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赫赫斯」為太魯閣語,位居立霧山間台地的舊部落,意思是「蛇很多的地方」,國語名叫「大禮」。在太魯閣崇山峻嶺間的這裡,空氣中瀰漫著遺世獨立的味道,彷彿時間也在此凍凝。循著前人的腳步,探訪「赫赫斯」這個舊部落,可以看見在文明還未進入前,山林部落生活的自然與初始,找到那一份已被遺忘在山上的永恆與美好。

 山後海前的花蓮,自古以來就有多樣的族群在此繁衍生息,在山林、溪壑、平原、海岸間,倚藉各自不同的天份,在殘酷現實的自然世界中鍛練出獨特的求生本事,與萬物平等,共生共存。花蓮的山林、深谷間,住著一群古老、智慧的族群,他們承襲山林獵人的嚴謹傳統,守護山林,敏銳、安靜地在山野間生活著,它們是太魯閣族(Taroko)。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也因為太魯閣族,遭受到統治台灣的困境,不但先後發生「新城事件」(1896 年)與「威里事件」(1906 ),而且也阻斷日本人東部進入山區掠奪資源的道路。居住在此地的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由西元 1896 年開始參加新城抗日事件,隨後出任太魯閣總頭目,令日本人無法進入太魯閣地區長達 18 年。

 大正 3 (西元 1914 ) ,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決意貫徹「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花費大量資源開出合歡越嶺古道(今日的中橫到太魯閣),並且集結兩萬士兵於合歡群峰的石門山下誓言屠殺太魯閣族。雖然過程中日軍也損失兩千多人,哈鹿閣率族人奮勇抵抗,最後寡不敵眾,為顧及全族人命派,棄械投降隔年抑鬱而終。

 被四面環繞圍剿的太魯閣族人因不敵先進武器,死傷慘重,不但因此面臨族群存亡的危機,也被迫遷出原來的居住山區移往花蓮的平地與山腳下,僅有大同(砂卡噹)、大禮(赫赫斯)以及西拉岸因為居住在種植區而獲免。日人對哈鹿閣既恨又敬,征服後,把赫赫斯社改為哈鹿閣社,把浴血激戰山頭取名為哈鹿閣台。

 而這次的旅程就是以大禮(赫赫斯)部落為主,這裡在日治時期主要的作物為梧桐和桂竹,而這也是讓他們成為極為少數沒有被遷出原居地的部落之一的原因。只不過現在的大同大禮部落已經不如過往,仍然用著艱辛的方式在部落自在生活。沒有收訊、沒有網路、沒有電線杆供電、沒有任何連外道路。早期流籠為持部落需求。而目前流籠尚因颱風損害尚未修復,所有物資都得以人力徒步負重上山。

山下通往大禮大同部落的步道共有三條,一條是在遊客中心前流籠頭起點,循之字形階梯而上,或可走索道下方之原始路徑;第二條則是在遊客中心往北一點的蘇花公路旁,沿台電綠色輸水管而上;第三條則是走砂卡礑步道至盡頭,由三間屋直上。

1.大禮大同步道單程10.6公里,約67小時步程,入口共有三處:

A.得卡倫步道:入口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位於台地北段步道西側大型車停車場旁。

B.臺電輸水管:蘇花公路錦文橋北側旁(舊台九線往北),沿臺電輸水管(綠色)旁階梯往上走,進入砂卡礑林道,往大禮方向前行。

C.砂卡礑步道:目前因五間屋至三間屋路段損壞封閉,需確認通行才能前往。

2.本處步道地形陡峭、濕滑,道路錯綜複雜,建議由嚮導帶路,並良好規劃行程、控制行進時間。

3..可與立霧山、千里眼山、清水大山連走,屬健腳行程,需安排34天的時間。 4.目前二處部落居民多移居山下,部落住宿必須事先預訂。

0610離開天祥天主堂教會山莊。

0615天祥隧道前拍照,清晨的山裡,雲霧自顧地黏膩在山巒身邊灑嬌。

0628岳王亭(約171K處)來了三次天祥白楊步道,每次遊覽車經過都是從窗內看著離開,錯過好多次再次拜訪他,想要好好的敘舊,自從95年奇萊東稜夜宿岳王亭,一別12年,今日看著吊橋、岳王亭,對你數不盡的思念,今日終於解我無盡的相思,因為你見證了我的「奇萊東稜線」你是我的驕傲。

0642回首白楊隧道寧靜的早晨沒有川流不息的車潮人潮想要好好地看你

0715太魯閣台地位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北岸,立霧溪沖積扇三角洲的頂端,面積約三公頃,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在此交會。台地上設置了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太魯閣遊客中心、國家公園警察隊及員工宿舍,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樞紐,也是遊客要了解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第一站。台地上遍植各種原生種的綠樹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遊客散步賞景的好去處。

0720由德卡倫步道啟登前段急速陡升,3.2公里內需爬升300餘公尺,有如「天梯」般,一路陡上。需要一些腳力,還好昨夜睡得及安穩沿修築的鐵梯棧道一路陡上,沿途可欣賞立霧溪出海口、花蓮平原、富世村,眺望清水山、千里眼山、塔山與三角錐山等山岳,視野極佳、風景迷人。

太魯閣台地曾為太魯閣族「得卡倫社」所在,因為上方山腰有楓樹,太魯閣語稱楓樹為「得卡倫」,因此得名。

0737在沿路的休息點上,穿透濃綠的樹蔭,會看見一座山被削去腹部,那是亞洲水泥的採礦場。

0748隨著高度的上升,視野開始開闊,可以遠眺中橫公路、立霧溪之河谷地形及新城地區。

0818不斷地爬坡與轉折,每段山路的情緒與畫面都不同我合莉貞一路開新聊著說著。進入頗有坡度的登山路線後,海拔高度很快攀升,陡峭山徑具有挑戰性,一路陡上,路線清楚並無艱難地形。

0911抵「蘇花公路岔」有指標柱,也是得卡倫步道終點陡坡結束,此處也是流籠轉運站,那是大型物資要運送上山時必須經過的地方,原住民背負民生用品的終點,旁有多部運送物資的搬運車,旁有雨量計。可見要上山,除了腳下的這條路,再者流籠,沒有第三條路了!

0925大同大禮步道的交會點,,發現「赫赫斯」(大禮部落)就在下方斜緩的山坡上了。取左0.4K抵大禮部落,雖然雲霧漸起天晴時應該風光明媚。

0932大禮部落海拔H915公尺,太魯閣人舊稱「Xoxos」,意思是蛇聲或多蛇之地,分為上、下兩部落。

大禮部落位於海拔 915 公尺高之台地上,會途經一棟棟的屋舍,有的頹圯了,有的經過修補。途經許多房屋的遺址,感受到過去的繁榮如今已消逝。路過小學的地基還有警察局的空屋,這裡曾經住著很多人,如今僅剩下幾戶人家,想要守護太魯閣族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居住方式。這裡的任何一物都值得細細觀察,那都代表過去的時光真正存在過的味道。

大禮教堂是這裡最重要的景點,早已經隨著民國六十八年的遷徙離開此地,如今已經沒有在使用,想要在回望赫赫斯部落的傳統居住地,感受這古老的部落、它曾經是歷史來過的地方。雲朵在太魯閣的峽谷中環繞,喜歡我時在雲霧裡、時在雲端之上。

1002回到大同大禮步道的交會點開始續行砂卡噹林道6.2K可抵大同部落

1016對於沒有聯外道路的兩個部落來說,流籠是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而且在沒有供電的山上,用水來影響摩擦力驅動的流籠是最合適的工具。

1033砂卡噹林道係水泥林道,林道緩坡好行,是大同部落主要運輸的唯一道路;抵「大岩壁」係灰岩大峭壁,取照後續行。

1052沿途也有一些接好的山泉管線,打開,沁涼的山泉可補足水分,暑氣全消,莉貞特別補充了山泉水。遇到張家莊的莊主騎機車運送早上背負的物資直呼我們二人腳程很快有點得意的很

1102終抵「立霧山 三岔路口」有指標柱,右岔往立霧山 或達道的家;左岔循林道往大同部落;小休約5分補充能量。

1110取右岔往立霧山 ,行約50公尺,即抵右岔「立霧山 登山口」,直行寬敞步道係往達道的家;取右岔山徑往立霧山 陡上行。

1147沿途山徑清晰但較潮溼,我和莉珍因為登頂費時50分,覺得可輕鬆落袋不停留一路續陡上,未幾35分抵【立霧山 】二等三角點1221號,森林三角點,台灣小百岳087號,海拔1274公尺;見基點右側有布條,下可往達道的家,我們循原路徑下山。

1225回到大同部落立霧山岔路續行大同部落

1255張家莊0.2K岔路這也是我們要下山砂卡噹步道的路徑先取直行往大同部落0.5K

大同部落海拔H1128公尺,又稱砂卡礑部落,太魯閣人稱為「Skadang」,意思是「臼齒」。位於砂卡礑溪中游左岸上方之平台。砂卡礑是日語,砂卡意思是「 斜坡」,礑意思是 「平台

1305大同部落因為雨勢大民宿主人請我們進去休息喝冬瓜茶一群大學生群聚屋簷下休息他們說雖然下著雨索性不走了繼續再待一天在山中秘境發呆也是難得的頹廢

1326張家莊。與莊主告別後,往砂卡噹步道三間屋出發,特別叮嚀一路下山路徑陡峭,下雨溼滑更難行,告辭了,我們將再見。

1315因為下雨,未免摸黑,不敢延誤下山時間向山裡的朋友道再見濃霧裡的大同部落,你的脫塵、飄渺不可及,約定下回我來的時候要展現最美的你….與我再次相遇。

途中因為雨勢非常大,把相機收起,經過好幾處往大禮部落的岔路(同禮步道)真的非常濕滑陡峭,小心奕奕下山。

1450大岩壁下避雨補充能量。

1516終於抵達砂卡噹步道終點三間屋,有重返文明的感覺,心裡也踏實完成了最艱難的一段旅程,剩下的是康莊大道4.4K,我們瀟灑地走。

受損封閉多時的砂卡噹步道,已經修復,目前全線開放中。

1600五間屋販賣區。

1630回到砂卡噹隧道出口。

今天行程:

太魯閣遊客中心  得卡倫步道(3.2公里,爬升約300M)→步道終點最高處接大禮大同步道步道 3.2K 看見流籠平台機具遺址及雨量計 ,現在是停放山上通行車輛處 直行砂卡礑林道 不久遇見叉路左切下方往大禮部落 小坍塌  往前是第二流籠廢棄處 往右是大禮部落 廢棄駐在所 大禮教堂 午餐 回到砂卡噹林道岔路口6.2K 直行砂卡噹林道 直行約4公里多 叉路右邊是往立霧山跟達道的家,左邊直行是大同部落→5.2K立霧山來回→大同部落→2.8K砂卡噹三間屋→4.4K砂卡噹步道出口(共25K)。

※一日要完成【立霧山 】下砂卡噹步道0型走,全長計約25公里左右,若非健行者,請勿嘗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