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混山、李棟山是中北部知名中級山登山路線,可能因地點適中,從各地前來難度不高,登山爬山高度與距離難度適中,單程約3小時,登山口多處與其他登山路線相通。
沿線有日人占據台灣時,為鎮壓原住民而建有登山路線稱之為{隘勇線},目前仍留有多處石堆駁坎等遺跡,讓我們登山時可憑弔前人在山林間曾有過的生死征戰。最大的景點就是李棟山頂的古堡,始建於前清李棟將軍為撫蕃所用,後日人據台,為平定泰雅原住民的反抗,加強城牆,築有砲台、射擊孔等設施。
山中的風雨烈日早就讓人間的爭鬥遺跡消磨斑剝,腐蝕殆盡,古堡內現建有一等衛星控制點,做為衛星遙測測量的依據。
李崠山古堡:1912年所建,當時是「李崠隘勇監督所」。日政府在此修築堡壘,配備兵力,設置大砲,以監控附近的三光、秀巒、玉峰等泰雅族部落。泰雅族人曾在此地與日本軍警發生過激烈的戰役。歷經百年歲月,原有堡內的建物及設施都已消失,只剩四周的圍牆佇立於荒煙漫草中。古堡大門左右有高柱及橫柱,上有大正時代巴洛克式的雕飾。雖是軍事堡壘,仍可看見那個年代追求的建築美感。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城堡四壁設有多個射口供防禦之用。2003年經新竹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並以泰雅族語「TAPUNG古堡」登錄古蹟名稱。TAPUNG古堡,是北台灣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也可能是全台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
攀登山岳:
大混山大混山 H1541 山頂有三等三角點,NO.6270
李棟山,H1914,小百岳,一等三角點在古堡內,旁邊另有一個台灣省政府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基樁。
參加人員:58位 交通:中巴三部
0740內灣老街公廁停留。
0820120縣道,沿路跟數碼天空景觀餐廳標示走,120縣道39. 6K右轉繼續跟數碼天空標示走,過數碼天空景觀餐廳後繼續往上開約2公里水泥路底, ,在此整裝、拍照。
凌空廊道這兒展望視野非常好,東方有新竹的內外鳥嘴山、李棟山、大混山、煤源部落…等盡收眼底,西方至西南方則有鵝公髻山、油羅山、高台山及島田三山…羅列於前。這兒並有一大一小的涼亭設置。
居高臨下↓看來時上山路及↑數碼天空餐廳。
0830登山口在凌空廊道往那羅(往南)的方向下行,登山口,有藍天指標左往大混山,右往哈勇農場,那羅社區.取左行.便見到左前方有條產道,路口有指標寫往李棟山,這兒便是大混山的入口了。大混山可連走李棟山,也是一條經典的中級山路徑。
大混山的登山口位於八五山產道的盡頭那羅煤源聯絡道路的最高點,凌空廊道。
0840右邊竹林小徑有登山條,開始緩上坡路況清楚好走.。3分鐘後,由竹林轉為雜木林,山徑、林像優美。有巨木、木頭電線桿、水管、駁坎遺跡………,很明顯,應該也是隘勇線遺跡。
0904叉路,左不知往哪,取右跟路條走,路況清楚好走.。
0939叉路,藍天路牌:往西南稜隘勇支線道下山(大混西南峰)(森林三角點)下 竹60.9k。),左往大混山15分,取左.
0949觀景台叉路,右往李棟山腰繞路,左大混山4分,取左行.
0952大混山基點H1541M,等大家登頂休息、分享水果、拍照.
1004由三角點旁明顯路徑,續行往李棟山.
1007左右二線叉路取左行,沿路開始出現駁坎和隘勇遺址.
1040扺一大平台,此處應該也是駐在所遺址有展望點,大休息分享水果,此時阿嫂夫妻明顯落後,等其抵達。1045
1106半圓型的駐在所石牆遺址。路上林相轉為純柳杉林,柳杉林裏極幽靜,而且路徑上滿是柳杉落葉,走來柔軟舒適.
路徑開始陡上杉木林內,陽光自林間篩下美麗光影,低聲微喘,仍是快意十足。
1119來到另一處駁崁,為一柳杉林中小平台,此處應該是八五山駐在所遺址。休息等人員跟上續行.上到窄稜後林相轉為杜鵑林
第二段陡上杉木林,落葉陳鋪如毯,好友結伴同行,艱辛笑談間化烏有。
中級山特有的景觀,箭竹林出現,一小段的箭竹林隧道,想起喀拉業山途中,往事歷歷在目。
杜鵑林內聲聲慢,妄想正逢花開時,應是繁花惹人愛,此時處處聞啼鳥。
1202叉路,指標上寫左右兩線相通,左為稜線路,右為腰繞路,取右走平緩路線。
1212接上稜線路,明知路已不遠,卻飢腸轆轆難行,休息後再蹣跚前進。
1215叉路,左往八五山3.5小時,尖石鳥嘴山4.5小時,右往李棟山15分,取右行.距離僅有500公尺,通過一段瘦稜後繼續爬升,古堡墻影出現在高處林下。
1230登頂李棟山H1915M,一等三角點,基點在李棟古堡內.堡內另有一等衛星控制點解說牌及保護區界水泥柱及雨量自動測報系統,在此休息,拍照,午餐.
李棟山古堡,因所處的位置與高度,在日據時代的理蕃歷史上有者很重要的地位。日本對於山區,原本也是採用清朝時期的作法,利用隘勇線作為區隔。隘勇線之外的,就是尚未掌握的地區(蕃界)。日本人為了煉製樟腦不惜以武力強行進入當時所謂的番人領地,此處為附近泰雅族各部落相聯接的制高點。並可俯看周遭的泰雅族部落。所以日軍警才在此處建立砲台。在北橫另一處制高點-上巴陵(當時因日軍駐守稱為砲臺山)、和李棟山形成犄角之勢。
李棟山古堡-頭前溪水源點頭前溪水源點
感謝即刻救援組:來玉兄、莉貞、阿如(品田三秀加持,果然不讓鬚眉)
辛苦阿貴,不離不棄壓隊護持阿嫂夫妻,從助人中學習付出不求言謝,真正得到快樂的是大家平安。
古堡建築介紹,引用如下…
古堡的平面呈四邊形,東西兩側各設稜堡一座以利防禦,大門在西北側,門外設照壁一座,稜堡及四壁共有射口(槍眼)31個,西北壁根設有儲水槽,壁體下層為鐵絲混凝土夾土壁,厚達60公分,並有扶壁柱,上層則砌磚壁。大門門楣原有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題字的「慎守其一」匾額,現已失竊。
1345集合團拍照。
1350往李棟山莊出發1.55K。
1354叉路。左往馬望憎呂山,取直往李棟山莊。
1400抵產道與山徑會合點,基本上產道採之字型環線而下,山徑是截彎取直,我們選擇走山徑而下,沿途多次產道與山徑交會, 我們走山徑而下.
1452下抵李棟山莊.
1510上車回程(感謝同學送物資給莊主,年事已高,久居深山,物資取之不易,舉手之勞,聊表心意,卻讓老翁添溫暖)。
李棟山莊:朱莊主的年紀已80多歲,是退伍的榮民,退伍後在李崠山獨立建造莊園經營民宿,曾熱鬧一時,如今拜交通便利,登李崠山可一日來回,山莊的民宿生意逐漸沒落而劃下了句點,加上朱莊主年紀老矣。現在只能以茶水招待登山客,清潔費10元記得自行投入木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