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關古道』一般分為三段:
1.南段:主峰關刀山至聖衡宮雲洞山〈苗130線〉。
2.中段:聖衡宮至十份崠〈苗60線〉。
3.北段:十份崠至出礦坑。
因全程長達20餘公里,一般遊客多分三段登遊。南段、中段均已走訪過,唯北段自出磺坑啟程南行經柑仔樹下、雞籠山,循稜側山徑至十份崠,復沿苗60線下行至南湖,約15公里,步行時間約5小時。全程路況良好,均屬水泥或柏油產業路面,惟上下坡起伏頗大,是一條考驗體力和耐力的健行路線,考量社大成員體能,及今日行程為訪雞隆山、龍船山,故由台3線大湖啟登出出礦坑。
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是台灣石油的發祥地,此地開採石油已有百年歷史,自一八一七年(清朝嘉慶廿二年),當地居民吳琳芳在後龍溪岸的石隙中發現油跡滲出,居民鑿井,經常見到硫磺色的液體湧出,並不知這就是珍貴的原油,把這液體叫作硫磺油,因此,當地舊地名為「硫磺窟」,之後更名「出磺坑」,因此地屬開礦村,所以也有人稱之「出礦坑」。
直到一八六一年(清朝咸豐十一年),淡水廳通事邱苟在此掘井深約三公尺,每日抽取四十餘台斤的油,一八七七年(清朝光緒三年),清廷將石油開採權收歸官辦,從美國購入一部頓鑽鑽機,延聘美國兩名鑽井技師指導鑽井,曾鑽至三百公尺,每天可取油一千五百公斤,但不到一年便因井枯而作罷,末期以開採天然氣為主。
出礦坑原名叫苗栗煉油廠,一個從日據時期就開始採及石油的油田,出礦坑的油井林立,但最偉大的是一個名叫「一零六」的油井,他是出礦坑會開發成功的關鍵,沒有它就沒有出礦坑。
不過,這口井是我國使用頓鑽鑽機鑿成功的第一口古油井,深具歷史意義與紀念價值。
※台灣油礦業簡史
1. 咸豐末年,邱茍在出礦坑發現油苗挖油點燈。
2. 光緒三年收為官辦。
3. 光緒十三年,劉銘傳設礦油局四年後取消由邱阿玉繳稅接收。
4. 光緒二十七年,日人派員勘查在出礦坑等處鑽探迄民國三十四年共鑽兩百多孔井。
5. 民國三十五年,台灣油礦探勘處成立繼續經營,出礦坑、錦水、竹東、六重溪、凍子腳、牛山、竹頭、崎頂等油氣田。
6. 民國四十年,加強探勘增招人員,成立探勘隊研究室,全面進行探勘,可惜未獲大量油氣。
7. 民國四十八年,加深井水38號井,在中新世地層發現油氣。
8. 民國四十九年,鑽探106號井,也在中新世地層發現油氣,從此向出礦坑氣田深部鑽探,陸續生產氣田。
9. 民國五十一年起,繼續在鐵砧山、崎頂、白沙屯、永和山發現油氣,這是台灣油氣生產的全盛時期。
10. 除上述構造之鑽探開發外,民國六十七年起,並在台西、新營、八掌溪、新隆及北寮等處新發現油氣構造。
11. 民國七十五年,海域長康氣田開發完成,納入生產行列。
油氣處理,自民國五十二年起,在錦水、青草湖、鐵砧山及出礦坑場內設立天然氣田廠及二氧化碳脫除廠。

0630 頭份出發沿台3線97K三彎南下。
台3線129.01K處見「天恩農莊咖啡1.5K」指標右轉進入,里程歸零。
0.8K恭敬橋後遇叉路路取前循“農苗大3 ”、“天恩農莊畫家咖啡園”指標前進。
2.8K 至137.138油井,下車聽取松雄大哥講解探勘油井之歷史。


到油井,每一個都是雄偉壯觀,從剛剛的「一零六」提起,還有一個名叫「聖誕樹」的油井,如同他的名字造型和外觀,跟聖誕樹一模一樣,是出礦坑的名井之ㄧ,如今這些由景已經不再開採石油了,出礦坑的產油量也快接近零了,但那些油井那些設施足以呈現出前人畢路藍縷的精神、刻苦耐勞的客家精神。

3.0K 途經視野開闊處,可見三義員屯山、雙峰山、三角山稜線,及三義市區景觀。


4.1K 岔路,左急彎往109-W新隆區登雞隆山、右直行往131號油井登龍船山;先取左登雞隆山。

指標為HSL-2W(新隆2號井)CHK-120(出礦坑120號井)


4.6K 路左CHK-109W油井叉路,取左黃麻園、新雞隆。

6K 路左CHK-120W油井,有大型加熱器、分離水塔。

6.4K 叉路,左福勇祠,往HSL-2W-3W油井,右下往新雞隆,取左上。

6.7K 福勇祠。

6.9K 叉路左上2號油井,右下3號油井,取左HSL-2W油井。


7.2K停車於2號油井下方空地,距「麻園幹89支11」電桿約30公尺,登山口在「麻園幹89支11」電桿附近,車停妥後往回走。

0805從「麻園幹89支11」電桿左前方小水泥路上登,路口有山水雲指標。

0807 經過菓園工寮,取直行進入果園後取右。荒草漫漫,幸有松雄大哥沿途砍草僻徑前進,沿相思林邊往高處行。


0815 登抵基點處,雞隆山:標高727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四五號;苗栗縣銅鑼鄉。基點周邊荒草似乎有人剛整理過,因無展望及蚊蟲嗡嗡作響,匆匆拍照後即快閃。



0825 返回停車處,步行至2號井參觀,遇一在此工作之大哥告知,前行約200公尺果園處有非常佳之觀景點,步行前往


因有霧氣,隱約中只見耀婆山獨特山形,路又往十份棟茶亭(出關古道北段)唯路程似乎尚遙遠。

0835 上車循原路回。
從雞隆山循原路回到來時路“4.1K 岔路處”取直行往131號油井登龍船山,里程在此歸零。


0.1K CHK-111W、CHK-123W巡井基地停車拍照。
柑子樹下為出關古道北段的中繼站,位於公館與大湖、銅鑼交界處,也是三鄉之間往來的輻輳地點,當地居民將山坡地開闢成平台階地,種植柑桔〈橘〉,故名柑仔樹下,附近也盛產牛心柿。「柑仔樹下」一帶石油氣蘊藏豐富,沿途油氣井林立,現仍繼續生產,托中國石油公司探勘油井之福,當地對外交通頗為方便。

0.3K 叉路往慈雲宮。西南側的觀音山〈標高597m〉為關刀山山脈主要山頭之一,三面峭崖壁立,嶺上聳立慈雲寺一座,建於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主祀觀世音菩薩,為當地居民信仰中心。



1.1K 慈雲宮,取台階上行,左前方可見剛剛走過之雞隆山。

2K 返回叉路取左。(慈雲宮來回2K,里程再次歸零接前0.3公里數)1.4K遇叉路左轉往131油井,右下往苗栗,取左上。

2.2K 岔路取左上(岔路口「電桿開礦幹75支20」)
2.4K 遇新設鐵柵門停車,鐵柵門處電桿「開礦幹75支25」因巡井車進入未上鎖,驅車進入約0.2K抵「開礦幹75支34」電桿處,



再往上約100公尺即為131號油井,登山口在“開礦幹75支34”電桿左側,松雄大哥先至131號井探訪昔日中油老同事,多年不見相見歡,暢談欲罷不能,幾番催處方告別。

1005由「開礦幹75支34」電桿左側登山口進入

龍船山登山路徑前半段為近乎荒廢的石階步道,問松雄大哥為何有石階步道?告知昔日有大型儲水塔供員工使用,而今已拆除。

後段為穿行於竹林中的泥土山徑,因多次颱風侵襲,樹枝倒木橫亙,又是蚊子擾人,實是痛苦。



1025登抵基點處,龍船山:標高655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107號;苗栗大湖、銅羅、公館交界。基點周邊荒草似乎有人剛整理過,因無展望及蚊蟲嗡嗡作響,匆匆拍照後即快閃。

1040 返回鐵柵門處,上車。(步行上山20分、下山15分)

返回131號井叉路,里程歸零,往公館方向行。
3K 抵開礦社區。



目前,出礦坑還留有一間博物館在運作,每天都有無數的遊客前往參觀,博物館內部有許多出礦坑 的歷史、油井模型、石油樣品和影片,只要來到這,出礦坑的資訊便可一覽無疑,所有疑惑皆可在此得到滿意的答案,有機會一定要到此參返﹗





如果不知道哪裡有石油,豈能建造油井呢?當然要做一番探勘不行,探勘的方法分為三種,第一較重力探勘,第二叫震波探勘,第三是利用直昇機做地質調查。當探勘測出石油的反應之後再做套管水泥工程,套管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井孔、分離高低壓的地層以便於採集油氣,下水泥是為了隔離地層內流體相互流通以及加強套管強度和保護油氣層,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程,當時的物質缺乏,科技又不發達,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工人有如上刀山下油鍋,一個不小心都有可能喪命,出礦坑每一個油井都是前人的豐功偉業,令人佩服。


出礦坑探勘博物館,進入參觀,油礦陳列館,館內陳列百年來台灣油礦開採的歷史資料,及各項開採設備的模型,因有退休人員松雄大哥解說,收穫良多。


※此行程主線里程約9K,登慈雲宮或登龍船山來回各2K,可視社大成員腳程而做增減,原是臺灣開採石油發源地的古道,已走過百年的風華歲月。古道被綠林群山環繞,很適合走訪散心,看著滿山遍佈的油井地,清新空氣、視野開闊展望,讓人有如置身世外桃源般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