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視漸茫髮欲蒼遍歷盡滄桑時在時空交錯間仍在尋尋覓覓…….是與前世今生的不期而遇………

 

愛走訪古老的宅院,燕去樓空,重尋無處……

 

愛那深深庭院的深幾許….梧桐院裡深閨鎖寂寞

 

牆裡牆外間…..笑漸不聞聲漸巧….兩小無猜佳人何在

「通霄神社」位於苗栗縣的虎頭山公園內,是通霄最著名的歷史古蹟,也是台灣少數的日式神明建築,該神社建造於昭和12(西元1937),位於台灣西部濱海的縱貫公路上,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下時,曾駐紮於通霄,地方人士建造「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以紀念此事。後來促成了通霄神社的建立。

通霄神社建造完成於昭和12年(1937),主祀天照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鼓勵「一庄一街一神社」,在台灣各地建造日本神社。當時的苗栗郡,除了通霄之外,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三義)庄、四湖(西湖)庄都紛紛設立了日本神社。戰後,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多遭受到破壞拆毀,北台灣僅有桃園神社保存最為完整,其次就屬通霄神社了。

 

現存的「通霄神社」,主殿、幣殿、拜殿、社務所、參道、鳥居的社域格局依舊存在,惟主殿、幣殿已遭受到拆毀,僅存基台。其中"拜殿"在戰後被修改成"中國傳統閩南式"的燕翹脊屋頂,並且改為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而"拜殿"前參道的兩側有日式石燈籠,顏色新舊不一,部分是當年的舊物、部分是殘存的基座加上重鑄的石燈籠,雖然石燈籠與鳥居石柱上的"昭和"紀元已被抹去,但四周的環境仍可讓人感受到日本神社的氛圍。

 

「通霄神社」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走在殿前的參道上,讓人彷彿置身在日本神社,很悠閒、很有古意。逛完神社之後,您還可繼續往虎頭山的山頂走,在山頂視野非常的棒,可眺望通霄外海的海潮波瀾,相當值得一遊。

 通霄,舊名「吞霄」,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吞霄」(Tonsuyan)社的居住地,日據時代改為今名。通霄設庄,屬於新竹州苗栗郡。

 日治時期,行政區域更動頻繁,曾分別屬台灣縣、台中縣、新竹縣、苗栗廳、新竹廳、新竹州管轄。某年,新竹州長蒞臨視察,有感於「吞霄」地名之不雅,正巧就地北望,見虎頭山高聳入雲霄,乃改為現今之「通霄」。

 虎頭山,又名「旗山」,舊稱「虎嶼」,可眺望通霄外海的海潮波瀾,昔有「虎嶼觀潮」的美名,被地方詩人墨客列為通霄第一勝景山頂有一座日俄戰爭紀念碑的遺跡

 《苗栗縣志》形容虎頭山:「形如猛虎昂首長嘯,直立海濱,睥睨海洋。」因此,虎頭山也是海防要地。日據時代虎頭山曾設置要塞,台灣光復後,國軍亦長期駐守此地,直到民國89年(2000)才撤離。虎頭山山頂眺望通霄、銅鑼方向

從神社出發,步行不到10分鐘,即可登上山頂。海拔93公尺,虎頭山山頂設有二等及三等三角點基石各一顆,並設有展望亭,供遊客遊憩眺覽風景。

 這座紀念碑的造型,是如一門船艦巨砲,砲口向天,而砲管旁則有一個鐵鑄船錨,很有海軍味,具體傳達了這是一座紀念海戰勝利的紀念碑。

 通霄神社社務所。社務所下方的參道旁,另有一棟日式建築,是昔日神社休憩所,則因缺乏維護,瓦敗窗壞,已殘破荒廢,給人一種歷史滄桑的悲涼之感。

 馬家庄和馬英九的歷史淵源

 

馬家庄的祖先和馬英九的祖先同樣來自陝西省扶風縣,在1991年時馬英九認識了警察大學馬傳鎮教授,他是馬家扶風堂第21代宗親,在兩人的交談之下才發現祖先來自同地區,且馬傳鎮高於馬英九一輩,後來了解才發現,馬家庄祖先從陝西省扶風縣歷經數次遷徙後到廣東才定居在台灣,而馬英九的先祖則是由陝西省扶風縣遷至湖南後才落籍台灣,因此馬家庄和馬英九同根同源;馬英九得知和馬家庄的淵源後,從民國83年起每年農曆大年初二都會回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馬家庄『扶風堂』祭祖

 馬家庄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是馬英九總統的第二個故鄉,馬家庄是以傳統四合院的小村落為主,保存著徐家土角厝與傳統炭窯,瀰漫著濃濃的古樸風情,馬家祖祠名為『扶風堂』,祠堂有對「馬氏祖祠有顯示,英明領導寶島兒,九玄七祖來助伊,做事忠孝善好男兒,總歸天意良機時,統領族群和平起。」有趣對聯

 東里家風百年古厝

苑裡鎮本為道卡斯族(又稱平埔族)之棲息地。清領時期以前,即有「房裡社」、「苑裡社」、「貓盂社」、「日北社」等四社道卡斯族人群居。中溝尾(中溝地帶西端)一帶,地形平坦遼擴,「中溝鄭家聚落」在先祖經高人指點下就蓋建於其中。

整個「中溝鄭家聚落」的建築格局,坐北朝南,從南方遠處靜觀之,北(後)靠山,南(前)臨溪;中有「東里家風」三合巨院

 「東里家風」三合院,古厝外觀為三合院建築,是目前台灣少見又保存良好的紅磚瓦與交趾陶建築物,在政府輔導整修保護下,其依據中國傳統細緻紮實的建築工法,展現出精雕細琢的原始建築藝術風貌;以及庭院前的百年龍柏樹,搭配完整的三合院主體連結左右四棟護龍(廂房)之建築體,成為最有特色的旅遊景點

整個「中溝鄭家聚落」的建築格局,坐北朝南,從南方遠處靜觀之,北(後)靠山,南(前)臨溪;右有「鄭家老厝」

「中溝鄭家聚落」的建築格局,坐北朝南,從南方遠處靜觀之,北(後)靠山,南(前)臨溪;左有「鄭宅」日式古建築,東西連成一片超級大聚落,甚為壯觀。

 黃家古厝

 

苗栗縣境於清領時期曾經先後出現四座民間興建的城池,

 

分別為最早的通霄土城(1806),其次是中港石城(1821)、後龍石城(1834),最後是房裏石城(1855),通霄土城是其中唯一客家人興建的 . . . . . .

 

土城位於通霄鎮中部偏東南方清道光年間該地為南興庄,昔日漢人為防止原住民襲擊村莊,乃築土城以防禦,故稱之『土城』。城牆全部用土埆疊丁字城壁,高度約10臺尺,厚度約2臺尺,護城溝寬約10臺尺,溝外再植刺竹為外圍。

 

乾隆二十二年(1757) 有廣東<詹望觀> 者進入這一帶開闢,因當時土地是屬平埔道卡族所有。詹於是就地取材建造土城以防「番害」,後因不勝「番擾」乃棄城、棄地而去,此即為土城地名之由來。

 土城的城北里有黃家古厝,歷史約120年,一般文獻和導覽書都以為典型的閩南大戶人家建築,現在仍有多戶人家居住,土城的黃家祖先為來自於福建汀洲客家人士。黃家古厝卻具有閩南特殊建築風味,這應該是閩漢同化的福佬客。表現了土城地區的閩客交會點的特殊性。聚落完整,保存百年來原貌,佔地約二公頃,是寶貴的文化資源。

 嘉慶11年(公元1806年)有房裡、貓盂兩社的平埔族再度入墾土城一帶(今日城南、城北里)。漢人則有廣東黃舉英來墾,再次建造土城。而土城則在日本來台初期,明治36年(公元1902年)間被毀損。在這時期,閩南部分有陳姓也同時進入開墾,不同族群在這時期是共同開發土地,至同治時期發生閩粵械鬥,以及平埔族埔里大遷徒,產生族群間緊張關係,到日治時期因閩南文化較強勢,客語在這區域產生巨大的變化,被福佬話給涵化。時至今日,客語與福佬話以圓山橋為分界線,而族群相互對立直至民國34年(公元1945年)終戰後,才漸漸化解。在城北里五鄰黃家古厝我們可看到變遷的足跡

 城內有一民眾休閒聚會之處,稱『店子口』。光復後,行政區劃分土城為城北里與城南里。

 城內築有東西向人行路。有東西兩個城門,城內建有三層樓之槍庫。城牆四面皆有槍口,以防止土匪來襲。

 黃家古厝是地方大戶人家的民宅,卻也十分講究,建築保存得相當完整

 黃家先祖< 黃國清> 為清代武生[武秀才] (光緒壬辰科 , 取進苗栗縣學第二名) 。光復之前即是本區的大地主,祖產之多遍及桃竹苗三區,富甲一方,子孫綿衍並留下這麼許多的古厝.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e530217 的頭像
    lee530217

    蒲公英的部落格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