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秀 連波蕩漾
像是打開一卷山水畫 誰會是依然楚楚動人?
你我相繫 以吊橋的方式 懸於彼岸風景
季節更迭 風情萬種 各自不同
卻戀戀不捨於風與風之間……….
難以相迎 難以相送
你展現你的水漾 我來自我的鄉鎮
居然像拼圖一般………
再一次拼湊出另一番人生風景
今日騎乘路線:
0750頭份鎮興隆路我家→中華路→中港溪大橋→尖山米粉街→台13線→苗16線(明德水庫環湖自行車道)巧遇本會苗栗山友邱吳財兄共同泡茶續就近小時→永春宮接苗126線(與苗栗市眾車友分道揚鑣)→明德水庫→台13線→大坪接苗17線→劍潭古道登山口→永和山水庫→東興大橋→1230返家
「明德水庫自行車道」是一條環湖道路,位於後龍溪的支流老田寮溪上,水庫南北兩側各有一條公路環繞,沿途雖有幾段超陡的短上坡,以及超險的下坡,但大體上路況頗佳,除可一邊欣賞明德水庫迷人的湖色風光,又能順道參訪幾個景點,如明德窯、魯冰花農莊、崇明寺、吊橋、日新島等,是一條舒適、宜人的自行車路線。
『明崇寺』位於明德水庫南岸,寺宇雖不宏偉,但意境空靈,是一處清修悟道的理想淨地。
本寺由真空尼師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創建,真空尼師俗名謝東妹,本鄉明德村人。明德水庫落成後,為替家鄉增添禪修場所,毅然返鄉創設『明崇寺』。除正殿外,尚建有客房四間,供信士住宿。寺宇奠基湖畔,湖光山色,景色絕佳。
民國76年〈西元1987年〉由佛光山承接,成為佛光分院,經常在苗栗、頭份等地舉辦法會,弘揚佛法,開悟信眾。由佛光山永銘法師兼任住持。
本寺正殿奉祀三寶佛,左殿奉祀地藏王菩薩,右殿奉祀目蓮尊者。
薰衣草森林明德店:充滿薰衣草的山谷裡,除卻了都市的塵囂喧鬧,只有微風緩緩吹拂的薰衣草田,充滿著喜樂的鳥語和香草的芬芳。兩個女孩為了一圓憧憬與追求簡單純樸生活夢想,毅然的在這個遠離城市的小村莊種起了香草田,在陽光灑落的樹林與花叢間,打造起自己的理想天地,這就是薰衣草森林的雛形。
永春宮座落於明德水庫上游的一座小島上,創建於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民國四十九年曾經奉內政部審定為古蹟,由縣政府列管維護。
其建廟緣由相傳為道光年間,粵東墾民羅育光兄弟五人,由原鄉浮海來台,初至苗栗田寮庄,繼墾殖於仁隆,並在目前宮址所在的「石凸仔」奉祀觀音及關公,後因與人發生爭執,廟被火燒一空。
咸豐十年將地夷低一丈後重建,並定名為「海棠宮」,當時正值瘟疫流行,鄉民無處求醫,該宮的靈方,救人無數而香火日盛。光緒二十七年(一九0一)重修,更名「永春宮」。
萬善祠位於造橋鄉大西村內,其前身為「眾義塚」,原為清朝咸豐年間,當地的墾民在於開墾之時發現眾多無人祭拜的墳墓與骨骸,於是在當地的善心人士幫助募款之下,將此眾多墳墓與骨骸集中埋於廟宇後方的「眾義塚」,供人香火祭祀。
石爺廟:前清駐台統領楊載雲於台灣割日之時,未能及時返回大陸,遂留台抗日,尖筆山抗日戰役即由其指揮,然寡不敵眾,節節敗退,最後轉戰至南庄今中正路山林管理所工作站宿舍,不幸中箭而亡,本地居民為永懷忠烈,在該地建一石碑(不敢註明姓名)以為紀念,該石碑後被日人強迫拆除,嗣後造橋鄉庄長(日據時代)張春華先生,為保民族氣節,另移西村大屋坑下,建石爺以供人憑弔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