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鄉位於苗栗縣之最北端,居中港溪中游,峨眉溪之下游。因中港溪河床接連有三個大彎曲,每個彎曲處均沖積成河埔地,可供開墾而成庄落。這三個「彎」依字義易「彎」為「灣」。第一個灣是今之「內灣」,第二個灣是今之「龍艮頂下」的「二灣」,第三個灣即今之「三灣村」,遂取名為「三灣」。
本鄉位於苗栗縣之最北端,居中港溪之中流,月眉溪之下流,東為南庄鄉,西鄰造橋鄉,北連新竹縣峨嵋鄉, 南接獅潭鄉,境內山巒起伏,屬台灣丘陵地帶,堪稱山明 水秀景色宜人之地。
明時時期,先人渡海開拓台灣,先首駐屯竹塹(新竹),至 乾隆時代,暫移中港(竹南),再朔沿中港溪逆流而上,至 斗煥坪、內灣而至本鄉,最後至田尾、南庄。因中港溪相 連有三個彎曲,每個彎曲均有原野可設庄墾植,後易字義為灣,乃現今之內灣、二灣、三灣,本鄉居第三,因得此 名稱為三灣。
客家話或閩南話的『龍峎頂』,是指小山或丘陵的高點處,也就是地理術語中,所謂的『龍脈的山頂』,因此取名「龍峎頂」。
把運動養成生活習慣之一,出外踏青是理所當然的事,謝謝同學踴躍參與學習志工行列。
苗17線龍艮嶺步道北端登山口(面對登山口左頭份斗煥坪,右三灣市區台3線)
感謝社區總幹事率領里民整理步道,剛鋤草過的步道煥然一新,我等一行人無用武之地,成了健行活動,但也宣導了社區大學服務社區、鄰里的公共參與精神。
拾階而上抵觀景台,樹梢間右望可及珊珠湖、斗煥坪地區風貌。續行後左側視野非常棒,俯瞰中港溪流域及對岸三灣市區。
觀景台休息區。
南端登山口叉路,取左下17-3線。
五榖廟祀奉神農大帝(因發明鑽木取火,所以又稱為「炎帝」)。神農氏發現五穀(稻麥粟梁稷),教導人民耕種,使人民脫離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因此被尊為「神農」。五穀廟的正面二樓石欄高掛著「五穀養萬民」五個大字,令人肅穆以對。三灣五榖廟創立於咸豐二年(1852年),,由竹南的五穀宮分靈而來。
沿著小路前行,小路貼近中港溪,河岸已築堤,溪水稀薄,三灣河運時代已是久遠以前的往事,如今三灣仰賴陸運,靠著台三線對外聯絡,北接峨眉、北埔、竹東,南接獅潭、大湖、卓蘭。
美食分享時間,本班的慣例認養古道後,每人備一種食物,是水果、甜點、飲料、林林種種名副其實的美食攤,分享是一種快樂,拉近全班同學的零距離。
三灣地區高接梨的品種百分之九十五為豐水梨,因為三灣豐水梨肉質細膩、湯汁豐富、甜度又高,為了要區隔他地方的豐水梨我們命名為「三豐梨」三豐梨只能到三灣才能買得到,因為三豐梨百分之百是在台三線三灣段的二旁,由梨農自己擺攤直銷,每到三豐梨的產期「即六月中旬至八月底」台三線三灣段的二旁形成特有景觀,尤其每逢週休二日,那慕名而來或買過回頭的顧客真是絡繹不絶。
謝謝本班咖啡王子:仁熾為我們沖泡香醇咖啡,真的是路邊行動咖啡﹗
活動於近中午時分結束,同學欲罷不能,相約下午到大湖採李子/斤10元。
當半天果農生活樂無窮,也深深體會果農看天吃飯之辛苦,得知有輕颱可能來,即戒慎恐懼,唯恐辛苦勤耕的果實付之一毀,自行採果讓我們極盡鄉野樂趣,而只付出少少的肥料成本,讓大家大呼過癮﹗
謝謝雅君煮了一鍋的綠豆湯,採果後品嘗一碗,真的是十足珍貴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