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古道是先民開闢淡水廳到噶瑪蘭廳之間的淡蘭古道中之一段,為介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山區路徑,全長8.5公里,經過新北市及宜蘭縣兩縣分界山的「草嶺」,故稱之為「草嶺古道」。
淡蘭古道的開闢大約是在清乾隆末期,當時由白蘭氏開闢暖暖經十分、楓仔瀨、頂雙溪出宜蘭的山路;嘉慶12年,臺灣知府楊廷理開闢了自四腳亭經蛇仔形至頂雙溪,越草嶺以出宜蘭的山路。在道光3年臺灣北部望族林平侯(林本源之始祖),因當時艋舺、萬華到蛤仔難(噶瑪蘭)的交通非常不便,而斥資拓修楊廷理所開之路線。清咸豐6年,林平侯之子國華繼承父志,修築基隆經瑞芳、頂雙溪到三貂嶺的路線,從此淡蘭通道成為暢通東西之間的重要孔道,行旅興盛達百年之久。
古道的鋪設以我國南方丘陵山路的築路技術,採用當地最常見的砂巖作為材料,石磴如梯,後來歷經日人的拓寬、頭城鎮公所的開路以及東北角管理處重新以砌石鋪設,而成為一條古意盎然、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健行步道。
古道沿途可見夾道的常綠闊葉樹林和人工栽培的針葉樹,以及最具亞熱帶雨林特色的筆筒樹。沿著緩坡上升一路經過古樸的跌死馬橋、仙跡巖、清代總兵劉明燈所題刻的「雄鎮蠻煙」摩碣以及「虎字碑」,距離峰頂的觀景亭就不遠了。登至最頂時,路旁可見一間石材建造的福德祠,形式古樸,祠裡同時供奉著土地公與土地婆,祠前立有北宜兩縣的界碑。古道沿途設有三座涼亭、解說牌、林務局護管所服務區及公廁等設施,全部的腳程大約需3-4個小時。
102.11.17苗栗縣巨足登山協會【草嶺古道賞芒之旅】
領隊:莊宗銘 嚮導:陳元占 陳鏡榮 黃秀李 參加人員:84位 大巴2部
慶雲宮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草嶺之陽,奉祀玉皇上帝。其地背山面海,風景偉麗,為蘭陽勝境第一。
宜蘭舊稱噶瑪蘭,為先住民所居之地。清嘉慶元年(一七九六),福建漳州人吳沙,率眾千餘越草嶺入蘭陽開墾,築土圍於烏石港南,即今之頭城也。翌年(嘉慶二年,一七九七),有漳浦人吳明德者,捧玉皇上帝神像渡臺,聞吳沙等在蘭,因來歸附,卜居草嶺,並結草廬以奉安神像而祀之。
「大里天公廟」啟登,魚貫而之…..好天氣有好心情
天公廟後方石柱林,青苔斑駁附之,曾經遙遠的禪林苑寺……..風華依然存在
邀朋覽景,老榕院裡,遊屐賁臨,登高望遠,臨風覓景,亦人生韻事也。
李東榮會長 張裕兆會長 陳水生副會長
鬱鬱草嶺,佳木蔥籠而可悅;茫茫滄海,驚濤拍岸而飛雪;龜山朝日,起伏於駭浪之中;點點漁火,閃爍於長空之際:誠令人心曠神怡,而有羽化登仙之概。
客棧遺址 草嶺古道沿途所經之地均屬荒涼,故兵汛驛站為沿途所 須,在宜蘭縣境內的古道旁,設有一驛站,然設置時間 已不可考,至今只留下些許殘跡,供人觀賞。今東北角風景區在此辦賞芒花季,在此奉茶給過客。
觀護所鑑於1970年,原為林務單位為防火災、盜伐、濫墾之護管所。於1990年改為遊客中心。
福德祠 位在草嶺頂上平台,以石 材做成,形式古樸,建築 年代比兩個石碑還早,裡 面供奉的是土地公和土地 婆,可顯示先民箄路襤褸 時的精神依託。
路線圖:(大里天公廟)→1.8KM(護館所)→2KM(客棧遺址)→5.0KM(啞口觀景亭)→5.13KM(虎字碑)→5.63KM(景觀亭)→6.33KM(雄鎮蠻煙碑)→7.13KM(大榕樹)7.64KM(跌死馬橋)→8.64KM(遠望坑親水公園)→10.64KM(福隆火車站)
鞍頂的觀景亭,遠眺大里村落及海岸線,山嶺一帶的芒花。
登臨草嶺頂,遠眺東太平洋、海上龜山島,雄偉壯麗,回首俯瞰山下幽谷,峰巒連綿,令人心曠神怡。
虎字碑以草書所勒的「虎」字碑,矗立在海拔約330公尺、接近嶺頂隘口處山徑步道旁約4公尺處的一石塊上,上款落有「同治六年冬」,下款為「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相傳當時劉明燈出巡噶瑪蘭,路經該處被風暴所阻,故取「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之意,而以芒花為筆,就地揮毫題下「虎」字勒碑鎮風。
「雄鎮蠻煙」摩碣位於古道半山腰、海拔約240公尺處,相傳是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劉明燈北巡噶瑪蘭,行至山腰之際大霧彌漫方向難辨,並聽說當地常起蠻煙瘴霧危害過往商旅,故就地題下「雄鎮蠻煙」四大字摩崖刻勒在石碑上,藉以鎮壓山魔。有首古詩描述「雄鎮蠻煙」碑:「雄」旁其卯星,「鎮」迫龍更抱心胸,「蠻」氣霏霏龍吸雨,「煙」兌亨亨虎吞風。「雄鎮蠻煙」四字雄渾豪邁勇而有力,現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草嶺古道最大的特色就是全程為石板步道
跌死馬橋 此橋最先由木板鋪設,由於此地多風多雨,橋面易滑, 木板易彎曲,曾有馬匹跌至橋下而死,因此故名之。後 改建為圓拱石橋。
登山口附近的遠望坑溪親水公園,園內有涼亭、木板步道、拱橋、老式抽水幫浦、水車、生態池塘、...等,搭配四周梯田阡陌、群山環繞的景色,是個讓人留連忘返的好地方。
回顧以往的青澀,懷念那檳榔林立的南國鄉野………
回憶那久遠殘存的印象,不變的是那千古如一的鄉愁…..
深念父母恩,人雖已遠逝,年華也晃晃,綿綿思遠道….
歷經荒野蒼茫的跋涉,空曠飄渺,悠悠蕩蕩的……..
冬夏交替,氣節變動與人事變遷,頓感生命的短促與無常…
知足常樂,在此時空裡……..山光暮影中芒花飛……知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