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石門古戰場位於車城鄉及牡丹鄉交界處,由海拔370公尺的虱母山及450公尺高的五重溪山相峙成地勢險要的隘口,頂著山風與烈日行走在峭岩石壁上的步道小徑,必須多一分謹慎心思,攀達山頂後,一座「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紀念碑立定眼前,這是為了悼念當年死難者的英勇事蹟,讀著石碑上的紀念文字,令人遙想當年那一場戰役的慘烈景況,悲愴情緒不禁油然而生。

石門山步道:位於屏東縣石門、牡丹鄉一帶,緊臨石門古戰場,拔升高度300m,步道全長1050公尺。石門是由蝨母山及五重溪山斷崖夾峙而成的斷崖絕壁,由於地勢險要,儼如門戶,故稱石門。這裡就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原住民對抗日軍入侵的古戰場,曾寫下台灣近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步道沿途設有生態植物解說牌,是很好的生態教室。沿途每一百公尺會有個里程樁。全程在樹林內行走,無展望,且登頂的200公尺路徑是陡上的路徑,要小心走,避免滑倒。

按「牡丹社事件」:西元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漁漂流台灣被殺數十人事件,出兵台灣,與台灣原住民發生激烈的戰爭,排灣族人據石門天險以槍枝、石塊抵禦擁有優勢軍力及武力的日軍攻勢。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等多名原住民戰士在「石門之役」中奮戰而亡。日軍兵分三路進攻牡丹社及高士佛社,放火焚燒屋舍,原住民遁入山林間展開游擊戰,日軍士兵因水土不服病殁者數百人,遂與原住民商談停戰,並由清朝賠款50萬兩結束雙方的爭戰。

0710用完早餐出發前先步行10分鐘前往北門舊城樓當是暖身

0745經過溫泉故鄉車城四重溪,來到石門古戰場公園,就在199線路旁,站在斗大的標示前拍照,一旁的九重葛互相爭艷,長長的影子投射出今天是艷陽天。

 

075029.9k處的石門古戰場停車場,登山口巨石刻有牡丹事件史蹟。

0755下車沿水泥階梯道緩上。

0808抵達小山頭上的平台廣場,廣場上矗立一座高聳雄偉的石碑,石碑上原有「澄清海宇還我河山」八個大字今日再訪卻已被除去。

紀念碑欣賞牡丹市街及廣闊的綠野平疇風光綺麗。

0830下山回停車場續沿199線南下。

0840石門山登山口。<紀念公園600m&石門山1100m>哩程指示牌。設有具排灣族特色的牡丹鄉圖騰牌坊及步道簡介,石碑上刻有1871年牡丹事件簡略,登山口左上方峙立的山壁為古戰場遺跡,踏木棧階緩上。拍全體合照。0845

離石門古戰場」園區不遠,在199縣道旁還有一處「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園區有拱門、雕塑、排灣族彩繪等設施,這裡也是石門山 步道的登山口,步道全長1公里許,終點為三角點,

0858資訊站,是以前舊部隊營舍改裝而成,下山再觀看。取資訊站右側的步道續緩上。

0910 三叉路口。「紀念公園250m&石門山1000m古戰場1000m哩程指示牌」,取左緩陡續上。

0920「石門山750m登山口300m>哩程指示牌」。稍上後即小下切再腰繞緩上(注意有明顯的急下切水路不要走),沿路是青鋼櫟樹。

0930 <石門山550m>哩程指示樁。設有木椅供休息。稍上就是榕樹氣根林,設有景觀台,可看牡丹鄉市街。

0940經過古老白榕樹區因年代久遠樹身及氣根成蔭交纏錯根生長自成一格局

0950「石門山350m登山口700m>哩程指示樁」。設有木椅供休息。過800m哩程指示樁後開始緩陡()上的滑路。有風的季節要注意強風。

1010登頂石門山。有一個山字三角點及保安林柱。「石門山1050m」哩程指示牌。四週都是樹林無任何展望。全員登頂小妹妹好棒喔。

1015原路下山下山路顯得滑溜小心行走。

1105回登山口上車續往南。

1115牡丹水庫是台灣目前造價最高的水庫,建設的規模宏大,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牡丹水庫,乃是為了解決屏南地區民眾農業用水及恆春半島觀光事業所建的,於民國84年時完工啟用,其壩長445公尺、壩高145公尺,匯聚四溪上游汝仍溪與牡丹溪流的水流,總蓄水量約為3119萬噸,足以滿足恆春半島所有用水到民國110年;水壩主體包括取水口、大壩及溢洪道,規模雄偉,遊客若到達水庫時,直接登上壩頂,一覽集水區四周之碧海、藍天、青山,實令人心曠神怡。那氣勢磅礡的溢洪道,更讓人感到這宏偉的建設工程之偉大。

群山環繞中的牡丹水庫碧波蕩漾藍的澄淨少有人打擾的幽靜之地

1150經過普力姆部落,除了屋頂不是茅草外.漂亮的居家建築有如日本的合掌村的合掌造建築,這是2009年八八水災受重創的部落,後由台灣世展會的友會「香港宣明會」出資興建捐贈的。1205

哭泣湖擁有著許多漂亮的自然景觀,因為東源村這裡推廣的是低密度觀光,來客人數並不會非常的龐大,因此保護了此地的自然環境不被大量的來客所破壞,擁有著豐富漂亮的自然景觀,因為石頭屋就鄰近哭泣湖邊的高坡上居高臨下景色盡收眼底。

石頭屋坐落在哭泣湖畔,主石頭屋的2樓為咖啡廳其他的住宿房則散落於主石頭屋附近此,石頭屋主要是以咕咾石、鵝卵石拼貼而成,每一塊都是用手慢慢貼上的,耗時數年才將此屋完成,牆壁用石頭排成各種排灣族圖騰樣式,造型具有十足的原鄉味,環境清幽雅緻。

哭泣湖,亦稱東源湖,屏東牡丹水庫的源頭,原本東源村的排灣先民住在枋山溪上游,在日據時代頭目們想為族人尋覓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翻山越嶺來到此,在公路未完全開通時,當微風吹拂過湖畔時,在加上野薑花的香味,任人都不禁為這片如詩如畫的美景所感動。

排灣語中的哭泣,就是水流匯集的地方,哭泣湖也因此得名

為大家記錄歡樂走過的路是因為珍惜每一次一起走的人留下當下定格成永恆或許多年以後隨時可以再次點閱再次回味當時艷陽的溫度、佛過臉龐的海風吹亂了髮、大家開懷大笑的餘音,都成了人生精彩的一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e530217 的頭像
    lee530217

    蒲公英的部落格

    lee53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