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隊:黃秀李 嚮導:林凱豐 徐茂瑞 林瑞秋 參加人員:88位
交通: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線道(阿里山公路),指標53K處即可到達。
二延平步道的入口位於阿里山公路53.5公路旁,旁邊有一座土地公廟、就在嘉義縣公車阿里山線的鞍頂站旁邊,整條步道來回時間約一個小時入口即有觀景平台,步道路徑是早年山上居民開墾時,從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間的空隙通過。新增的步道從原步道終點的涼亭,再往山上闢建登山木棧道,沿途有竹林、奇石、茶園等不同的風光,並可俯瞰嘉義平原、仁義潭及蘭潭水庫等風景,天氣晴朗時,還可遙望東石與布袋外港,往東可眺望玉山群峰山景。冬季有機會看到雲瀑、雲海,夕陽美景更吸引許多攝影人士專程前往拍照。
隙頂海拔1250公尺,是阿里山公路最近的觀霧地點(54-56K)。同時,也是眺望日出的地方,故而過去亦曾名為「曦頂」。從龍美到隙頂的路上,因為公路隨著山勢不斷攀升,八掌溪與曾文溪上游的氣流在此交會,形成獨特的雲瀑景觀,從二延平山步道的觀景台最能感受雲瀑的動感,另外,每當冬季玉山初雪降臨,山頭皚皚的白雪在隙頂、巃頭沿線均可一覽無遺。地名則源自於,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高聳對峙,先民取道孔隙入山,據此地形特徵,遂名「隙頂」。
隙頂海拔1250公尺,位於阿里山公路52.7公里附近,是阿里山公路最近的觀霧地點(54-56K)。同時,也是眺望日出的地方,故而過去亦曾名為「曦頂」。
0940隙頂大型地標處下車(約52.7K),整裝團拍出發,登山口在鞍頂站旁。
0954「二延平步道」位於嘉義縣番路鄉境內,登山口約位於阿里山公路53.05K處,設有瞭望台、涼亭與化粧間,步道長約800公尺左右,沿途連入口涼亭共設四站涼亭供休息,單趟約50分鐘左右。順著臺階拾級而上,步道前段蜿蜒竹林中(石竹),穿過石竹林隧道。
↑阿管處設立在登山口的步道導覽牌↓步道登山口觀景平台的視野,可看到蜿蜒曲折的阿里山公路。
在登山口前的看台,是看雲海的好位置,而且彎曲的阿里山公路就在我們的腳下。
峰迴路轉後,耀眼的陽光藍天,白色棉絮般的浮雲,清涼沁透人心的空氣,是我最熟悉的風景。
佇足隙頂二延平山步道的觀景平台,望著無盡蒼穹,遠方是一層又一層的綿延山巒,眼前盡是層疊景然有序的茶園風光,似乎感覺到心境遠離塵囂,有了慢慢洗滌,去蕪存菁的神清氣爽。
阿里山高山茶的茶區在北回歸線南北兩側50公里內並分佈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氣溫低、終年雲霧繚繞,是世界優良茶區之一。阿里山以烏龍、金萱為主要茶種,屬半發酵茶,茶葉外形呈緊結度高的半球型,色澤砂綠鮮活,茶湯蜜黃、香氣清雅,滋味甘甜醇厚,耐沖泡,具由獨特的『山頭氣』。
隙頂地區屬於暖溫帶至亞熱帶交會區,又位居北回歸線地帶。所以,發展出多樣化農產品,金萱茶、青心烏龍茶、甜柿和蝴蝶蘭都是重要的地方物產
二延平步道第一處涼亭,水泥岔路口右下往傳說村與巨石駁砍,續前行。
二延平步道第二處涼亭,豁然開朗,來到了巨石駁坎茶園,梯田式的巨石駁坎,有種曠野豪邁的味道,這裡遍植「佛手茶」,其旁上方有兩座觀景平台,展望極佳,可欣賞到茶園美麗風光及嘉義平原
長長的人龍走在陽光裡,綿延無盡的山巒,澄澈透亮的藍天,色彩繽紛的衣服顏色交錯著,呈現多樣的起承轉合多變,說是上帝的彩繪傑作也不為過。
二延平山步道,風景美不勝收,一路上可以看見廣大的嘉南平原、仁義潭水庫、蘭潭水庫及曾文水庫的美景,還可以看到玉山及南北二峰,欣賞冬季白雪一片的景色以及日出出現的一眼一瞬間。
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建設了二延平山步道、茶霧之道、隙頂之星步道,隙頂地區已成為阿里山公路重要的中途休憩景點。特別是二延平山步道,由於步道的視野展望絕佳,雲海的氣勢與阿里山不相上下,更是吸引眾多攝影同好不遠千里而來取景。
二延平步道終點涼亭步道後段則為木棧道,直行可抵二延平山頂及中華電信的基地台
整條步道都鋪設有枕木,相當好走,此步道常是雲霧飄渺,較為潮濕的部份路段木階邊緣還貼心的貼有防滑設計
從龍美到隙頂的路上,因為公路隨著山勢不斷攀升,八掌溪與曾文溪上游的氣流在此交會,形成獨特的雲瀑景觀,從二延平山步道的觀景台最能感受雲瀑的動感
1110原路回二延平步道第一處涼亭左下走水泥路看巨石駁坎
隙頂屬於番路鄉公田村,在台灣開拓史上,早期以製炭、採藥、抽藤、鋸板、伐樟取腦、剝棕櫚皮、造紙為主。地名則源自於,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高聳對峙,先民取道孔隙入山,據此地形特徵,遂名「隙頂」。
隙頂的美景只能用,無所預料的驚艷來形容。少了山嵐雲霧飄渺倒是若有所失。
這裡的茶園以當地特色的「巨石駁坎」圍成,這是前人為阿里山公路舖陳帶來的特別作為,在高山整地種茶,將挖出來的巨石堆築成「巨石駁坎」在一旁道路向上,到上方的觀景平台。
十九世紀以前,隙頂應屬原住民區域。隙頂(Yauvakazna 原住民鄒語,意思是很多動物聚集的地方)。由於終年雲霧繚繞,地形險要,隱含著神祕的地理環境,所以,先民有句話:「若嫁入隙頂山,沒死嘛黑乾。嫁下諸羅城,一工兩頓嘛好名。」充分顯示早期住民困苦的生活窘境。
1122返抵台18線53.7K步道出口處,等全員到齊後等候遊覽車前來,欲前往下一個行程達娜伊谷。
本記錄優美相片感謝由廖芳枝先生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