民國七十七年的八二三戰史館位在金門縣中正公園榕園右側,主要是紀念當年作戰的英勇事蹟,戰史館門外的左側還有擺放戰鬥機和主力砲,右側則是擺放兩棲登陸的運輸車、坦克車,讓遊客可體會到當年的景象。
館內將有關的戰役史料規劃成十二個展示區,用圖表、照片、文件、遺物、模型等不同展示方式,展示也都用中英文文字說明,達到國際化,將最完整的紀錄規畫好給遊客了解。
在戰史館對面,為俞大維先生紀念館。館中陳列其生前遺物、照片,及各國頒贈之榮譽獎章。
榕園位於金湖鎮太湖旁,園內榕樹盤天,無法想像這裏曾流傳著風沙滅村的故事。榕園,古名「西洪」,又名「鳳山」,因早期村內有一顆巨石「鳳母石」與現今位於金湖消防隊旁的岩壁則稱之為「鳳公石」,位居於「鳳穴」上的西洪村,在明朝時繁盛一時,村中人才輩出,洪氏諸多族人在朝擔任要職,當時流傳著「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俗諺。
太湖是金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佔地面積達36公頃,蓄水14公頃,不但是民用水源供應區,也是農民水利灌溉之處。湖心中建有兩小島,湖畔築有涼亭,湖邊四種植各式花木,利用環湖公路更可飽覽湖光山色,彷如世外桃源,因而成為戰地遊客最多的勝景。
座落在金沙鎮的山后民俗文化村是於清光緒26年所建造,山后王氏祖先於日本經商致富後所建的。
文化村內有16座二落大厝,和王氏宗祠、海珠堂(鄉塾學堂),地方上稱為「山后十八間」。現今還保存得很完整,部分做為展示,部分還有民眾居住,格局壯闊整齊,棋盤式的格局,施工細膩且十分講究。
獅山砲陣地位於金門東北角獅山之坑道內,坑道取「威震金東」之意,故名「震東坑道」,於民國58年7月3日開挖,59年6月完工,全長約508公尺,平均高4.6公尺、寬3.6公尺,當時工程耗費1億2000萬,裁撤前原有四門204八吋榴彈砲,開放的二號砲塢,為少數國軍早期對外賓展示軍力的砲陣地。
該陣地又名獅山二營區,初期僅由一個砲排(獅山排)駐守,配置75山砲,這便是開放後的坑道展示75山砲的原因。823砲戰爆發後,由當時任國防部長俞大維向美軍爭取到運交八吋榴砲,所以改換配置八吋榴彈砲,兵力調整為一個砲兵連,全軍藏於坑道內。
馬山觀測所是金門本島和大陸地區最接近的一個地方,兩岸的距離只有2100公尺之遠,在退潮之後更只有約1800公尺而已。在觀測站的狹長坑道中央,放置有三座高倍率的望遠鏡,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對岸上漁村的生活情景。
馬山播音站則是金門本島對大陸施行心戰的最前哨,透過擴音器,動人心志,往往能收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顏氏節孝坊」,是為了旌表瓊林人蔡仲德的妻子顏氏鳳娘而立。關於她的事蹟,金門志上是這麼寫著:「顏氏鳳娘,賢聚人;平林蔡仲德妻。年二十六守節,卒年八十一。道光五年旌。」其他事蹟不詳。蔡仲德一生熱心公益,修橋造路,不遺餘力,「觀德橋」為其所建。
民國七年農曆七月廿六日,金門發生地震,繼而龍捲風侵襲全島,牌坊摧毀殆盡,或殘缺不全,僅后浦東門邱良功乃母之欽旌節孝坊,吹去頂端石葫蘆,餘如小徑邱良功墓前牌坊、瓊林一門三節坊及欽旌節孝坊,均毀於風災而僅存原牌坊石柱孤立原地。
瓊林傳統聚落位於金門島中央,居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代表之一。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以來人才輩出,熹宗皇帝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自此改稱今名。瓊林保留大量燕尾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
瓊林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蔡氏宗祠為主,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地勢有秩序排列成長,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配置。
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戰時因軍事需要,曾於村中各處挖掘坑道,戰地氣息濃厚,今已開放參觀。
村西有「一門三節坊」,建於清道光年間,旌表蔡仲環妻陳氏、次媳陳氏、三媳黃氏等一門三位節婦的事蹟,牌坊保存尚稱完整,列為三級古蹟。
村口立有似神似獸的風獅爺,為厭勝吉祥物,藉以鎮風驅邪。
因明清兩代登科者眾多,聚落內四處可見華麗之燕尾官宅。家廟中更懸滿「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顯赫匾額。瓊林除大宗之「蔡氏家廟」外,各房份亦有自己的祠堂,其中有兩者同在一棟三落大厝中,而有「七座八祠」之稱。每座宗祠,均有可看之處。與怡榖堂及兩座風獅爺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位於金門縣浯江溪口外之建功嶼,漲潮時,它是海上孤立的小島景。因而當您若算好潮汐,就能親身體會此一奇景。建功嶼是大金門島城鎮南門浯江溪口外西側的一個迷你小島【董嶼、珠嶼、鰲嶼等名稱】,民國49年經內政部核准,更名為「建功嶼」。總面積約有500平方公尺 ,曾為金門軍事上的前哨站,島很小,目前已開放觀光。
島上現存五個碉堡,另外還有瞭望哨、廚房、電台室、政戰室、營舍等。因建功嶼能扼守浯江溪出海口,軍方利用其地勢構築軍用工事及碉堡,而成為堅固嚴密之海島要塞堡壘,島上環境幽美,視野遼闊,花木扶疏,綠意盎然。
「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民初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聚落風貌。
金水小學位處於金門縣西南方靠海之前水頭村中界之地,當初會開辦這所學校是因南洋麻里吧板石油開採,使得許多離家背景的鄉僑陸續返回鄉里,並借用黃氏大宗祠為校舍,終於在民國十年時成立了金水國小。不過二次大戰期間,在日軍來時前夕,原本回來鄉里的華僑都紛紛避走,回歸僑居地,而金水國小也一度被日軍徵收為野戰醫院。在民國三十九年時曾經復校,並增設了幼稚班,之後因人口外流嚴重,在民國七十五年時正式廢校,留給人無限的感慨。來到金水國小可以發現它是採回字型的建築,非常的特殊極具保存意義,而整體是帶有巴洛克型式的西式建築,山牆上有泥塑天使、梅花、老鷹、牡丹、葡萄、鳳凰等華麗的裝飾,中西合璧的風格,是遊客們來到金門,一定要來參觀的重要景點。
水頭最著名的「得月樓」,是水頭黃氏長房五樹派下十九世的黃輝煌於一九三一年所建。黃輝煌在民國初年渡海至印尼麻里巴板從事百貨批發,經商致富後匯銀一萬三千銀元,興建的月樓、一旁的蕃仔厝以及前方四十二號的二層洋樓。
得月樓取其「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由福建南安匠師陳南安承建,由地方名人許維舟題字,肇建時正是地方治安敗壞,常見內地強盜登陸劫掠的時代,樓高十一點二六公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得月樓,有地下坑道可以通往鄰棟洋樓,四面外壁則有圓形槍孔與鑄鐵槍架,屋頂的女兒牆還有垛口可供火槍防禦之用。據地方耆老表示,一九四九年胡璉兵團曾進駐得月樓左前方的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