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稱山城的苗栗,舊時往來城鄉的古道也是苗栗的主要特色之一,今探訪造橋鄉境內之古道群,鄭漢步道、口山步道、劍潭古道在苗栗縣史中更佔有一席之地。

自行開車:頭份交流道→往造橋後龍→尖山大橋→台1線→台13甲→造橋火車站

鄭漢步道位於造橋鄉談文村台一線路旁,往返約二公里路程,有上坡也有下坡,雖然稱不上「好漢坡」,但沿途動植物生態資源豐富,有樟樹、木麻黃、野牡丹等花木,枕木為梯,亦顯古意,且視野佳、景致宜人。

山頂的「鄭漢紀念碑」記述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於五十三年間談文村有名廿多歲青年鄭漢,某日於田間耕作,一群在中港溪畔嬉戲的孩童陷入急流中,已快滅頂,鄭漢聽到求救聲,奮不顧身跳入河中救起小孩,自己卻因腳部被水壩鐵絲割傷,無法上岸而溺斃。當時教育部長閻振興為表彰鄭漢捨己救人的義行,五十四年間,在當地視野最好山上立碑紀念,並題上「人溺己溺」等字,留傳至今。

於紀念碑居高臨下,可遠眺中港溪平原及台灣海峽,視野佳是最佳賣點,因此鄭漢步道開闢後,假日前往散步、運動的民眾愈來愈多。

0750 頭家中出發,於造橋鄉談文村台一線路旁(103.5K)進入。

0805路口有幾棟出租的學生套房滿明顯的,順著蜿蜒小路往上走,不到五分鐘路程就會瞧見一處「枕木」階梯,就是入口了。續行相思樹林,由錫源路起至紀念碑,全長約1公里,路寬4公尺,以木、石等材料砌出步道,沿途有樟樹、木麻黃、野牡丹等花木,但沿途卻發現步道已雜草叢生,不見整理,告訴女兒我將去電造橋鄉公所,其實縣境各鄉鎮有很多步道,設施完善卻後置保養維護偶有疏失,終至荒飛湮滅,實為可惜﹗

0820 「鄭漢紀念碑」民國56年建於苗栗縣中港溪畔的山丘上,蠟燭和燭台的造型,象徵「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無論從二高、中山高、省道台1線或海線鐵路經過,都可見它的身影。

站在紀念碑的山丘上眺望風景,可見中港溪流域,還有二高、中山高、省道台1線、海線鐵路、五福大橋等交通路線,景色宜人。

0830 原路回程。

0840 抵登山口上車,台一線過育達科技大學後,見左轉「阿八窩」接苗150K起點→造橋隧道前過馬路接苗14線。

0845 造橋國中福德祠前停車。

口山步道:位於苗栗造橋車站附近,在早期交通不發達時,是造橋鄉造橋村與朝陽村、談文村等地重要連絡路徑,隨著台十三甲線、鐵路、苗十四線等道路開闢,人跡逐漸罕至,隱蔽於山林、荒林已數十年。

口山古道約呈南北向,南側的登山口位於造橋國中旁,北側出口則在庄北伯公廟(福德祠)。造橋國中校門口前的路口也有一間伯公廟,是廟中廟,廟裡還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小土地公廟,見證了這條古道的歷史。

0850 沿著造橋國中旁的產業道路上行十幾公尺,即看見口山古道的登山口,有社區人士豎立的標誌。古道採用生態工法打造,全程都為為泥土路,路徑質樸,沿途以相思林為主,間雜油桐、相思等樹木,沿途鮮少雜草,路徑清爽,坡度又平緩,少起伏,走來輕鬆。

0900 古道一分為二,兩條路殊途同歸,先走左線,沿著竹叢旁而行。

0905 爬抵山稜的瞭望台,與右線會合。木造的瞭望台高兩層,而周遭的林木更高,無所展望,但環境頗為幽雅。

0910 循著稜線寬大的土路續行,不久即抵達周生橋,一座新建的木拱橋。橋下有一步道待回程再探,續行平緩相思樹林,沿途有不少竹林,昔日造橋有製造木炭的產業,所以應有不少挑夫辛苦往來這條山路挑擔運送物產。

0911 抵達山嶺上的第二座瞭望台,瞭望台擁有360度的環繞視野,是古道視野最佳處。瞭望台正對著中山高速公路,造橋收費站就在下方,而遠處山巒層層,雲霧飄嬝。山峰無數。

0915 通過瞭望台續行,稜上土路的仍然寬闊平緩,附近林木疏稀、花影相伴。

0922 抵達岔路,右往庄北伯公廟,直行通往造橋口山。先取右下,沿途有不少樟樹。

0930抵達清明福德祠,俗稱「庄北伯公」。由此可沿著平仁路,走往造橋火車站及造橋國中的方向,但我們原路回稜線上,並不走公路。

0935 抵稜線取右,約兩分鐘即登頂造橋口山。造橋口山,海拔68公尺,西側崩塌,形成懸崖絕壁的景觀。

山頂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這顆基石曾經消失,山友原以為已隨山崖崩塌而堙滅,後來崖邊附近的雜草清除後,基石才被人發現。百年基石,失而復得,如今已重新埋立於山頂明顯處。

 造橋口山續行有山路通往山腳下的儷池咖啡。循原路折返,回到剛才的岔路口,走往山腳下的庄北伯公廟。我們選擇沿稜線而回。0940

1005 抵周生橋。取左下為周生橋的橋下有一條小柏油路,左通往山下的造橋火車站,右向則通往談文村,這條柏油小路應是早期的口山古道舊路。

1010 叉路0905取左。    1015 返回造橋國中登山口。

造橋火車站於民國前九年(西元1903)107日台中線竹南-高雄路線開通,造橋車站便開始營業,為當年是山線鐵路南下第一站,造橋鄉在民國民國五、六十年代,木炭窯業、瓦窯業鼎盛,曾居全省之冠,加上錦水發現了石油氣礦,當時的繁榮景象帶動了造橋車站的經濟高升,民國68年南北高速公路完成通車以後,也不再重視鐵路運輸,營運額年年下降,於是在民國87年山線竹南-豐原雙軌完成通車,同年的六月四日將造橋車站從三等站改為簡易站。

造橋車站旁有一排日據時代所遺留的宿舍。站長宿舍:造橋火車站站長(舊稱驛長),原為日本人,住在第一官舍,後來為配合地方發展,將原有的網球場改建為驛長宿舍,第一官舍則給予助驛(今稱副站長)使用。時間為昭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八月,當時的驛長為山藤正朝。

劍潭古道相傳是鄭成功大軍行軍至此時,在此擲劍成潭而得此名。也是先民重要的產業道路,早年砍伐竹林、相思林、樟樹,還有運送香茅油,古道是必經之路。早期是造橋鄉大西村與大龍村的往來要道,兩旁遍植桐花樹與桂花樹,從大西村的入口進入便是高達400階的石階陡坡,另一側於大龍村的入口則是較為平緩,步道總長約2公里,設有3座涼亭,沿線是木棧道及石頭階梯,豐富的林相與生態吸引著人們停留佇足,每逢桐花季時,落桐散落步道兩側,整條路漫花如雪,編織了如夢似幻的落花美景,美不勝收。待桂花季上場時,則可以循著淡淡的桂花香漫步古道。古道跨越山丘,古道上的3座涼亭,視野遼闊,各有不同的賞景角度,造橋、竹南、頭份一帶的景致入目可見。

劍潭古道入口位在苗14線道路上,駕車行駛台13線(尖豐公路),在造橋鄉大西村十字路口轉往大龍村方向,約5分鐘即可抵達古道入口)。

1030劍潭古道位於造橋鄉大西村境內,入口剛好在劍潭水庫入口對面,歷史久遠,早期大西村、大龍村居民往來都經此古道,為古道重見天日,增加鄉民營造健康及休閒之場所,造橋鄉長張雙旺除爭取農委會水保局營造「農村新風貌」專案補助款外並利用擴大公共就業人力、物力,重新整修該古道。

1035 從大西村劍潭水庫的入口處登高,地勢較陡峭,共有401級石階。

1045到達第一座歇腳涼亭,亭內設計有非常多之客家諺語,即使是客家人也頗為拗口不輪轉,既懂之際,又深深佩服老耆們的智慧﹗

1050 續行桂花小徑,時有陡坡、或緩坡。

1058 大觀景台。登高視野遼闊,各有不同的賞景角度,造橋、竹南、頭份一帶的景致入目可見,亭內有一祈願鐘,小試一下,聲響青翠宏亮。

1110 叉路。左下往石中臼,取前行往劍潭古道出口800公尺 。

1118 3座休息亭。視野依然遼闊,可見造橋、竹南、頭份一帶的景致。

1125 抵劍潭古道出口。劍潭古道路線全長2.5公里,整修之後成了健康步道,路線跨越大西村境內山丘,沿途山巒層層,步道鋪設石階或原木,還有三座涼亭,分別取名為休憩、景觀、遠眺。古道一趟走下來,一般人的體力大概一小時就可大功告成。

1135 取左走產業道路800公尺回入口停車場。

1200 返回家中,完成古道探訪半日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e530217 的頭像
    lee530217

    蒲公英的部落格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