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離開公司寮山後,先至台1線龍坑里某一老樹下吃麵食,台灣似乎每一鄉鎮都有老樹下麵食,人生可以很簡單,一碗麵食有感恩的幸福。先至附近的鄭崇和墓覽其建物,後至西湖鄉遊客中心索取旅遊簡頁,按圖索驥展開下午的找老地方:思古憶往
國家二級古蹟【鄭崇和墓】
簡介鄭氏古墓,座落於後龍龍坑里,後汶公路起點和縱貫公路銜接處東北側。該地昔稱「十班坑」,現稱「龍坑」;所謂坑,是指山間谷地,乾隆年間尚為平埔族所有,因其頭目名「什班」,故稱為「十班坑」。
「鄭崇和墓園」,建於清道光七年,為崇和次子用錫所築,結構完整,墓前石雕精細、栩栩如生,不但是後龍鎮首屆一指的古蹟,同時,也是寶島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墓之一。目前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歷史根據「浯江鄭氏族譜世系錄」記載;鄭崇和,字其德,號詒菴,生於乾隆二十一年(浯江為金門的昔稱)。
乾隆三十九年,鄭崇和十九歲,即隨父率族人來台拓荒闢地,起初卜居苗縣後龍,發跡後才遷到新竹。其次子「開台進士」鄭用錫即出生於後龍溪洲里。
鄭崇和,乾隆二十一年生,是開臺進士鄭用錫之父。原籍金門,十九歲渡海來臺卜居後龍。
崇和公以耕讀起家,門下多碩俊達材,兼事墾務,長子鄭理亭善於經營,鄭家因而成為新竹實業翹楚。
竹塹一帶山野,土番出草,殘殺無辜,崇和召集壯丁,鳩資設崗哨,保護行人生命、財產的安全;一方面又設立私塾,親自授課,倡導四維八德,廣受桑梓父老的尊重與受戴。
道光三年崇和之子用錫,不負眾望金榜題名,高中開臺進士。
關於崇和公的善行義舉,史書記載者極多: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海盜蔡牽進犯淡水,他奉檄招募鄉勇防守;當時新竹一帶,閩粵移民雜處,時有械鬥事件發生,經崇和公召兩方父老,力陳利害,並曉以大義,始得平息;又竹塹山區,山胞輒出殺人,他便召集壯丁,依山勢地形設隘,以保護行人;嘉慶二十年,農產欠收,他發栗平價;當時文風未開,竹塹人士倡議建文廟,崇和公慨捐巨款,命子用錫督工,新竹文風之盛,肇始於此。
鄭氏迕於道光七年(西元1827年),享壽72歲,葬於於後龍竹圍仔山。道光九年,鄉人請祀鄉賢祠,十二年詔可。其榮銜有清廷誥封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及崇祀鄉賢。說起來,崇和公之死後哀榮,是有點父以子貴。
十班坑今日所見的鄭氏塋墓,是在同治六年(西西1867年)重修的,其德配陳太夫人,亦同穴合葬。
鄭墓,道光十二年,皇帝追封崇和為臺灣第一位「鄉賢」,特賜造旗官墓。墓前有文武翁仲石象,立於左右,另有成對石馬、石羊、石虎,或立或伏或蹲;石馬,係以馬賜騎之意,石羊及石虎則作敬獻長祭解。
除了翁仲之外,墓園左右還有兩支石柱華表,分別刻有正楷字樣:「恩受榮封更享松榆俎豆 慶餘積善己著蘭桂科名」,以表彰鄭崇和功業之灼華。
墓園進口處,豎有一方神道碑,碑文如下:「 清 覃恩誥贈奉政大夫禮部員外郎 晉贈通奉大夫奉 旨入祀鄉賢祠詒菴鄭先生暨德配 覃恩誥封太宜人 晉贈夫人恭懿陳夫人神道」,本省現存古墓有神道碑者不多。
崇和墓園,形制渾厚莊嚴,雍容堂皇,此類具有文獻價值的古墓,本省已屬鳳毛麟角。細審該墓,由於歷經百餘年風雨侵蝕,部份石雕已有缺損或裂痕;據地方耆老稱,鄭氏子嗣,每年均前來祭掃,如能加以修茸整建,庶幾可保有此一地方古文化資產,免於在荒煙蔓草中酒泯消失。
雲梯書院又稱宣王宮座落西湖鄉西湖村學堂下,是一處已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的私塾教育場所,清代中葉後對西湖地區之教化,曾經有過極為輝煌的成就。
雲梯書院為西湖劉家所創。劉府自來台祖劉恩寬於乾隆年間在西湖開基立業後,披荊斬棘,刻苦經營,至第二代劉漢魁五兄弟時,已成地方首富,再傳
至第三代,家財達數萬貫,田產遍及西湖、中和、銅鑼、公館等地,三世祖劉永長(字錫金)、劉永石(字錫銓)等兄弟議定,為了使子孫明瞭崇高禮教,
遵行聖賢之道,於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在西湖莊伯公背(今瑞湖國小校址)創辦私塾,春祀孔聖,延聘教師,傳授漢學,教育族內及地方子弟。至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0)劉永義(字錫鑽)見私塾學生日增,原址已不符應用,遂捐出山仔頂土地,擴建學堂,並往廣東省惠州府,奉請分祀至賢先師孔夫子為主祀暨五文昌夫子合祀,稱為「雲梯書院」,尊師重道,傭工拾字,廣興文教,崇振儒風。從此孕育劉家先後產生大學生、庠土、廩土等十餘人,綿綿延延,連數十年之久,同一家族,有此成就,確是難能可貴。
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甲午之役,清廷戰敗,翌年割合議成,台灣淪入異族,雲梯書院仍繼續授業漢文,以延續祖國文化於不墜。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00)秋,慶祝雲梯書院創建六十週年,劉氏族人劉子龍、劉子英、劉子秋昆仲,倡議改書院為「文廟」,並以欲人修身省過,以明明德,匡正世道人心之義,而將廟名改為「修省堂」。雲梯書院至此功成身退,地方教育改由日人推動之新式學校所取代。
民國四十二年,修省堂毀於地震後重建,至民國七十一年落成,易民「宣王宮」。
「宣王宮」最具保存價值的古物,是位於外庭左側的「惜字亭」,亭高約三公尺,由石雕建材組成,全亭分三層,下層是底座、中層為燃燒字紙的「敬聖亭」,兩側銘刻的楹聯是「普作飛龍舞鳳,化為紫氣祥雲」;上層是供奉倉頡先聖的小祠,祠門兩側聯語:「啟發乾坤秘,傳流宇宙心」,及門上的橫批是「始制文字」,正是倉頡的真實寫照這座「惜字亭」,建於書院初創時,樸拙古雅,完整如初,苗栗縣僅此一座,台灣全島也不多見,難得的是宣王宮管理執事先生,在廟宇重建時,為恐破損,未敢異動,而能原貌保有下來,主事者有此慧眼,確是聖亭之幸。
劉恩寬古宅,於四湖村瑞湖國小前方,興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為彭城劉氏家族的宗祠,主祀來台開基始祖恩寬公及派下列祖列宗的神位,配祀觀音佛祖及福德正神。
其宗祠佔地廣闊,前臨西湖溪沖積平原,後依連翠嶺,氣勢雍容恢弘。屬於三合院建築,覆蓋綠色琉璃瓦,燕尾式屋脊,雖無畫棟雕樑,惟在樸質素雅中,卻透露出客家人特有之恬淡平和風格。
特色神龕與神龕之間留有四空格,放置功名執事牌:「三代明經」、「禮部朝考」、「庚辰科恩進士」、「候選儒學正堂」。
據云:公廳基址堪輿學上屬「鯉魚型」,外院兩側之魚池為魚腮,正身後側左右兩口井為魚目,後方之山崗為魚身及魚尾,前方橫有西湖溪,象徵如魚得水,正可魚躍龍門,必然大振家聲。
彭城堂號由來劉氏的眾多堂號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彭城堂。因彭城為劉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漢家劉氏的發源地。
因此,許多劉氏宗族都將自己的祠堂稱為彭城堂,以標明自己為彭城劉氏,為正宗的漢家後裔。甚至出自他源的劉氏,如匈奴劉氏、沙陀劉氏等,因年代久遠,譜係失考,也對外自稱為彭城劉氏,往往以彭城堂作為劉族堂號。
1.公廳前貢生桅杆座石,共有2對4座:一對為咸豐8年(西元1858年距今154年)劉錫金、錫瓚所同立;另一對為光緒14年(西元1888距今124年)劉廷珍偕男貢生聯科同立。
2.彭城堂是劉家的堂號,先祖恩寬公200多年前渡海來台,在此定居開枝散葉般的開墾,後代子孫皆為將才之人,堪稱書香門第之家,而門外的旗桿座更是因其子孫於清朝時代,高中進士,回鄉為官,當時的皇帝所御賜的,這是何等殊榮!而近代子孫也出了許多的博士、碩士,那牆上的匾額多到快掛不下了,光宗耀祖這四個字,用在這座劉姓家祠是再恰當不過。
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詩人、小說家,新竹縣新埔鎮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任教公學校。1922年4月,因論文過激,左遷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公學校(今西湖國小),時年23歲;此後即輾轉任教於四湖公學校與五湖分教場,一直到1937年才離開。前後共計15年,所以他自己也把西湖鄉當作是他的第二故鄉。就文學而言,吳濁流在西湖鄉五湖分教場(五湖國小前身)教書期間,開始新文學寫作;而且在作品裡處處表現了懷念西湖之情。因此,從這個觀點來看,西湖鄉實在可以說是吳濁流的文學原鄉。且通過吳濁流及其詩文小說,西湖鄉早已成為國內外愛好文學者嚮往的文學之鄉了。為此,鄉公所特別委託隱居該鄉五湖村的作家藍博洲,以「建設吳濁流的文學原鄉」的構想出發,企劃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與建設藍圖,希望通過此一計畫的實踐,配合地方自然美景與客家人文,建設南有美濃(鍾理和),北有西湖(吳濁流)的客家文學之鄉,並帶動地方繁榮的新風貌。
吳濁流藝文館位在五湖活動中心二樓,是為紀念台灣著名的文學家吳濁流先生所設,吳濁流先生曾於西湖鄉定居執教十五年,將西湖當作他的第二故鄉,有許多描述西湖純樸民風與自然美景的文學作品,在藝文館的珍藏本室中有收藏眾多吳濁流先生的文學著作書籍,並且會不定期舉辦文學展覽,將文學納入地方文化發展的重點之一。
「青錢第」位於西湖鄉五湖村茅仔埔(當時,此處茅草叢生,故得名),在「苗119」公路北側。青錢第創建於清代末葉,推算約有140年的歷史,是地方享有名望的張家宅第,也是西湖鄉第九任鄉長張慶修先生老家。張家是西湖鄉茅仔埔的大戶,約300餘年前明鄭時期移民來台。在本省的古宅中,有功名的稱「進士第」、「大夫第」、「光祿第」,而張家卻稱「青錢第」,以青錢為名,非常罕見。
青錢第的緣由有二,一出自「青錢萬選」,語出「新唐書一六一卷張薦傳」,形容唐朝張鷟文辭極佳,有如青錢般人人喜愛,萬選萬中;後人更以「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
「張」姓在台灣的姓氏排名中一直名列前矛,是台灣五大姓氏之一。而其中以郡望「清河」為堂號居多,典故則有以「金鑑」、「青錢」、「萬選」為堂號(宅名)。其中以「青錢」為堂號,則是以苗栗縣西湖鄉五湖村茅仔埔與桃園縣龍潭鄉三坑子的「青錢第」,兩處民居合院為代表,而以「萬選」為堂號的,則是以台中縣豐原市翁子社的「萬選居」為著稱。
另一說為,據說張家(張朝登時期)農墾貿遷有道,終於財富聲譽一方,而在某一時期鑄發一種錢幣,因以青銅鑄成,故稱「青錢」。只要她們聲名所到之處皆可使用。後來皇帝知道認為張家旣有此法,便想出一個考題,賞賜給張府兩顆橘子,說明要如何讓全村人都吃到。
張朝登想了想,便叫人拿了個大水缸,將橘子搗碎拌和在開水中,邀請全村來喝皇上御賜的橘子水。皇帝據聞回奏,龍心大悅,對於其鑄錢行使不究,反頒「青錢第」三字給他們,據說這就是青錢第宅名的由來,其榮譽並不下於功名,現今其門口斗拱還畫有此圖。
曾經多次改建,最近一次重修在民國43年左右,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棟寬敞的磚道三合院建築,不過,細加端詳,它的格局、樑柱、神龕,與一般傳統客家民宅相比,有它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
目前從外貌看來仍具古風,整棟房子結構成「昌」字形,寓喻家族昌盛,分為兩個院落、正廳、左右廂房。共有四個院門,在防禦上頗有構思,依地理位置配置,祖屋是「日」,外廳有大庭院是「曰」,正廳大門上方有「青錢第」三個大字,左右豎立二根石柱,刻著「青雲志操能容物,錢水文章不染塵」。屋樑雕刻花紋均顯現古樸特色。「青錢第」格局堂皇,周圍翠林修竹環繞,意境幽雅,散發出莊稼稻鄉菜黃的寧靜悠然氣息。沐浴其間,易引發思古情懷,的確是值得保護的古厝。
「青錢第古宅」坐落於西湖鄉五湖村的茅仔埔,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曾經多次改建,雖然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棟寬廠的傳統三合院建築,不過仔細端看,青錢第古宅的格局、樑柱、神龕與一般傳統客家民宅相比較,仍有它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
青錢第古宅格局堂皇,周圍青翠的竹林環繞,意境幽雅,沉浸其中,悠然自得,的確是個值得保存的人文古蹟。※以上資料來源:西湖鄉公所
(但今日走訪,門庭深鎖亦未見有後人居住,斑駁生鏽的門,宅第改建後已失原貌,不禁令人噓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