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竹南的中港鄰近中港溪,舊時是一個繁榮的商港,也是早期閩粵先民來台開墾的登陸地之一,因此曾經繁榮一時,中港的地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因位於中北部兩大港滬尾(淡水)與鹿港之間,因此被稱作中港,另一種則是因為鄰近中港溪,又是平埔族道卡斯族中港番社的所在地,因此得名。

中港老街竹南、中港主要的歷史建築多於1935421日關刀山大地震所毀,目前位於竹南中山路、光復路、民生路、八德路的舊建築,多為日治時代所建。

0920來到同學金諭姐家 假日踏青  品嘗客家湯圓與土雞肉  元氣滿滿

此圖像表徵國民黨  民進黨  親民黨 ………..解說一番  莞爾笑之

材窯窯主林天雲先生為我們解說燒陶製程

 苗栗班10  頭份班13  今日共出席23

頂頭屋永寧渡福德祠簡介

明清時期,苗栗縣中港溪水深湍急,河口寬廣,架橋不易,兩岸仰賴渡船交通,

因船伕收費不一,常起糾紛,甚有強索勒贖情事,清廷為根絕弊端,制訂義渡章

程,由官府出資結合民間勸募購置田園,招佃耕種,以收取之租穀僱請船伕義渡

商旅,頭份永寧義渡於道光廿三年創辦,並立碑為記。

永寧義渡碑原豎在中港溪南岸河畔福德祠旁,清宣統三年遭洪水沖毀,被信眾請

到頂頭屋福德祠合祀。頂頭屋福德祠創建年代已難考證,但舊金爐刻載曾於道光

廿八年辦過老、新祀典,因此至少與河畔伯公同期,甚至更早。

兩土地公合祀時,原只容身石砌小廟中,民國四十八年由地方捐款改建為紅磚鋼筋結構,八十四年再募款重建,翌年歸火登龕,廟貌於焉一新,六塊永寧義渡碑則靜棲在一棵樹齡超過二百年、被奉為神木的老榕樹蔭下,見證斑斑史蹟

『永寧義渡碑』,即位於『頂頭屋永寧渡福德祠』旁,現尚遺有完整但年代不詳

的『永寧渡加助碑』、『義渡』碑、『永寧渡樂助碑』各一块及道光二十三年的『永寧渡樂助碑』一块(按道光二十三年為西元1843年,距今已168年)計四块石

碑及『紙灰積貯*』、『本(奉)福德爺*兩祀典慶』各一块石碑,目前保存尚完好。 

頂頭屋永寧渡福德祠位置

『頂頭屋永寧渡福德祠』,位於頭份鎮『東興大橋』下興里橋頭南岸『下興社區』路口旁,意象牌樓後方,香火頂盛,是『下興社區』里民的信仰中心。 

劉家祠堂由劉氏開台二世祖富龍公之子聯合於民國元年七月建立,旨為紀念劉氏開台始祖楊太夫人率兩子到頭份開墾奠基,並返原鄉廣東迎接其先夫伯理公骨骸來台,遂其心願。

楊太夫人以一柔弱婦孺,在舉目無親的異鄉赤手空拳辛苦耕耘,克勤克儉,為後代開創光明前程,奠定劉家基業,可說是劉氏宗親永懷祖德、光宗耀祖的榜樣。而其完整的宗族紀錄和典型的客家祠堂建築,更在頭份地區被傳頌。

頭份曾家古厝位於頭份鎮土牛里八鄰145號,是一座古樸典雅具有客家民風,具有空間思維的美學建築,在步入現代化都市大樓林立的時代,曾家古厝可以說是頭份鎮,甚至是中港溪流域維護至今最完整,格局建築也極為特殊的一座古厝。

據富興?曾家族譜??台灣人士鑑??頭份鎮誌?資料記載,曾家祖籍福建省汀州武平縣岩前城田寮,其十七世祖曾特盛,夥同螟父曾自壽、堂兄曾際春,於乾隆年間渡海來台,擇居竹南一堡頭份田寮,從事農教耕讀;道光年間,曾在十九世祖理綱與廿世祖雲麒手中開闢大隘富興原野,曾祖廿一世貴秀先生予以發揚光大,經營糖廠,並在民國十七年間,在頭份鎮土牛興建這座格局典雅、古色古香的三合院。當初在興建時,特請當時名地理師陳展鴻先生(亦即國大代表陳運棟先生的曾祖父)堪輿,在地理上由於匯集中港溪、土牛溪、隆恩圳三條水流及面對筆架山的好風光,讓曾家人才輩出。

曾家古厝佔地極廣,有內院、外院。前後花臺,前面還有半月形的水糖,民國十七年貴秀先生夥同其子創建,堂號?魯國堂?

【龍鳳宮】

所在:公地

歷史:道光初年始祀奉媽祖,光緒十一年正名為中港龍鳳宮。

王神:媽祖

本宮原為土地公祠,在道光初年,有閩南西河人氏大陸迎湄州媽姐來台,隨奉聖母神像三尊,因遇風暴登陸本地暫任,相識同鄉連十一,未幾他去不返,連十一虔誠篤敬,將神將留下,於現址搭建小屋(士角厝)奉祀,名為「同功廟」。

道光十一年連十一經商獲利,返閩攜眷,回航時又遇風暴,聖田顯靈庇護化危為安,連十一為叩謝神恩,與謝掌田奉請聖母神像,像往湄州進香,回時並依聖筶指示,迎奉開閩聖王太保元師神像,迨光緒十一年,連十一乃子連阿敏以廟字簡陃,謝掌田等善信合力改建,並正名為龍鳳宮。民國五十三改建為目前的八卦形宮貌。

國立竹南高級中學美術教師連森裕老師為我們講解

本宮原本只是連氏家族的寺廟,而後才漸漸變成地方性的廟宇。具祭祀圈雖不大,然其鎮殿的三尊媽祖,全為清時便來台的湄州媽祖,可算是中港地區歷史較久的媽祖廟之一。

頭份客家人每到中港慈裕宮進香,偶爾總會發生爭執,因此後來淡水廳同知張啟煊在頭份田寮里覓地蓋媽祖廟,也因為慈裕宮對於永貞宮的「分香」有所刁難,才會到同屬城內媽祖的草店尾中港龍鳳宮分香割火。

中港在全盛時期曾經有三百多家製造金銀紙的商家,街道上曬金紙的景象也成為金色中港給人最強烈的印象之一,可惜由於自動機器、國外成本低的關係,再加上環保意識的抬頭,使得台灣金銀紙的產業逐漸沒落,現在中港也只剩下幾家堅持手工製造金銀紙的店家,金色中港的景象也許終不復見。

中港老街有許多巴洛克式的建築集中在民生路、迎薰路、與守法街之間的區域

老街上最華麗的山牆就是這棟郭鎰順老屋  簡單卻又不失其味道的建築,應該是日治時代後期的街屋

番社保安宮:當地居民又稱為王爺公廟,大正八年重建,創建於清同治七年,以雷府為帥的雷、朱、薛、刑四府千歲,主祀雷府王爺,掌管陰陽,因有類似城隍爺的職責,所以統領七爺、八爺在其之下配有部屬頭班皂、二班皂,專職抓鬼,其中七爺、八爺、頭班皂、二班皂共六尊約三呎高神像,是難得一見的泥塑神像,據說民國八年整修時,請唐山師傅在廟前以土、簑衣、貝殼粉及麻薯塑造而成,保安宮內尚有一些造型特殊知神像,堪稱為苗栗縣神像藝術寶庫,值得你到此細細品味。所在地番社則為早期和人對這塊平埔族聚落的稱呼。

元宵節夜迎玄壇爺俗稱造佛,為其他地區少見的風俗。全台只剩二個地方【台東、竹南】,屬於相當難得的民俗活動。【炸邯鄲:邯鄲爺原名趙光明,在風神榜中被姜子牙封為武財神的邯鄲,傳說生性怕冷,鞭炮愈炸溫度愈高,越能令邯鄲高興,傳說來年會更高興。炸邯鄲時,由四位壯漢手持掃把,一人當前頭帶路。民間傳說中玄壇爺就是邯鄲爺亦即「武財神」,由於邯鄲爺怕冷,出巡時人們必需拼命往它身上丟鞭炮,以驅逐寒冷故又名「寒單爺」,它不坐一般「神轎」而由榕樹葉與竹椅綁成的竹轎稱「椅轎」,每當邯鄲出巡時稱為「造佛」;本地傳統的造佛儀式騎特色為四個「打赤搏」、「戴錢帽」、「穿短褲」、「著布鞋」、「手拿掃把」的轎夫,扛著「以剛絲編成的鬍鬚」、「左手捧著三角黃金磚」、「右手拿著指揮棒」的邯鄲爺,進入鞭炮陣中毫不畏懼盡情祈福著「爆竹聲中除舊歲、財源廣進通四海」的慶祝元宵節。

【善慶祠】

所在:澎湖厝(第二公墓)

歷史:建於道光六年(1826

主神:同靈公,即有應公]

關於中港的械鬥,最慘烈的一次是在清道光六年(西元182659日這天,中港城謠傳,南莊黃祈英(斗乃),結合城內原住民攻擊中港城內閩人,果然城東、南、北門遭到攻擊,城內居民爭先恐後由西門逃走,由於橋寬不及一公尺,橋長十餘公尺,許多人因為推擠掉落橋下,相互踩擠演變成屍體填河,死亡者數以百計,後來將一些無主屍骨,放置於中美里西門外的同靈公廟「善慶祠」

道光六年五月,台灣中北部發生大規橫的閩客械鬥,五月五日內山黃斗奶、黃武二等,乘機率領生番擾亂中港。當時為逃往竹塹避難之民眾,倉皇中渡過中港城西門濠橋時,爭先恐後,不幸跌入濠中溺斃,相傳罹難民眾不下千人。地方人士愍念無辜,遂將屍體集中埋葬,並建祠奉祀。

每年農曆五月初九日為祀祭日,則內外街庄的善信者,便在該月輪番請戲團「作獻」,據說曾有某年,這些戲子由前日中午演至隔日尚不覺,待鄉人告知,始覺醒結束,如此傳說更增加具靈異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e530217 的頭像
    lee530217

    蒲公英的部落格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